<p class="ql-block">秋日的明溪,山色如画,10月14日上午我们五10中队踏上了滴水岩红色旅游景区的研学之旅。这不仅是一场自然风光的巡礼,更是一次穿越历史的精神洗礼。在青山绿水间,革命火种曾在此燎原,而今我们穿行于洞穴与碑林之间,触摸着那段峥嵘岁月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抵达景区时,一辆蓝色大巴静静停靠,车牌“闽G·Y2262”映着晨光,仿佛也在诉说着属于福建土地的故事。孩子们身着黄背心、红领巾,在服务中心前整齐列队,笑意盈盈,满怀期待地开启了这一天的行程。说来有趣,这车牌号竟和带队老师的手机尾号一模一样,大家笑称这是“缘分号”,一路顺风。</p> <p class="ql-block">大巴缓缓停下,车轮碾过石板路的轻响仿佛拉开了旅程的序幕。阳光斜照在车身上,那抹蓝与山间的绿相映成趣。我们陆续下车,脚步轻快,目光却被远处苍翠山峦吸引。风从林间穿过,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也吹动了胸前的红领巾——像一团小小的火苗,在静谧山野中悄然燃烧。</p> <p class="ql-block">站在“游客中心”前的木结构建筑下,我们整装待发。黄背心在微光中格外醒目,像一片流动的阳光。老师站在前方简单介绍行程,背景是远山与多云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秋日山林特有的清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屋檐角微翘,像在向我们招手。讲解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这里曾是红军转移伤员的秘密通道。”我们屏息听着,仿佛脚下的土地正低声诉说往事。黄背心在树影间跳跃,像一簇簇不灭的灯火,照亮了通往记忆深处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瞻仰革命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阶蜿蜒向上,每一步都踏得格外小心。手中那朵菊花沉甸甸的,花瓣还沾着晨露,凉意顺着指尖渗入心底。没有人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历史的倾听者,是精神的接棒人。</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中央,我们列队走向纪念碑。每人手中接过一朵黄色的菊花,花瓣柔软,带着清晨的凉意。教官站在台阶上指挥,声音沉稳有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解员讲述着当年战士们如何在这片山林中坚持斗争,声音低沉却有力。我们站得笔直,手中的花,是对英魂最温柔的问候。</p> <p class="ql-block">献花仪式开始了。我们手持菊花,缓缓走向浮雕墙前。风掠过林梢,国旗在高处轻轻飘扬。有人低头默哀,有人凝视着墙上刻画的战斗场景,仿佛看见了硝烟中的身影。那一刻,没有喧闹,只有心跳与风声交织。我轻轻放下黄花,心里默念: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你们的牺牲,永远被铭记。</p>
<p class="ql-block">浮雕上的战士面容坚毅,枪口指向远方。我盯着其中一人的眼睛,竟觉得他也在看着我。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放花的动作很慢,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英灵。风拂过耳畔,像是回应,又像是低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束在墙边连成一线,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我们走得很慢,仿佛怕错过每一道刻痕、每一缕风里的回响。有人伸手轻触石壁,指尖划过岁月的沟壑。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红色,是热血,是坚守,是黑暗中不肯熄灭的光。</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碑时,台阶旁一排黄菊静静绽放。我们缓步走过,脚步放得很轻。有人低声说:“今天才知道,原来‘红色’不只是颜色,它是一种力量。”这趟旅程,已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信仰,关于责任,关于何为真正的少年志。</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滴水岩</p><p class="ql-block">导览图牌立于木架之中,“滴水岩红色旅游区”几个大字庄重醒目,金星闪耀,宛如指引前行的信仰之光。我们循着地图,走进历史深处——中央苏区早期二十的展板前,大家驻足细读,墙上史料图文并茂,讲述着当年红军在此活动的点滴。</p> <p class="ql-block">洞穴深处,蓝色灯光映照岩壁,纹理如岁月的掌纹。我们沿着窄道前行,头顶是湿漉漉的钟乳石,脚下是微滑的石阶。手电筒的光束在岩壁上跳跃,像在寻找某种隐秘的密码。有人伸手轻触石壁,说:“这石头,说不定也被红军摸过。”一句话,让整个队伍安静下来。是啊,我们走的每一步,或许都踏在他们曾走过的足迹上。黑暗中,手电光如星火,照亮的不只是岩壁,还有我们心中悄然燃起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探访来凤洞、桃华洞与王母洞。洞内光影交错,蓝紫灯光晕染岩壁,钟乳石垂落如瀑。在“玉屏”刻石下,在“桃花洞”的红字前,我们轻声诵读,感受大自然与人文印记的交融。穿行于狭窄通道,手抚粗粝岩面,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走进来凤洞,凉意扑面而来。岩壁上的红字“红军休整处”像一道烙印,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排着队,脚步轻得像怕惊醒沉睡的往事。有人低语:“他们就在这里躲过追兵?”没人回答,但那份敬意,已在沉默中传递。</p> <p class="ql-block">走出洞口,阳光洒落,恍如隔世。我们站在洞外的小池边,水光映着天色,也映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人笑着拍照,有人仍沉浸在刚才的静默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红色记忆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可以被我们亲手触摸、用心感受的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静静矗立在绿树之间,红瓦白墙,庄重而不失温度。走进展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物静静陈列,仿佛在低语着那段烽火岁月。我们围在展板前,看中央苏区的斗争历程,看那些年轻面孔在枪林弹雨中坚定前行。</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篇章讲述了1931年11月,明溪被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毛泽东先后两次到明溪,还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p> <p class="ql-block">我们听着解说员讲述明溪儿女用热血筑牢的苏区屏障、用生命践行的革命信仰。这次参观不只是一次历史回望,更像是一场精神洗礼——让我们懂得,唯有铭记先辈的牺牲与奉献,才能更坚定地走好当下的路,把这份红色精神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明溪的秋,山依旧青,水依旧碧。而我们,已不再是来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大巴上,夕阳染红了山峦。有人睡着了,有人望着窗外发呆。</p><p class="ql-block">这次研学,我们走过石阶,穿过山洞,看过浮雕,听过故事。相信最深刻的,是那种无声的震撼——英雄从未远去,他们活在每一块岩石的刻痕里,活在每一阵山风的低语中,也活在孩子们渐渐明亮的眼眸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