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化隙】一本回忆录的背后

IIXRR

<p class="ql-block">美篇名:IIXR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01036</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吕方《弯弯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社区要出一本“老年回忆录”。</p><p class="ql-block">消息刚传出,活动室就炸成两口锅。</p><p class="ql-block">一边是“老雷锋”方阵:国企退休的吕师傅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不写义务修路、不写熬夜守仓库,那叫啥历史?”</p><p class="ql-block">另一边是“小确幸”联盟:旗袍队的赵姨抱着一摞泛黄相片,“我偏要写第一次烫头、第一次偷偷抹口红,没有这些,你们修的路谁去走?”</p><p class="ql-block">两派人马中间,隔着三十年光阴,也隔着“我们”和“我”的楚河汉界。</p><p class="ql-block">我作为被临时抓来的“小编”,只能先喊停:“别吵,咱们先数日子。”</p> <p class="ql-block">数日子的第一步,是“晒太阳”。</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老相册摊在小区中庭的乒乓球台上,谁想讲故事就蹲下来,拿手指点着照片,限时一分钟。手机开录音,不拍脸,只录音。录完当场打印一张小便签,红签写“集体”,蓝签写“个人”,回形针别在照片背面。三天后,红蓝各半,像掺了红豆的糯米,再也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第二步,把声音“带回家”。</p><p class="ql-block">年轻人把这堆录音上传电脑,调用AI工具转写成文字,不做任何润色,就分割一下章节,把字改小三号,再“物归原主”。老人戴上老花镜,用铅笔圈出自己想说的和不想说的:竖线划去那些啰嗦的话,波浪线画上“想哭”的话。圆圈补充一句话:“那天其实下着雨。” 铅笔屑散落一地,像剥落的墙皮,露出里面的青砖。</p> <p class="ql-block">第三步,把这些碎片缝成一本书。</p><p class="ql-block">退休裁缝李师傅最懂拼接。他把大红大蓝的稿子摊开在案板上,先看尺寸,再比颜色的厚薄差距,如同织一条百家被那样细腻。做不到的,他就留一道缝,在那儿通风——那是为读者留出来的风道。最后一针,他不用线。剪下老头留下的几块铅笔屑:打碎,和成浆糊,涂满书脊,晾一晚,早晨打开,纸香、木香混在一起,如同一块刚出锅的烘玉米饼。</p> <p class="ql-block">做成这本书的那个下午,也没有什么盛大场合。两个人推两张桌子,搬到菜场转弯的小马路上,垫上80年代常用的塑胶台布。翻开第一页,集体阅读第一行:声音不大,刚好盖过窗外“卖豆腐”的吆喝。读“那天其实下着雨”时,恰好太阳被云遮盖。一颗水珠落在上面。大家都抬头看,没人说出那是泪还落着雨。只听一听菜叶沙沙声,像是在鼓掌。</p><p class="ql-block">回忆录一共五十份,也即是社区卖半个月废纸的收入。发完还有八本,收在居委会的抽屉里,钥匙是年纪最大的那位阿姨持有。她说:“书不需要多,就让人家看一下吧。等咱们哪一天 ‘百年’了,恐怕这几本也会被子孙们翻着看吧。”</p> <p class="ql-block">如今,活动室依旧开着灯到晚上的十点,里面没有小说家,也没有散文家,只有几位编辑在改着稿子。一个人要把“我”改成“我们”,另一个人要把“我们”改成“咱”。</p><p class="ql-block">“咱”,忽然就是一把打开了各自心灵的钥匙。如果你路过,请别叫他们“老师”,跟他们道一声“咱”,他们就会邀请你也坐下晒晒太阳。毕竟,一本回忆录的背面,还空着三千行,等下一个“咱”来填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