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德哥视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474671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 夏仲德提供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这个好大的木桶是用来做什么的呀?”“这些金灿灿的谷物是从哪里来的呢?”近日,益阳市赫山区保利幼儿园的孩子们怀着满满的好奇,走进洞庭粮仓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馆,开启了一场“童心探粮仓,知农耕古色旧物”的研学之旅。稚嫩的提问声、清脆的笑声与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相映成趣,让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认知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的阳光洒满博物馆的庭院,保利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踏入这片充满历史气息的天地。刚进洞庭粮仓博物馆,巨大的储粮器皿、陈列整齐的旧时农具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员阿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将“粮仓”的意义娓娓道来:“小朋友们,这些大大的‘房子’是用来储存粮食的,就像我们家里的米缸一样,但它们能装下好多好多粮食,保证大家有饭吃哦。”孩子们瞪着圆圆的眼睛,小手轻轻抚摸着展品的玻璃罩,仿佛想透过冰凉的玻璃,触摸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民俗文化展示馆,一件件农耕古物更是让孩子们挪不开脚步。泛黄的蓑衣、沉甸甸的犁耙、吱呀作响的纺车、磨得光滑的石臼……这些在现代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物件,成了孩子们探索的焦点。老师和讲解员一起,为孩子们演示着部分农具的用法:“看,这个石磨是用来磨豆浆、磨米粉的,以前的人们就是用它把谷物变成细腻的粉末。”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在老师的帮助下轻轻推动石磨,感受着“慢工出细活”的农耕智慧。当看到展厅里还原的旧时农家场景——墙上挂着的玉米串、簸箕里的稻穗、桌上的陶碗陶罐,孩子们纷纷指着熟悉的元素喊道:“这和奶奶家晒的玉米一样!”“我见过这个装米的袋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学活动中,博物馆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互动体验环节。在“小小农夫”实践区,孩子们拿起迷你版的小镰刀(仿真玩具),学着大人的样子“收割”稻草;在谷物识别区,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分辨着稻谷、小麦、玉米等不同的粮食作物,听老师讲述“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收获”的生长过程。保利幼儿园的李老师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地探访,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触摸、观察、体验中感受‘粮食来之不易’,理解‘农耕文化’的意义。课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围坐在博物馆的小广场上,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我知道了以前的人们没有机器,是用手和这些工具种出粮食的。”“那个大粮仓好厉害,能装下好多好多米,我们不能浪费粮食。”“我想把今天看到的画下来,告诉爸爸妈妈。”稚嫩的话语里,藏着对农耕文化最纯真的理解。家长们也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一位家长在班级群里留言:“孩子回家后一直说博物馆的‘老宝贝’,还主动要求把碗里的饭吃完,这样的研学太有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悉,保利幼儿园一直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此次“童心探粮仓”活动,是幼儿园“亲近自然,感知文化”系列研学的重要一环。通过走进博物馆,孩子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农耕古物,了解了粮食储存的历史,更在心中埋下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种子。正如洞庭粮仓博物馆负责人所说:“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老物件,就是在传承‘农耕文明’的根与魂。当童心与古物相遇,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西斜,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离开博物馆。他们小小的身影背后,是农耕文化的古老印记与新时代的成长力量交织的画面——这场童心与粮仓的邂逅,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道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