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诗经•国风•齐风•著》有感</p><p class="ql-block">这是从一位新妇的视角来写二千多年前发生在齐国的一首“亲迎”诗,通篇“句法奇怪”“小调隽体,通篇借新妇的语气,奇妙!”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典型篇章是那么的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篇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p><p class="ql-block">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p><p class="ql-block">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p><p class="ql-block">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乎黄而,尚之以琼英乎而!</p><p class="ql-block">全诗只有三章,而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的喜悦和对新新的满意与赞许。</p><p class="ql-block">一首古齐国的婚礼:</p><p class="ql-block">移布换景的手法 “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俟我”</p><p class="ql-block">是等我的意思,体现了新娘的绵绵情意,她的新郎站在“著”(著:通“宁”,大门和屏风之间的地方),来迎接她,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她只看见自己的新郎站立在屏风前,此时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人众多,都想一赌新娘的容颜,在众目睽睽之下,新娘用眼角偷偷的瞟了一下新郎,只看见立在屏风前的新郎,新郎的帽子帽边的“充耳”是素色的白丝线,白丝线上的美玉闪闪发光,直照着面。</p><p class="ql-block">“俟我于庭乎而”进了屏风后,新娘又看见了新郎在“庭”(院中)等我,帽边的“充耳”又变成了青丝线,青丝线上的美玉闪闪真漂亮。</p><p class="ql-block">“俟我于堂乎而”进入了院中之后,新娘看见了新郎在“堂”(堂前)的厅堂中等她,帽边的“充耳”又变成了黄丝线,黄丝线上的美玉闪闪增容光。</p><p class="ql-block">“充耳”是古代男子的一种装饰品,它挂在冠的两旁,正好垂在耳边。充耳挂在冠上的丝线,叫做“紞”(dan)是杂色的。丝线上挂着绵球,叫做“纩”(kuang),绵球下挂着玉,叫做“瑱”(dian)。所以“充耳”包含着紞、纩、瑱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乎而”是齐国的方言,是啊的意思,让音节变得舒缓,本篇用九次“乎而”,这是重章叠句,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它把一位刚嫁进门的新妇的俏皮、轻松又紧张的浪漫的形象,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吟咏,达到了文章非常的美的视角盛宴,这是古齐国一位富贵人家结婚的场景,从一位新妇的小小视角,透露出富贵人家的婚礼的隆重和奢华,一位““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美好形象立在你的面前。</p><p class="ql-block">整篇诗句,反复吟诵,一位齐国美丽的新娘眼中的新郎浮现在你的眼前:温润如玉,温温雅雅,余音袅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华夏衣冠</p><p class="ql-block">从本篇结婚中看到我们民族的汉服的美。中国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纪)以前是汉族前身华夏民族,民族文化以汉族为基础,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体系,垂衣裳而天下治。从衣服的特点: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益补充,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以洒脱飘逸的印象,有别于其他的民族眼饰。大到四尺,从视觉上形成了独特的美感,还透气,散热等等。从长度超长,反映了汉服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上衣下裳,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文化,《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