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阿炳故居之感想

锡蜴44468807

<p class="ql-block">阿炳本名华彦钧, 父亲华清和先在无锡东绛道观作道士,后至城区洞虚宫雷尊殿任住持。洞虚宫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道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称:咸丰十年全毁,光绪二年(1876)道士秦瑞莲集资重建玉皇殿。雷尊殿应该在1880年后重建,而华清和任住持也应该在此以后,有文章说阿炳的母亲是雷尊殿的帮佣,又是东亭富户秦家的寡妇,阿炳是所谓的私生子。</p> <p class="ql-block">由于阿炳父是道士,用传统文化推其小名,1893为癸巳年,癸水已火,其象水火既济,而其出生的农历七月初九日又为天赦日,在民间传说中,天赦日是神灵赦免人间罪孽的日子。在这一天,普通人可以祈求宽恕,消除厄运;国之君主也会在此日大赦天下。其大名彦钧,按说文解字系传则彦为美士有文。钧字则为三十斤。这种赦罪祈吉的小名,后来再加上瞎子的前缀,确有孽债的寓意。因此,一语成谶了阿炳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阿炳生下来后便被华清和送到东亭乡小泗房村, 由同族婶母杏娣撫养,直到 8 岁才回到父亲身边。 华清和对外说, 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 而华彦钧称呼华清和也不是“父亲” , 而唤作“师父” 。</p><p class="ql-block">作为道观住持, 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 却不希望儿子走他的老路,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 无奈之下, 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 阿炳 12 岁便已能熟练运用各种乐器, 16 岁便能外出参加斋事, 19 岁就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 因长相俊俏, 琴术高超, 阿炳被不少人称作“小天师” 。</p> <p class="ql-block">雷尊殿 西边一幢 3 米多高的白墙瓦房, 名为一和山房。是阿炳成人之后的住处。 这间瓦房保持着当时原貌, 屋内极其简陋。 阿炳和妻子的画像挂在旁边的墙壁上, 往上望能看见曾经的阁楼的痕迹。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 阿炳和妻子当时就住在阁楼上。</p><p class="ql-block">在壁间可以看到阿炳和妻子的老照片,阿炳挽着道士头, 鼻梁架着一副墨镜, 墨镜倾斜着, 一高一低, 显得极不搭配。据说照片是汪伪政府时颁发的良民证上的形象,应该是50岁左右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阿炳父亲华清和去世的年份有多种说法, 有1914年说,19 18年和1928年说,我相信是较早的1914年,阿炳已经22岁了,完全有能力继承父业, 成为雷尊殿当家道士。</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九年(1930)编的无锡年鉴记载的道教篇称,雷震殿道院,址崇安寺,住持阿炳。常住院者一人,有屋三间。灵官殿,址观前街,住持唐二宝,营业与雷震殿道院相合併。而列在其前的则是洞虚宫道院的名为内大神殿道院,址崇安寺,住持华伯羊。常住院者七人,有房屋八间。据有关资料称,华伯羊(阳)实为阿炳之堂兄,也是雷震殿道院的有权处分者,后阿炳因败落,典当所有雷震殿道士法器,即被华伯羊逐出雷震殿,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但至少在1930年阿炳3 7岁时,他还是名义上的雷震殿道院住持,与灵官殿唐二宝共同营业斋醮法事。其身份仍属道士无疑。</p> <p class="ql-block">《马俊亚:有实无名的江南乡村建设事业》记载,20世纪20年代,无锡的烟馆数量较多,且当地有“烟馆多于茶楼”的说法。还提到“无锡人善待生命,但对鸦片却毫无免疫力,1935年,无锡有烟馆123家,烟民约3万人”。这么多的烟馆和烟民反映出民国时期无锡烟毒问题的严重性。阿炳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又是做走街串巷的斋事生意的,极易染上连政府都不禁止的吃烟片恶习。加之他又是性情中人,抽大烟后演奏二胡、三弦等乐器有种如梦如幻、如痴如狂的创作激情。为了创作,他甚至更依赖于这种毒瘾的刺激。</p> <p class="ql-block">道教主要分正一道和全真派, 全真派的清规戒律十分严格, 全真派的道士不能结婚生孩子的。 而正一道的道士又可再分为火居道士和出家道士, 正一道的出家道士在婚娶生子方面和全真派道士一样, 都不能结婚生子。 而火居道士则可以结婚生孩子。 但道士做法事或斋事是有戒律的,如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淫色。十善: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三念慈心万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谏诤镯恶,六念损己救穷,七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如果不尊戒律,做的法事就会失去通灵效率,甚至被普通人所唾弃,在业内根本无法立足。</p> <p class="ql-block">因为生活失检, 阿炳染上吸毒宿娼等恶习, 导致道院不能容忍,无人请他做法事,以至经济入不敷出,做出变卖雷震殿道观法器等违禁之事。加之双目失明,事实上不能主持要读文案的斋事。 为生活所迫, 阿炳开始走上街头, 其实就是学做"小热昏",以卖艺为生。"小热昏"本是旧社会流行于江浙一带"卖梨膏糖的"艺人们的一门表演艺术,一只月锣,几块"的笃"板,一件长衫,便插诨打科可以开场了,可能是话题上议朝政,下达民间,演员便像酒喝醉了一样的胡言乱语。“小热昏”有时把故作胡言乱语的笑谈和匪夷所思的笑话称作热昏,由于“小热昏”演唱内容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最了解劳苦大众的疾苦,艺人敢为百姓代言,以渲泄胸中之闷,并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局部的阴暗面,所以深受大众喜欢。</p><p class="ql-block">卖艺中, 阿炳经常运用‘说新闻’ 的形式, 把从茶馆、 酒楼、烟馆、 旅馆以及报纸上获悉的新闻, 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 敲响竹板, 到处演唱。 但他与"小热昏"的真正差别是他所热爱的民族乐器演奏和创作,主要精力都集中投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为《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作重要推介的黎松寿教授说:阿炳失明后,一直在进行着创作,有时候他会拉一些很奇怪的曲子,问他拉的什么,他总是说自己是瞎拉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是他在不断进行着创作。”黎老回忆着,“他的音乐中充满着自由发挥,即使是成型的曲子,他也不会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拉。比如说二泉映月的旋律,他从火车站回到崇安寺的一路上,可以拉出六七种不同的变奏,虽然大体结构相似,但是每个变奏之间都有不同。他就是这样以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在进行着音乐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1933年阿炳结识江阴寡妇董催弟,1939年与之同居。董催弟是江阴北漍一个钟姓皮匠的妻子,生了五个子女,皮匠丈夫死后,董催弟到无锡烟馆里“打工”,染上了大烟,也结识了一心仪的阿炳。并始终搀扶他上各处演奏卖艺。据无锡锡剧团前辈邹鹏回忆:(1939年)"我也经常到阿炳家,因为师傅常叫我送些点心吃食给阿炳夫妻。阿炳家中是一塌糊涂,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阿炳的老婆董催弟也抽大烟,我叫她“阿彩”,她个子比阿炳矮,讲话有点不着不落,看起来笨手笨脚的。"但阿炳对这个妻子非常好,有一次邹鹏与阿炳在公花园同庚厅会面,请阿炳吃生煎馒头,阿炳不吃却带回家去,跟邹鹏打照呼说:"屋里头还有人没有吃"。</p> <p class="ql-block">钟桂芳是董催弟的大孙子,年少时他也曾如同堂妹球娣一样, 隔三差五从江阴老家来到无锡,陪“公公和亲娘” 。钟桂芳说, 阿炳“唱得蛮好的” , “在家话不多” 。他经常扶着公公阿炳去大街上卖艺, “听的人比较多, 但很多不给钱就走了” 。 钟桂芳对当时一家人生活之拮据印象深刻, 他说“家里的钱经常不够用, 奶奶常常要父亲和几个姑姑贴补” 。</p> <p class="ql-block">对当时的无锡人来说, 每天晚上阿炳回家的二胡声, 相当于晚安曲。 只要听到由远而近再逐渐远去的这首二胡独奏,做父母的就会让子女快点去休息,说:"瞎子阿炳都回家去了,你俚还不快点睡!"</p><p class="ql-block">1949 年 1 月, 与阿炳为邻居的黎松寿在储师竹教授处上课, 为了活动手指, 黎松寿无意中拉起了这段阿炳在街头巷尾常拉的旋律。 储教授突然示意暂停, 问这首曲子的来历。 之后, 他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 听完之后大为称赞。</p><p class="ql-block">黎松寿后来成为二胡演奏家、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据其所著的《神曲诞生》 记述, 按照师傅的吩咐, 1950 年, 他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几人来无锡为阿炳录音。 阿炳十分激动, 说: “我已经 3 年左右没有奏乐了, 乐器也没有了, 荒废太久了, 让我练上几天再演奏吧! ”杨荫浏、 黎松寿等人给阿炳借来了胡琴、 琵琶, 这次珍贵的录音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等作品。</p><p class="ql-block">当年 9 月,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分析研究, 认为阿炳乐曲杰出, 演奏精湛, 要请阿炳去音乐学院开《二泉映月》 和《听松》 音乐会, 并拟聘请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 此时的阿炳已重病缠身, 卧床不起。 1950 年 12 月 4日, 阿炳吐血离世, 享年 58 岁。有人说阿炳是上吊自杀的,我不相信,如果他那么软弱,应该在以前许多次痛苦不堪时早就投環自尽了,根本用不着在熬到油枯灯尽。 据说阿炳逝世时连董催弟也不在家,是去江阴北漍参加土改的。阿炳所在的居民小组长张女士帮忙张罗了丧事,协助办丧礼的只有阿炳的堂兄华秉钧一人。几天后,阿炳的灵柩被埋葬于明阳观东的道士墓地,其旁正是其父华清和之墓地。仅隔开三个月董催弟也随阿炳而去,真是同甘苦共运命。</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阿炳其人其事其伟大创作,也脱离不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一是道教音乐的传承和熏陶,二是其悲惨苦难遭遇的一生,三是作为他后半生陪伴者董催弟的不离不弃,四是他长期吸鸦片半醉半醒的状态,五是与生俱来的对二胡琵琶演奏的执着学习与创作追求。</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毒品作用于中枢神经,服用后心跳加快,血压血糖伸高,大脑思维变得跳跃失控,产生幻觉。但这成就以迷乱和毁灭为代价,被毒品控制的艺术家随即失去对人生的控制。如,毕加索抽鸦片后灵感如泉涌,以至在《拿烟斗的男孩》的烟斗里也要画上鸦片。美国“四大天后”之一的惠特尼-休斯顿,吸毒后失去了天籁之音,最终因心脏病和使用可卡因的综合作用,死于贝弗利希尔顿酒店的房间内,享年48岁。上个世纪70年代享誉西方世界的乡村布鲁斯歌喉贾尼斯-乔普林,则因注射过量海洛因突然死亡,年仅27岁。总之,吸毒绝对是悲剧的幕后策划者。对于生命来说,无论创作出何等辉煌的艺术作品,迷幻闪光的外套不过是另一具深层痛苦的枷锁!瞎子阿炳至死也未能逃脱被毒品摆布的痛苦命运,悲也哉!后人更当以之为警醒,远离毒品,珍惜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