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实习第五周:10月13日-12月17日</p><p class="ql-block">又一周实习落幕,从观察到上手,从紧张到从容,这些细碎的经历,正慢慢拼凑出教师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一)批改学生作业。</p><p class="ql-block">10月12日晚,批改作业时,我一边认学生的字,一边标易错知识点,渐渐摸清了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教学重点。</p> <p class="ql-block">(二)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p><p class="ql-block">10月13日早晨,初三化学组教师集体到实验室为学生化学分组实验做准备。从清点试剂、补足试剂、<span style="font-size:18px;">检查仪器气密性</span>到划分实验小组,每一步都要确保安全又高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10月14日早晨,元素课题的继续。课堂末尾的小检测显示,学生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常见符号书写”的正确率分别达到92%和88%,尤其对“Mg、Cu”等符号对应的中文名称”记忆更牢固——这正是徐寿翻译故事带来的“关联记忆”效果。</p><p class="ql-block">但也暴露出不足:对“符号右下角数字含义”的理解仍有15%的学生存在混淆,说明后续需要结合具体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拆解难点。</p> <p class="ql-block">(四)定安县实习驻点教师曾令明副书记到实习生办公室检查实习工作。</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早,会议室里,我们几位实习生依次向驻点教师汇报日常工作,从班主任事务到学科教学,每一段分享都是对这段实习时光的梳理与复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五) 实验课的教学</p><p class="ql-block">学科指导老师先在讲台上演示高锰酸钾加热制氧的关键步骤——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如何调整试管倾斜角度、如何收集满氧气后先移导管再熄灯。</p><p class="ql-block">随后,学生分组操作时,我穿梭在各小组间,及时纠正“试管口未放棉花”“酒精灯未用外焰加热”等问题。当第一组学生成功用排水法收集到氧气,带着水珠的集气瓶里冒出细密气泡时,小组成员们十分兴奋。</p> <p class="ql-block">燃烧实验</p> <p class="ql-block">(六)一周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在学科教学上,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2节化学课。同时化身助教,协助指导老师完成了1次分组实验指导。其中不足:一是课堂提问仍有“无效互动”,比如问“懂了吗”这类模糊问题,学生多是被动点头;二是作业批改后,没有及时跟进错题较多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重复犯错。后续我计划将提问设计成“阶梯式问题”(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并建立“错题学生名单”,利用课后10分钟针对性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