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天光微亮,仪化单车组织骑行知青故里领队:萍聚和骑友赵冀在仪化电影院门口集合,向南京方向骑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南京浦口的知青故里——一个藏在老山北麓、滁河南岸的美丽乡村。骑行往返一百四十公里,不只是体能的挑战,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奔赴。我们穿好骑行服,戴上头盔,骑着单车,迎着初升的阳光驶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抵达侯冲社区时,已是上午九点多。一块刻着“知青故里”的红色石碑静静立在村口,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来往的过客。我停下车,站在碑前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泥土与岁月混合的气息。这里曾是无数城市青年挥洒青春的地方,如今山依旧青,水依旧绿,而那段历史,已被温柔地安放在这一砖一瓦之间。</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往里走,一座写着“知青故里”和“Residence of Educated Youth”的标识牌映入眼帘。红瓦灰墙的老屋错落有致,墙边绿植葱茏,脚下的石板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们推车缓行,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这不只是一个村庄,更像是一本摊开的旧相册,每一页都写着离别与坚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进知青故里,一幅色彩浓烈的送喜报壁画突然撞进视线。画中喜迎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场面出现,农民们两排锣鼓喧天迎接知青,农业学大寨、以粮食为钢,全面发展当时标语举在道路两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里的怀旧不是伤感的回望,而是对生活热望的延续——就像当年那些年轻人,带着理想奔赴乡野,在艰苦中依然种下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走进“知青故里研学堂”,一扇贴着“福”字的木门透出暖意。屋内桌椅整齐,墙上挂着旧式农具模型,角落里还放着个白色布袋,像是谁刚放下行李就去劳作。这里曾是知青们学习、开会、写信的地方,如今成了年轻人研学的课堂。我轻轻抚过桌面,仿佛听见了笔尖沙沙作响,那是青春在纸上奔跑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一面红底白字的“前言”墙庄重肃穆,对面则是“第一届知青文物捐赠展”的黑色展板。玻璃柜中陈列着泛黄的日记本、褪色的奖状、老式钢笔和粮票,每一件都像一枚时间的钥匙。我驻足良久,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定格在黑白照片里,他们眼神清澈,笑容坚定。这些物件不会说话,却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走向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们中有刚毕业的中学生,也有少数大学生,年纪大多在十六到二十多岁。我的哥哥也曾是其中一员,每每提起那段岁月,他总说:“苦是真苦,但值。”如今站在这个地方,我才真正读懂他眼里的光。</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最初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从1955年开始试点,到1968年后形成全国性运动。近一千八百万城镇青年背起行囊,走向边疆与田野。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他们有的插队落户,分散融入农村家庭;有的进入国营农场集体劳动;还有的加入生产建设兵团,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黑龙江、新疆、云南……这些遥远的地名,成了他们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生活并不容易。许多插队知青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兵团虽有基本保障,但管理严格。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学会了种地、养猪、修渠、教书,把城市带来的知识一点点播撒在乡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场运动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它缓解了城市压力,为农村带去了劳动力和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懂农业、肯吃苦的技术骨干。而当他们返城后,又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返城之路并不平坦。直到70年代中期政策松动,恢复高考成为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到了1980年,绝大多数知青终于回到城市,这场持续多年的运动悄然落幕。但他们带走的,不只是行李,还有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印记。</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只印着“参加三线建设同志纪念”的搪瓷杯静静躺在展台上。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一位青年端着它,在寒风中喝下一碗热汤,然后继续挥锄劳作。那样的日子早已远去,可这只杯子,仍盛着一段滚烫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按照导览路线,我们依次走过知青纪念馆、广场、农场、礼堂,最后来到湿地公园。一路上,稻田随风起伏,芦苇轻摇,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我们放慢脚步,不再骑行,而是漫步在这片宁静之中。这一程,不只是身体的行走,更是心灵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一面紫色锦旗挂在纪念馆墙上,“天下知青是一家”七个金字熠熠生辉。这是上海赴安徽的知青们捐赠的,落款写着2024年4月。原来,即使岁月流转,那份情谊从未褪色。他们用一生证明:同甘共苦过的,永远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中,一台旧手风琴静静陈列,琴键泛黄,风箱已有裂痕。标签上写着捐赠人是一位曾在东北兵团拉琴的女知青。我仿佛听见那琴声穿越雪原,在寂静的夜里抚慰思乡的心。音乐,曾是他们最柔软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主席也曾是知青的一员。1969年,他来到陕西梁家河,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七年。他带头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点,真正把心扎进了土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是否脚踏实地、为民做事。</p> <p class="ql-block">知青广场的纪念墙上,贴满老照片,有人挑担、有人插秧、有人围坐读书。我站在“广闻天地 大有作为”的标语下,久久无言。那个时代或许远去,但那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一幅壁画前,写着“致我们逝去的青春”。画中人物眼神明亮,笑容灿烂,背景模糊却温暖。我站在那儿,忽然有些眼热。青春终将老去,但只要心中还存着那份热忱,我们就从未真正告别。</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的知青大多已年过六旬。他们曾是16岁就背井离乡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长者。可正是他们,在最该享受青春的年纪,选择了奔赴荒野,用汗水浇灌希望。</p> <p class="ql-block">青春是一阵路过的风,当风吹过,谁不曾泪眼朦胧?我们是一串串散落的歌符,当歌声响起,你是否在听,是否在唱?请记住我,记住我们,记住我们一辈子的名字——知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它给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留下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对于那些两鬓染霜的老知青来说,所付出的代价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数千件展品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月的印迹,诉说着知青的心路历程。每一个陈旧的物件、每一页残缺的纸片、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都是一曲动人的歌。知青们割舍不下的是对往事的深深眷恋,难以忘怀的是在苦难中凝成的知青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评判历史,但我们应该记住历史,记住那个年代,那片土地,那些人,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桂花正香,阳光正好,</p><p class="ql-block">那些关于秋天的美好想象,</p><p class="ql-block">其实就藏在每一条骑行的路上。</p><p class="ql-block">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骑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