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趣谈“霜”

钱团知青ping

<p class="ql-block">你见过霜吗? 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常年居住在福州城里,已有五、六十年没见过霜。每年10月23或24日是霜降节气 。“霜降”顾名思意就是霜降临的节气。霜降是秋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一过就迎来寒冷的冬季了。可是今年老天爷吃错药了,现在福州天气还没真正入秋!什么是“霜”,霜是露水在清晨遇到0下的气温时凝结成的晶莹白亮的细小冰晶。</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居住在福州的棚户区瓦房里,冬天早晨起床,推开门一看,看到对面邻居家的房顶黑瓦铺上一层晶莹的白霜。可惜近三四十年,我再也看不到小精灵般的白霜了。为何看不到?福州的冬天难得有几天0下的气温,有的年份没有一天气温低于0度,福州的房屋的瓦顶怎么会结霜呢? 这一切是拜托全球的温室效应。就是有气温低于0度的天气,如果下雨天没露水又怎么凝成霜呢?就是好天气凝成霜如果住在高楼,你根本见不到霜。只有在福州的远郊或海拔高的山区才能寻到霜的踪影、谁能想到这么普普通通的气候现象在福州城市里居然成了稀罕的气候现象!</p> <p class="ql-block">霜在城里虽然成了稀罕物,但霜带给人们许许多多的联想。例如谒后语:“被霜打的茹子——焉了”,茹子被霜打了后确实会萎缩、发焉,用来比喻人们遭受打击后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可是在我们福州也有一种现象正相反,在冬天,农贸市场的菜贩子会高声吆喝:快来买,快来买!被霜压过的介菜(一种大型的绿叶蔬菜)啦。精明的家庭主妇听了一般会买,因为被霜打过的介菜口感远比没被霜打过的介菜好吃,我的退休老同事曾经多次将自己在鼓岭山上种的被霜打过的介菜送给我。</p> <p class="ql-block">在福州还流传着一句福州俗语话:“乞丐只盼天落霜”。也许有人认为这话说反了,乞丐怕冷怎么会盼落霜天呢?其实冬天下不下霜,对乞丐来说都是一个字“冷”。盼落霜的俗语话隐存着一个气象谚语,即只要天落霜那天必定是艳阳高照的一天。乞丐盼得是落霜天可以晒到暖洋洋的太阳。有些与霜有关的成语未必是一种气象现象,比如:雪上加霜。谁有见过雪上加霜?大雪天没露水怎么凝结成霜,退一万步说,就是大雪天下霜你能分的清哪是雪哪是霜?这成语纯粹是古代文人主观臆造的形容词罢了。还有一句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用来形容有人明哲保身只管自家的事,不帮他人的忙,没有公德心。其实较真起来“莫管他人瓦上霜”不能说他明哲保身。瓦上有霜对房顶无损无害,不会压塌房顶,厚雪才会压塌房顶。自家都不管自家的瓦上有什么霜,何必让他操他人瓦上霜?为什么这句俗语会得出明哲保身不去帮人的结论呃 ?我推测,这句俗语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雪”,古文人可能认为不押韵,信手将“霜”抓过来顶替雪。这样的分析是不是更有道理,更能说得明白。</p> <p class="ql-block">霜是深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赋于更多的主观色彩。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里的"霜满天"己不是自然界里霜的形态。霜是露水依附在地表、屋顶或植物表面而凝成的小冰晶。霜不可能象雪花一样满天飞扬或充斥。诗人笔下的"满天霜"己突破了物理的局限,写尽了寒气弥漫整个空间的官感体验,写出诗人作为游子的愁绪与深深的寒意。诗中的霜不再是自然界的霜,而是寒天冻地的代名词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自然界看"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十分精准的。杜牧这老先生好象是园林系花卉专业的毕业生,知道农历二月的花多是白、粉、黄色的,没有一款花有霜叶那样红得深沉,红得热烈,红得满山遍野层林尽染。诗人笔下被霜染红的枫叶己赋于红火一样的生命力。诗人就是用"霜叶"打破人们对凉秋、悲秋、寂秋的思维定势,描绘出一幅深秋远胜于早春二月的壮丽图景,唱出一曲深秋动人而又红火的生命之歌,正是这样的意境铸就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成为千古名句。朋友,如果你没见到“霜”不用遣憾,晚秋的枫叶己体验到霜的另一面:热烈与火红。去登高看红叶吧,那也是体验霜的另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b>仁者同学的点评:</b></p><p class="ql-block">光头外公的这篇《霜降节气趣谈“霜”》是一篇兼具生活温度、知识厚度与思想趣味的随笔佳作。</p><p class="ql-block">1. 以“个人叙事”为锚,让科普有了情感温度。文章以七十多岁老翁的视角,用“五六十年没见霜”的亲身经历串联全文,将“霜的消失”与福州城市变迁、童年记忆绑定。从棚户区瓦顶的白霜,到如今高楼里难寻霜迹的遗憾,再到同事送霜打芥菜的生活细节,把抽象的节气与气候现象,化作具体可感的人生故事,避免了科普文章的枯燥,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与岁月沉淀的温情,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p><p class="ql-block">2. 融“知识科普”于“趣味解读”,内容扎实又鲜活。硬核知识通俗化:清晰解释“霜的形成条件”,并结合福州气候、温室效应,通俗解答“为何城里难见霜”,逻辑严谨却不晦涩。</p><p class="ql-block">文化解读有新意:对俗语、成语的拆解充满巧思——如破解“乞丐盼落霜”的气象密码,质疑“雪上加霜”的合理性,推测“瓦上霜”的俗语演变,跳出常规解读框架,带着生活智慧的“较真”,让传统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诗与景的呼应:将张继“霜满天”的意境、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写实性结合科学与文学双重解读,既懂自然,又懂人文,提升了文章的文化质感。</p><p class="ql-block">3. 语言质朴灵动,语感里藏着巧思。</p><p class="ql-block">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带着老一辈人的亲切口吻,“老天爷吃错药了”“小精灵般的白霜”等表达鲜活接地气;同时又不失细腻,如“黑瓦铺上一层晶莹的白霜”“霜叶红得深沉,红得热烈”,写景状物精准传神。从生活观察到文化思辨,从个人遗憾到自然哲思,过渡自然,兼具“老顽童”的趣味与老者的通透。整体而言,文章跳出了节气科普的常规套路,把“霜”写成了承载记忆、文化与时代变迁的载体,既有生活味,又有文化味,读来如听长者闲谈,轻松惬意间便读懂了霜降,也读懂了藏在“霜”里的人生与岁月。</p> <p class="ql-block"><b>光头外公@陈孝仁: </b></p><p class="ql-block">你的点评体现出你的写作风格,你以"知音"的读者身份洞察作者的写作动机、构思,表达手段。这显然是你常用的写作手法,不象是A 1的评点。谢谢你精准的正评点和细致的层层剖析。点评文章自然而然成了我的正文姐妹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