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记忆 背景音乐:水墨兰亭 <p class="ql-block"> 九月四日,甘南、宁夏自驾之旅的第四天,一行四人驶入了宁夏的贺兰山岩画景区。进入景区,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条</span>小溪夹杂着风声沿着峡谷从石缝中穿来穿去,望着山涯上的岩画,仿佛是先人们为我们演绎一场三千年的影视盛宴,一副绝美与壮丽的远古生活场景尽收心底。</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岩画,是国家著名的文化遗产,也是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位于贺兰山东麓。在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有2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岩画,距今约1万年到3000年,是不同时期先人用智慧留给后人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岩画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而成,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p><p class="ql-block"> 内容主要包括人面像、动物、植物、人体、天体、水纹、生产生活工具、文字等图案及符号,以及史前人类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最为精典也是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是“太阳神”岩画,它磨刻在距地面20多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代表光芒,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展现了古人对太阳的拟人化表达。 </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岩画,见证了古代先民从狩猎游牧到农耕圈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人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多方面,见证了不同人群的交流融合,有巨大的文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站在贺兰山东麓的山岩前,指尖触碰到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三千年时光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那些被先民以敲凿、磨刻手法留在石壁上的线条,没有褪色的颜料,没有华丽的构图,却比任何传世名画都更让人屏息——一只奔鹿的蹄印仿佛还沾着远古的草屑,狩猎者拉弓的姿态凝固了即将射出的力道。</p> <p class="ql-block"> 那幅高悬的“太阳神”,放射状的线条不是艺术夸张,更像是先民仰望苍穹时,眼里真的盛满了太阳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喧嚣的游乐设施,只有风穿过山谷时的呜咽,和导游口中关于游牧民族迁徙、祭祀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贺兰山,仿佛是一幅幅巨大的屏幕,无时无刻投射着先人的印记。最动人的不是某一幅岩画的细节,而是站在这片岩壁前的瞬间顿悟:原来所谓“历史”,从来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生活——他们如何敬畏自然,如何追逐猎物,如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对世界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当现代的我们举着手机拍摄这些图案时,某种奇妙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发生:我们依然在记录,依然在好奇,只是工具从石器变成了屏幕。</p> <p class="ql-block"> 走出遗址公园时,回头望了一眼贺兰山的轮廓,夕阳把山岩染成暖金色,那些岩画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却在心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这趟旅程不是“打卡”,更像是一场与祖先的精神相遇——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在石头上写下了文明的第一行诗,而我们,是三千年后读懂这首诗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