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5.10.15)

峭松

<p class="ql-block">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位于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为中国侨联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第一家全面展示中国移民史、移民现状的国家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最早由陈嘉庚先生在1960年倡议,在北京兴建,2005年获国家立项,2014年10月21日落成开馆,201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馆舍外观由仿古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组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18米,分为地上3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802.58平方米。馆内设有4个基本展厅、3个临时展厅、1个报告厅。</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6月,侨博共有藏品近6万件(套),包括陶瓷、金属、竹木漆器、织物皮革、玉石、纸制品等10 大类,其中珍贵文物528件(套)。</p> <p class="ql-block">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本展览为我馆基本陈列,共展出文物八百余件(套),图片近千张。陈列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脉络、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生活情况、华侨华人为住在国作出的贡献、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中国侨务机构和侨务政策的沿革。陈列设计结合历史传统与现代观念,突出移民特色与"侨文化",使用图文、场景、多媒体等手法来辅助文物展示,提供所需的背景信息,帮助观众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p><p class="ql-block">本展厅旨在勾勒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轮廓。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古代海外移民(公元前-1840年)","近现代海外移民(1840年﹣1949年)"和"当代海外移民(1949年至今)"三个部分;第四部分"世界移民史中的中国移民"介绍移民常识及世界主要移民国家概况。</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股商时期。从10世纪开始,随着海外交通的发达和贸昌的兴盛,莎民逐渐增多,在海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居区,16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的东侵和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居民大量向东南亚移徒,在当地进行生产和贸易,初步形成了早期海外华商网络、近代,中国人以国际劳工和贸易商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移民舞台上,形成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出现了新一代海外移民,新移民的移徒方式和海外生活更多元,自主性更强、社会融合程度更高。</p> <p class="ql-block">浮动地狱</p><p class="ql-block">苦力贸易期间,外国人口贩子将拐骗或掠夺来的中国人,关进远洋海轮,运送到海外当苦力。由于运载华工的船只严重超载,且旅途条件恶劣,大量华工在抵达目的地前即因海难或病死而葬身海底,因此运载华工的船被称为"浮动地狱"。</p> <p class="ql-block">中国"祯核"地球仪</p><p class="ql-block">该地球仪为陕西省安康市工艺美术家刘恕滨设计、策划,带领工艺师历时三年多制作的工艺美术作品。作品完全采用野生山核桃果壳为材料,采用圆片、填充、雕刻等工艺制作。(刘恕滨、赵淑琴、苑颖、刘瑶捐赠)</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望子归</p><p class="ql-block">作者:潘鹤</p><p class="ql-block">材质:铜</p><p class="ql-block">捐赠者:旅居马来西亚侨胞蔡松火先生</p><p class="ql-block">游子吟</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p><p class="ql-block">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临行密密缝,</p><p class="ql-block">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p><p class="ql-block">报得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p class="ql-block">本展厅主要采用场景复原的手法,整体上模拟唐人街景观,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大体以时间前后为序,依次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图景和文化习俗。</p> <p class="ql-block">华侨华人的生活包罗万象,颇具特色。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与所在国人民一起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参与所在国的铁路修建、运河开凿、矿山开采、农业开发、商业和渔业经营等,在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所在国的同时,也改善了他们自己的生存状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历史。他们秉持以和为贵的精神,与当地人民互谅互让,相互包容,自觉地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传承中华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的历史。他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持自己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适应和选择有利于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习俗。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既有突出的中国元素,也带有显著的侨居地特色,体现了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和谐共存的特殊文化现象。他们的生活也是一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他们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与祖籍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p> <p class="ql-block">早期海外华人理发</p><p class="ql-block">关于早期海外华人从事的主要行业,有"三把刀"的说法,即"剃刀、剪刀、菜刀",是指理发、裁缝及餐馆三种行业。此处展示的是当时华人理发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通婚融合</p><p class="ql-block">随着华侨在侨居地的繁衍生息,华侨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子女日渐增多。世界各地对土生华人的称谓各有不同:在越南称为"明乡"( Minh Huong ),在缅甸称为"桂家"( Gwe Chia ),在泰国称为"洛真"( Luk Chin 或 Lukjin ),在马来半岛男性称为"誉誉"( Baba )、女性称为娘惹( Njonja 或 Nyonya ),在印尼称为"伯拉奈干"( Paranakan ),在菲律宾男性称为"密斯蒂佐"( Mestiso )女性称为"密斯蒂沙"( Mestisa )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婚的岑誉和娘惹</p><p class="ql-block">此处展示马来亚华人岑岑娘惹婚俗服饰及居室景观,整体上融合了马来亚文化、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洋文化。场景内包含很多东南亚华人使用过的花瓶、脸盆、托盘、箱包等日常用品,还有一台早期的手摇留声机(于静江捐赠)。</p> <p class="ql-block">传统戏曲</p><p class="ql-block">早期华侨华人常常通过欣赏中国传统戏曲和音乐来娱乐身心,排解思乡之情。久而久之,传统舞台艺术在华侨社会里也得到了传扬。此处我们选取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几种传统戏剧,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进行录制,再经过幻影成像技术在模拟的舞台中为您播放展示。</p> <p class="ql-block">历史性新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迫停办的报纸纷纷复刊,新的报刊也在出现,因此一度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战后十余年,海外曾出现过400多种华文报刊,不少报刊围绕中国内战和如何对待新中国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60、70年代,随着各国独立和民族意识的强化,海外华文报刊出现了低潮,直到80年代后才平稳地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在漫长的移民和融合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勤奋勇敢,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往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展厅集中归纳和展示华侨华人为住在国作出的特殊贡献。</p> <p class="ql-block">华侨华人凭借奋发有为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客观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作出了贡献。他们用中国传统技术和经验在当地发展生产,为所在国早期开发作出贡献;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和繁荣了当地文化生活;他们与殖民地人民一起,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大华侨华同所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西斯,为人类正义事业贡献出鲜血和生命;在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当代华侨华人已经并将不断取得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有益贡献。</p> <p class="ql-block">修路场景</p><p class="ql-block">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西线要穿过险峻的内华达山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施工困难,华工在修筑铁路期间,除了辛苦勤勉地工作,还多次巧炒地运用中国传统的工程技术,來解决铁路沿途遇到的各种施工难题,场景展示的是筑路华工在山区野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五座丰碑</p><p class="ql-block">竖立纪念碑是世人用以纪念、记载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常用手段。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都修建了标志性建筑物来纪念华侨华人的独特贡献。这里展示了来自不同国度的五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华侨华人关心着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以不同的方式作出重要贡献。本展厅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华侨华人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第二部分展示中国侨务。</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在唐人街讲演场景</p><p class="ql-block">该录音为孙中山先生1924年5月在广州讲演的录音。他首先反思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沦落,继而为听众讲解"三民主义",最后号召大家做真正的革命者,"彻底革命"。孙中山先生一生曾多次前往海外,他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向侨胞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侨胞为构建充满希望的新的中国贡献力量。(录音唱片由招思虹、关荣漳、关月彬、招铭刚、志刚、琳樱、丹莹、冯远征、杨立新、于静江、谈翠屏共同捐赠)</p><p class="ql-block">墙上悬挂的"博爱"二字,系孙先生为南非杜省华侨联卫会所亲笔手书,以答谢侨胞为革命活动的捐助。该会所成立于1909年,旨在帮助孤寡老弱及残疾人,树立墓碑,支持国内的公益事业等。(书法由南非杜省华侨联卫会所捐赠)</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本展览衷心献给:</p><p class="ql-block">为中华民族带来域外新风,为世界人民带去中华文明,古往今来促进中外交往的华侨华人;</p><p class="ql-block">为住在国家的繁荣进步做有益贡献,为匡扶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华侨华人;</p><p class="ql-block">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义无反顾地拼搏,为祖籍国的建设和发展无怨无悔地奉献的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p><p class="ql-block">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倾心倾力、不懈奋斗的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廖承志像</p><p class="ql-block">(1908-1983)</p><p class="ql-block">作者:司徒兆光</p><p class="ql-block">材质:铜</p><p class="ql-block">捐赠者:司徒兆光</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陈嘉庚</p><p class="ql-block">外文名: Tan Kah Kee </p><p class="ql-block">别名:陈甲庚</p><p class="ql-block">民族: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874年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阴历九月十二日)</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1961年08月12日</p><p class="ql-block">职业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重要任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陈嘉庚,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翔安一中、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p><p class="ql-block">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鳖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p> <p class="ql-block">雕塑《開路先鋒》</p><p class="ql-block">-﹣为十九世纪初投身建造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辈们呐喊!</p><p class="ql-block">高:150cm</p><p class="ql-block">材質:铸铜</p><p class="ql-block">作者:楊學軍</p><p class="ql-block">一座華人先輩用血肉之軀築成的美國太平洋大鐵路紀念碑</p><p class="ql-block">一曲回旋在北美上空中國式的悲壮之歌</p><p class="ql-block">一個凝結了至今一個半世紀前華人先輩在美洲大陸留下的泪水與汗水、光荣與夢想</p><p class="ql-block">作品由美国三藩市华侨彭志安先生推荐</p><p class="ql-block">作品山西宁达集团有限公司青铜铸造</p><p class="ql-block">特此鸣谢!</p> <p class="ql-block">敢为人先</p><p class="ql-block">近代广府华侨华人的首创精神与百年传奇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华侨华人始终是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始终保持着爱国爱乡、情系故土的赤子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密联系起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离不开广大侨胞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中国两千多年不曾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孕育了无数敢为人先的华侨华人先驱。他们下南洋、渡重洋,在异国他乡书写传奇;他们心怀家国,以侨资、侨智、侨力回馈桑梓,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p><p class="ql-block">本展览聚焦近代广州府地域范围内的华侨华人(祖籍广州、落籍广州、在广州长期生活)在海内外的卓越贡献,展现他们以侨乡为根基,以世界为舞台,书写百年传奇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百年风雨,四海为家。广府华侨华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守望相助的情怀,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天地,亦以赤子之心回馈故土。他们是中外文明的沟通者,是近代中国变革的参与者,更是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广府华侨华人将继续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他们也将永葆家国情怀,传承广府精神,在文化、科技、经济与公益领域再书华章,与祖籍国同频共振,共绘包容、开放、进步的全球图景。</p> <p class="ql-block">万里同心</p><p class="ql-block">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何香凝像</p><p class="ql-block">(1878-1972)</p><p class="ql-block">作者:司徒兆光</p><p class="ql-block">材质:铜</p><p class="ql-block">捐赠者:司徒兆光</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华侨华人始终是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始终保持着爱国爱乡、情系故土的赤子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离不开广大侨胞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中国两千多年不曾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孕育了无数敢为人先的华侨华人先驱。他们下南洋、渡重洋,在异国他乡书写传奇;他们心怀家国,以侨资、侨智、侨力回馈桑梓,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p><p class="ql-block">本展览聚焦近代广州府地域范围内的华侨华人(祖籍广州、落籍广州、在广州长期生活)在海内外的卓越贡献,展现他们以侨乡为根基,以世界为舞台,书写百年传奇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光阴流转,当卢沟桥的枪声已随岁月淡去,航空救国的飞机跑道被尘埃覆盖,南侨机工的背影隐入历史深处,海外华侨在抗日烽火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却愈发巍峨。这场持续14年的民族抗争,是中华民族用血肉筑起的悲壮史诗,也是海外游子与祖国命运相连的深刻见证。他们跨越山海的爱国之心,在战火淬炼中熔铸成"万里同心"的精神图腾。每一寸国土的收复,都浸染着华侨与祖国人民的共同热血。</p><p class="ql-block">站在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日本投降书"上的墨痕,还有华侨群体以双重抗争书写的不朽传奇。他们既投身祖国抗日,又在侨居地与当地民众并肩反抗法西斯,打破"华人只知谋生"的偏见,在人类反侵略史上树起独特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回响仍在激荡。滇缅公路上"马达不熄,运输不止"的誓言,延安窑洞里"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合唱,至今仍振聋发聩。今天,我们瞻仰华侨参战荣获的勋章、珍藏的募捐账簿、为国呼号的历史记录,不仅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应承接他们"把一切献给祖国"的家国情怀、"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的使命担当。当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份精神力量将继续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万里同心"的丰碑将更加巍然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二层B厅正在举办‌《纱韵岭南——中国香云纱文化艺术展》‌,该展览以展示香云纱的历史、工艺及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面料展示和工艺流程介绍,呈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