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特拉凯是立陶宛维尔纽斯以西约30公里的湖滨城镇,地处加尔瓦湖心岛,周边分布32座湖泊及森林地貌,为当地夏季热门度假地。</p> <p class="ql-block">特拉凯在公元前4000年人类即已在此定居,来特拉凯不仅因其历史悠久的城堡而闻名,还因其保留了独特的卡拉伊姆社区而备受瞩目。</p> <p class="ql-block">卡拉伊姆人最初发源于两河流域,后来主要生活在克里米亚地区,约在1397年,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因赏识他们的军纪,邀请数百户卡拉伊姆人从克里米亚迁至立陶宛,担任他的护卫。这些移民的后裔构成了今日特拉凯卡拉伊姆社区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之中,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刻,以及那些流传已久的传说,都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文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特拉凯,历史建筑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这里不仅仅有历史的回响,更有现代生活的气息。现代建筑与古老传统交织,为游客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整个城镇,甚至整个立陶宛引以为傲的便是特拉凯这座东欧地区唯一的水上城堡。真的是建在湖心岛上的!粉红色的砖墙配上蓝得发绿的湖水,那画面美得像童话一样。</p> <p class="ql-block">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特拉凯城堡,自14世纪起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的建造起因有二种说法,一种是源于立陶宛大公国(Grand Duchy of Lithuania)的政治与军事需求。14世纪初,立陶宛大公盖迪米纳斯(Gediminas)及其子凯斯图蒂斯(Kęstutis)为抵御条顿骑士团的军事威胁,选择在加尔瓦湖(Lake Galvė)心岛上兴建城堡。</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立陶宛大公凯斯图蒂斯的夫人毕鲁捷因特拉凯没有丰沛的湖水环绕而不喜欢住在那里,凯斯图蒂斯为了取悦心爱的妻子,于是在14世纪中叶时,在Galve和Luka湖两岸修筑了半岛城堡,并在美丽的Galve湖中央打造了湖水环绕的特拉凯城堡。</p> <p class="ql-block">特拉凯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3,14世纪之时,欧洲最后一个非基督教政权——立陶宛大公国,这个多神教国家在公爵盖迪米纳斯在1316-1341年的执政时期,在此盖了这座防御城堡,用以反抗条顿骑士团逼迫他们改变信仰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城堡依托32座天然湖泊和森林地貌,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这座城堡由盖迪米纳斯始建,凯斯图蒂斯扩建,维陶塔斯大帝进一步完善,祖孙三代的努力,使之成为立陶宛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特拉凯城堡建造时间轴</p> <p class="ql-block">1430年,维陶塔斯大公在城堡内去世。他的统治结束也标志着城堡建设的巅峰。西吉斯蒙德·奥古斯都统治期间,城堡以文艺复兴风格重新装修,并曾短暂作为皇家夏宫。</p> <p class="ql-block">在17世纪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中,城堡遭到破坏,之后没有再次重建。它逐渐年久失修。19世纪期间,城堡重建计划已制定。其原始壁画由温森蒂·斯莫科夫斯基保存并复制。1888年,帝国考古委员会开始对剩余城堡进行记录。</p> <p class="ql-block">19世纪起该城堡启动修复计划,1905年由俄罗斯帝国介入修缮。一战期间德国尝试修复未果,1935-1941年加固主体建筑并重建部分塔楼。二战后修复工程于1946年重启,最终在1951-1961年完成主体复原,基本重现15世纪风貌。</p> <p class="ql-block">城堡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远观非常美丽,城堡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现在整个城堡已成为特拉凯历史博物馆,这里也有些纪念品商店,出售纪念品和邮票等。</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一部分现为历史博物馆,设有哥特式大厅、木质回廊及纪念品商店,定期举办音乐会和国际会议。</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广场现在作为举办庆典活动的地方,有高塔的建筑是昔日的皇宫,城堡主楼的高塔有瞭望及防御功能,也是指挥中心。城堡曾作为监狱使用如今在广场上还可以看到一些刑具。</p> <p class="ql-block">来到特拉凯就一定要试试卡拉伊姆风味的餐馆。品尝他们的传统面点"基比奈","基比奈"是一种形似小船、内馅丰富的肉饼,是卡拉伊姆的招牌美食(有点类同新疆的烤包子)。</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回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参观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这座教堂是立陶宛巴洛克建筑的瑰宝,以其令人震撼的纯白内饰和超过2000件的精美灰泥雕塑而闻名。虽然外表看似朴素,但内部极尽繁复与奢华,被誉为"立陶宛巴洛克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p> <p class="ql-block">踏入教堂,你会被从墙壁、拱顶到穹顶无处不在的纯白浮雕所包围,这些雕塑题材广泛,包括天使、圣经场景、神话生物(如龙和半人马)以及立陶宛的历史故事等,细节极其精美。</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始建于1668年,由立陶宛贵族米科拉斯 •卡齐米埃拉斯(MykolasKazimieras)出资建造 ,最初是为了庆祝维尔纽斯从俄罗斯人手中获得解放。其所在地据说曾是异教爱神米尔达的神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教堂由意大利雕塑家彼得和乔瓦尼负责内部装修,耗时近20年完成。穹顶和内壁布满灰泥雕塑,主题涵盖《旧约》《新约》人物故事及使徒传道场景。该教堂被誉为“维尔纽斯最华美的巴洛克建筑”,内部光线明亮,浮雕细节精致,常被游客称为“立陶宛的雕刻艺术宝库”。 </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最非凡之处在于,它并非以常见的黄金和壁画炫富,而是以极致的雕刻技艺取胜,近2000幅浮雕全部由灰泥雕刻而成,将整个内部空间打造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艺术品,这种规模和完整性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还有一处独特的“水晶船"吊灯,它是教堂中央穹顶下悬挂的一盏非常独特的吊灯。它由玻璃珠制成船帆,黄铜做成船锚,寓意着耶稣的门徒圣彼得从渔夫到圣人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在维尔纽斯老城区的一隅,存在着立陶宛的一个国中之国:对岸共和国。这个微型国家于1997年4月1日愚人节自行宣布独立,与其说是独立国家,对岸共和国比较像是艺术创作者的梦想乌托邦,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拥有自己的总统、宪法、国歌、国旗、国定假日。甚至曾有一支12人的“军队”(后因立陶宛加入北约而解散)。现任总统 Romas Lileikis是一位诗人、音乐家和电影导演 。</p> <p class="ql-block">对岸共和国”的灵魂,或许就在于它那部充满哲学思辨和幽默感的《宪法》。这部宪法共41条,内容与其他国家的宪法截然不同,鼓励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生活和权力。例如第1条:“每个人都有权在维尔尼亚河边生活,维尔尼亚河有权在任何人身边流过”。第12条:“一只狗有权去做狗”。第16条与第17条:“每个人都有权快乐”以及“每个人都有权不快乐”。第37条:“每个人都有权去不拥有权利”。这些条款充满了对自由、权利与生活本质的趣味反思。</p> <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4日,一个吹小号的天使雕像在立陶宛对岸共和国广场上揭幕,象征该区艺术自由的复兴。在此之前,同样的位置是一个鸡蛋的临时雕塑,之后被较大的天使雕像取代。整个区域里有着非常多的艺廊,工作坊和画馆,因此这座雕像又象征共和国里艺术自由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对岸共和国”本身面积不大,但它这种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氛围,常被拿来与巴黎的蒙弓特高地相比较。</p> <p class="ql-block">需要提醒的是,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是一个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区的艺术家社区,一个充满幽默和创意的“微型共和国”。再见了,对岸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圣安娜教堂是立陶宛维尔纽斯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581年,全部采用红砖砌筑,建筑高度22米,宽度10米,外墙共使用33种不同形状的砖块,形成线条与角塔构成的图案化立面。</p> <p class="ql-block">教堂顶部设有一座主塔及多个小捧护结构,呈现众星捧月般的布局,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苑中的明珠。据记载,拿破仑在东征期间曾途经此地,因惊叹其建筑精美而表达过将其带回巴黎的意愿,该建筑作为哥特式建筑晚期典范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圣安娜教堂前,有座沉思的诗人雕像,他就是亚当•密茨凯维支—一位用诗歌塑造了波兰和立陶宛民族灵魂的文学巨匠。将密茨凯维支的雕像安置于此,象征着他是连接信仰(教堂)、学术(大学)和民族文化的核心人物。</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的圣安娜教堂紧邻的,是圣弗朗西斯和伯纳德教堂,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建筑群,前者是歌特式建筑,后者是巴洛克风格。两座教堂紧密相邻,仅一墙之隔且有门互通。都被认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造始于15世纪未(约1469年),由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四世资助,献给方济各会(伯纳丁)的修士们。其历史与立陶宛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座教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16世纪,它甚至被纳入维尔纽斯的城市防御体系内,承受了枪弹的袭击。</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