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与哈尔滨,虽然城市风格各异、建筑特色迥然、发展历程不同,但历史上,这两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金朝在哈尔滨定都后迁都北京;清朝在哈尔滨肇基发祥,在北京建国定都;建国前,哈尔滨和北京又都是新中国首都的备选城市。</p><p class="ql-block"> 本书力图通过这两座城市胡同、街巷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发生在这两座城市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在这两座城市里的重要历史人物,乃至名人轶事、传说故事、市井百态等等,反映这两座颇有历史渊源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景象、自然景物、城市精神、城市性格、城市风格、建筑特色、风俗风情、风土风物和迥异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经济社会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东起雍和宫大街,与雍和宫隔街相望;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全长 669 米,因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得名,被乾隆帝赞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2009 年被评为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迄今为止京城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是元大都时期的老街,至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当年元朝的太学就设在街上,元朝的太学就是明清两朝的孔庙、国子监。明时,这条街称“国子监孔庙”,属于崇教坊地界;清朝,称“成贤街”,又称“国子监胡同”,属镶黄旗辖区;民国,称“国子监胡同”。1965 年更名为“国子监街”,“文革”时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是当今北京城唯一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的四座两柱三楼冲天式过街彩绘牌楼,被誉为“崇教四牌楼”。其中,国子监街东西两端街口各有一座额题“成贤街”的牌楼,提升了整条街的文化层次;国子监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额题“国子监”的牌楼,表达了人们对国家最高学府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 13 号 和15 号,分别是孔庙和国子监,孔庙在左,国子监在右,体现了中国古代“左庙右学”的礼制。孔庙和国子监虽是两处不同的建筑群,但实际作用是一体的,既是封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学子的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数千年来文人学子对于至圣先贤的敬重与尊崇。</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建在孔子的故乡曲阜阙里,距今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史载,公元前 479 年孔子去世,翌年,鲁国君主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唐代,孔庙称“文宣王庙”;明朝以后,孔庙称为“文庙”。</p><p class="ql-block"> 自周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他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尊孔派,频频为孔子加封谥号。公元前 479 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封孔子为“尼父”;公元元年(西汉元始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492 年(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581 年(隋开皇元年),隋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628 年(唐贞观二年),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739 年(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1008 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和 1012 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先后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和“至圣文宣王”;1307 年(元大德十一年),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1530 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1645 年(清顺治二年),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世祖顺治帝之后的每一位新皇登基,都会书额一方,并制成匾额悬挂在文庙大成殿中,以示对孔子的尊崇。康熙帝“万世师表”;雍正帝“生民未有”;乾隆帝“与天地参”;嘉庆帝“圣集大成”;道光帝“圣协时中”;咸丰帝“德齐帱载”;同治帝“圣神天纵”;光绪帝“斯化在兹”;宣统帝“中和位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 13 号这座孔庙,始建于 1302 年(元大德六年),1306 年(元大德十年)建成,是中国古代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 , 也是北京最大的儒教建筑。1307 年(元大德十一年)2月,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驾崩;9月,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继位。</p><p class="ql-block"> 元武宗对孔子十分尊崇,他把孔子尊为古往今来文人中最伟大的人:“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1411 年(明永乐九年)重建孔庙;清末民初整修。孔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p><p class="ql-block">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享有至高无上的礼遇,朝廷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高约 4 米、宽近一米的下马碑,碑身前后两面,分别用满、汉、蒙、回、藏、托忒 6 种文字镌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示孔子地位之尊。孔庙大门前的街对面建有一座镶嵌琉璃雕花砖的照壁,既完善了庙学建筑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凸显出孔庙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孔庙院内有 198 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始于唐代,唐代士人韦肇考中进士后,曾乘酒兴将自己的名字题于雁塔,后人把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1312 年(元皇庆元年)开科取士,把新科进士的名字刻石立于太庙,以示荣耀。自此以后,科科如此。明代时,内臣(宦官)阮安奉命把元代进士题名碑上的名字磨去,重新刻上当朝进士的名字。因此,元代的进士题名碑今已不多见,仅存的 3 座还是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偶然发现的。孔庙院内的进士题名碑大都高约 3 米,宽约 1 米,大小相差无几;碑额有“二龙戏珠”或灵芝、流云等纹饰。碑文内容,大体是考试的时间、中式的人数、前三名所赐特殊学衔的名称,以及所有中第者的名字和籍贯。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是清代最后一次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这一次科举甲辰恩科碑的碑额上镌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五月廿一日策天下贡士谭延闓等二百七十三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用兹告示。”这科会试的第一名是谭延闓;殿试的前三名是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因当时最高级的考试分会试和殿试两步进行,谭为会试第一名,刘为殿试第一名,故碑上谭延闓、刘春霖二人都被列为第一名。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中央主席等职的沈钧儒,就是这一科的进士。</p><p class="ql-block"> 在 198 座进士题名碑中,有元代 3 座、明代 77 座、清代 118 座,记录了 51246 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等信息。进士题名碑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在这些石碑中,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的明永乐进士,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列西侧后一排;明万历进士,明末抗清名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袁崇焕的名字列东侧东数第三碑;清嘉庆进士,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的名字列西侧后二排西数第三碑。</p><p class="ql-block"> 此外,孔庙院内还有 14 座明清两代碑亭。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石碑表面文字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字迹因游客抚摸次数过多已脱落。</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历经 7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位于孔庙西侧,是元明清三代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中央公办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实行“以师为官”制度,从校长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由吏部任免的朝廷命官。国子监的校长,明朝称“国子监祭酒”;清朝虽沿用这一称谓,但设了两位祭酒,满族、汉族各一位。清雍正年间,在国子监祭酒之上设了一位管理国子监事务的最高长官—管理国子监事大臣,这个职位都是由大学士、尚书、侍郎中名望、地位、学问最优者担任的,1783 年 ( 清乾隆四十八年 ) 的管理国子监事大臣就是由清乾嘉年间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时任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刘墉兼任。</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始建于 1287 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建成于 1308 年(元至大元年 )。明朝时,朝廷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又称“南监”或“南雍”;北京国子监,又称“北监”或“北雍”。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被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1912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原址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8 年迁出。1956 年,国子监辟雍殿改为“首都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的建筑规格与孔庙相当,整体建筑也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布局,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辟雍殿是皇帝讲学的专用场所。集贤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太学门内左右两侧为钟亭和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殿。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正对国子监大门的国子监街南侧有一座照壁。</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内存有“中国最后一部官刻儒家石经”十三经刻石碑林。十三经是清代诗人、书法家蒋衡 1726 年(清雍正四年)至 1737 年(清乾隆二年),历时 12 年书写完成的鸿篇巨作,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在内的儒家 13 部经典著作,共 63 万字。后被一江南富商重金购得,并精心装裱成册。1740年(清乾隆五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其奉献给乾隆帝。翌年,为表彰蒋衡的巨大贡献,乾隆帝授其为国子监学正。1791 年(清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帝命和珅、王杰为总裁,董浩、刘塘、金简、彭元瑞为副总裁,并派金士松等八人随同校勘,将蒋衡手书十三经“刊之石版,列于太学”;1794 年(清乾隆五十九年)完成。因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经文刻石共有 189 块,加“谕旨告成表文”碑 1 块,总共 190 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雄强茂美。</p><p class="ql-block"> 十三经刻石完成后,清代学者、书画家蒋和为纪念祖父蒋衡的功绩,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此碑安放在国子监十三经刻石碑林最南端,1956 年该碑与十三经刻石一起移到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集贤门外悬挂着白底黑字“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牌匾。传说在周代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交换或买卖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这种活动,被人们称为“槐市”。此后,历代国子监内外都广植槐树,故“槐市”泛指国子监,而“槐市众生”则指国子监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子监内就有 40 多株古槐,以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和辟雍殿西侧的“罗锅槐”最为有名。吉祥槐,又称“复苏槐”,高约 15 米,由两棵主干组成,据说是国子监第一任祭酒、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所植;明末,此槐枯干;1751 年(清乾隆十六年),枯而复荣。此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大吉之兆,所以得名“吉祥”,乾隆帝和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乾隆帝作《御制国学古槐诗》:“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p><p class="ql-block"> 罗锅槐位于国子监的辟雍殿西侧的圆水池旁,因其主干呈罗锅状,故称。</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南侧的国子监街 40 号和 78 号,分别是灶君庙和火神庙。灶君庙是祭祀灶神的寺庙。灶君,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的俗称,也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灶王爷”。</p><p class="ql-block"> 传说灶君是负责管理人间灶火的神仙,因而受到崇拜。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除夕夜,供祖宗,奉灶君,是汉族的风俗。灶君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祭祀灶君的习俗。《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中说,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明清以来,灶君更成为备受人们喜爱和崇拜的家神。南宋名臣、文学家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有《祭灶祀》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灶台是人类离开森林、进入家居时代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灶君也是掌管五谷轮回之事的食神。</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诸多宏伟的宫殿寺庙都因火而毁。所以对火的畏惧,就体现在古人对火神的崇拜上。火神庙就是供奉火神的寺庙。火,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工具,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态迈向文明的第一步。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火的崇拜都如出一辙。火神是汉族传说中的司火之神,中国的火神有好几位,各个火神庙供奉的火神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火神。第一位是发明了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燧人氏被古人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燧人氏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第二位是阏伯。阏伯是帝喾和简狄的儿子、尧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尧称帝后做了“火正”,他把火种保存下来并传遍各地,被后世尊为“火神”。第三位是炎帝。《补三皇三纪》中说:“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第四位是祝融。祝融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当政时,官居火正,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墨子·非攻下》中说,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帮助成汤灭夏。在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三位火神。第一位是马王爷。道教称其为“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马天君”等,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据说,马王爷有三只眼,善于用火,他身上备有金砖火丹,随时可以用火降魔伏怪,被民间称为火神。第二位是王灵官。他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故被民间称为火神。第三位是《封神演义》《西游记》里的罗宣。他精通火系类法术,姜子牙封神时封他为“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据说,四象中的南方朱雀,五方五帝中的南方赤帝,因地处南方,属火,也有火神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的灶君庙、火神庙均建于明代,如今灶君庙早已拆除,没有留下丝毫的历史遗迹;火神庙留有山门殿、大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历史遗存,大殿内供奉火神、关帝、鲁班、财神、药王、药圣等。庙内现已变成民居,只有临街的山门殿还保持原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灶君庙和火神庙尽管没有像太庙、文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兴盛,但就其祭灶君、祀火神的活动来看,内容也是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国子监街,又增添了一些与国子监浓郁的国学氛围相适应的元素。国子监街 3 号,是全国第一家以民间雕刻为主题的民办“北京松堂博物馆”;国子监街 15号,是“信芳庐”画廊;国子监街 23 号,是既能品茶,又可与佛友聚会、听高僧讲经,倡导身心修养的国学文化养生平台“月溪香林”禅茶会所;国子监街 26 号,是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所属方家胡同小学;国子监街甲 26-1 号,是享受清新淡雅全素宴的“叙香斋”素食自助餐厅;国子监街乙 28 号,是“大都美术馆”;国子监街 40 号,是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77 文创”;国子监街 44 号,是专门经营老北京民间手工艺品的“盛唐轩”;国子监街 62 号,是北京真叶草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街两旁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与金碧辉煌的孔庙、国子监和红墙、照壁、牌楼,以及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等建筑相映生辉,使整条街既古色古香,又生机勃勃;既有老街的宁静安逸,又有老北京的市井烟火。特别是庄严、神秘的氛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丰厚的历史积淀,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北京城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人物传记《百态风流》、城市史话《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回忆录《岁月留痕》等文学作品;著有《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萃》等研究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