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岁月无痕</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34697</p><p class="ql-block">寻探景点:紅旗渠</p><p class="ql-block">图文:岁月无痕</p> <p class="ql-block">太行巍巍,漳水汤汤。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群山之间,一条“人工天河”蜿蜒穿行于绝壁之上,它不仅是一条引水渠,更是一座矗立在天地间的丰碑——红旗渠。</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我曾在荧幕前第一次见到它的身影。那部黑白纪录片里,锤钎撞击的铿锵声、民工悬于千仞绝壁的身影、一筐筐碎石从深谷中艰难运出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心中。那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我从未想过,人可以如此倔强,如此无畏,如此用血肉之躯去改写命运。从那时起,去看一眼红旗渠,便成了心底一个执拗的念想。</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这念头从未熄灭。走过许多山河,却总觉心中有一处空白,等着被那条挂在崖壁上的渠水填满。终于,在这个秋天,借南太行之行的机缘,我们专程奔赴林州,只为亲眼看一看这条用生命凿出的河,走一走那曾在梦中走过千百遍的渠岸。</p><p class="ql-block">当脚步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心潮如渠水奔涌。红旗渠,我来了,带着少年时的敬仰,带着岁月沉淀后的懂得,来向那一代平凡而伟大的人,致以最深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步入红旗渠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一组栩栩如生的群塑:十万人战太行的壮阔场景跃然眼前,锤钎飞舞、石屑纷飞,仿佛听见了那劈开太行山的铿锵回响。两侧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留下的话语:“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字字千钧,道出了这条渠背后深沉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前行,林州的千年旱史徐徐展开。这里三面环山,地质坚硬,雨水难蓄,自古“十年九旱”。从1436年到1949年,514年间大旱百余次,绝收三十载,甚至五度“人相食”。“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道尽百姓之痛。虽历代修渠不断——元代天平渠、明代西谢公渠、抗战抗日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齐南渠、齐北渠——但水源不稳,难解根本。1959年一场空前大旱,境内河流尽断,已建水渠成干渠,现实警醒:唯有引外来之水,方能改命。</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县委反复勘察,毅然决定“引漳入林”——从山西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引水,穿越太行山。这一构想气魄宏大,却面临技术、物资、粮食极度匮乏的困境,被许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然而,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坚信:与其苦熬,不如苦干。1960年初春,十万林县儿女肩扛工具,挺进太行山,誓将漳河水引入干渴家乡。没有机械,他们就靠一锤一钎;缺少粮食,每人每天仅半斤原粮,却仍坚持苦战。太行山岩层坚硬如铁,一锤下去火星四溅,钢钎磨秃了换,换完再磨,每月每人损耗十余根。</p> <p class="ql-block">在悬崖绝壁上作业,危险无处不在。除险队员腰系麻绳,悬空荡崖,用长钩撬除危石。队长任羊成被落石砸中,三颗门牙横在舌根,仍坚持排险。青年洞是咽喉工程,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粉尘弥漫、通风极差的隧洞中轮班掘进。他们一锤一锤凿,一寸一寸推进,历时一年零五个月,硬是打通623米石英岩隧洞。</p> <p class="ql-block">无数人默默牺牲。工程师吴祖太为救民工,被塌方夺去生命,年仅27岁;17岁女青年李改云为推开同伴,被滚石砸断三根肋骨;十年间,81位建设者献出生命,最小的仅17岁。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1500公里“人工天河”。这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代人以命搏水的壮烈史诗。红旗渠,是流淌的碑,是信念的河,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条件艰苦,纪律如铁。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县委书记杨贵拒绝特殊照顾,一顿白面窝头被退回。工程投资六千多万元,账目清清楚楚,十年修渠,零贪腐、零渎职。一只炸药箱,必须作价七角五分购买,收据贴在箱盖上,公私分明。</p> <p class="ql-block">十年奋战,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81位英雄献出生命,终于将漳河水引入干渴的家乡。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挑战,更是对命运的宣战;它不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代人用血肉之躯写就的生存史诗。</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踏上广场,眼前便是红旗渠的分水闸。清流在此分流成一号、二号干渠,如血脉般滋养着林州大地。汩汩流水,是岁月的见证,更是奋斗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驱车前往青年洞,远远便见“山碑”二字镌刻于峭壁之上,苍劲有力,直指苍穹。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623米长的隧洞穿越坚硬岩层,由30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寸寸凿通。乘船穿行洞中,头顶岩壁上钢钎凿痕清晰可见,灯光映照下泛着岁月的光泽。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当年青年们悬于半空、凌险除石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立于渠畔,俯瞰奔流不息的渠水,心潮澎湃。这哪里只是一条水渠?这是用信念铸就的铁骨,用热血写就的史诗。它诠释了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荒原变沃野,让绝望变希望。</p><p class="ql-block">如今,红旗渠仍在流淌,灌溉着4700万亩次农田,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精神长河的源头。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红旗渠精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精神永驻。红旗渠不仅属于过去,更照亮未来。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手中有力、脚下有路,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p><p class="ql-block">归途中回望,夕阳下的红旗渠如一条红飘带,缠绕在太行山腰。那是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是民族的脊梁与魂魄。红旗渠精神,必将如这渠水一般,奔流不息,光耀千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