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邵阳,古称宝庆府,坐拥湘桂走廊核心要地,北倚资江黄金水道,南邻越城岭交通天险,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贯通内陆与两广及东南亚的枢纽要冲,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延续千年,留下了厚重的商业文明印记。</p><p class="ql-block">一、湘桂走廊核心:贯通南北的战略商道</p><p class="ql-block">邵阳市地处湘桂走廊主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南沿海通向西南腹地的战略通道”,更是中原与两广、东南亚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这里“控引黔桂,襟带潭衡,贯通祁永”,既是通往大西南的门户,又是资江上游的商品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自汉代置昭陵起,朝廷便以邵阳为中心构建交通网络,西至滇黔、北连辰溆、南通粤西、东达衡州,每隔十里设铺驿,形成密集的驿道体系。其中黑田铺、岩口铺、巨口铺、五峰铺并称“宝庆四大名铺”,因地处驿道节点,成为行商走卒的落脚之所与货物中转枢纽,人流物流的聚集催生了早期商业集镇的繁荣。这种交通优势延续至近代,民国17年潭宝公路通车后,外来客商骤增,邵阳更成为湘中、湘西南的货物转运中心,仅城区就有7家转运公司。</p><p class="ql-block">二、资江黄金水道:舟楫连四海的商贸命脉</p><p class="ql-block">资江作为邵阳的母亲河,不仅是自然馈赠的水运通道,更承载着千年商贸基因。虽关于资江得名“船运货币贝壳”的说法暂未见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权威典籍,其名称由来尚有蚩尤纪念说、资姓溯源说、资源丰富说等考证,但这条河流的商贸价值早已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资江之名便已见于楚怀王六年的“鄂君启节”铭文,明确记载其为当时重要的水运航道。它由赧水、夫夷水二源在邵阳交汇而成,上溯可至武冈、新宁,下达能抵益阳、汉口,最终通江达海。明清时期,资江船运达到鼎盛,北门、东门、临津门等码头密布,木帆船、毛板船往来不绝,将邵阳的煤、铁、土纸等特产运往外埠,又将淮盐、粮食及日用手工业品运入境内。宝庆商人更凭借资江水道,在汉口建立专用码头——宝庆码头,如今武汉的宝庆街、宝庆社区仍是当年商贸繁华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三、越城岭天险:南下通衢的商贸屏障与纽带</p><p class="ql-block">越城岭作为邵阳南部的天然屏障,并非商贸往来的阻碍,反而因“越城南下”的历史传统成为连接两广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这片山脉环绕的区域,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东南亚文明交融的前沿,山间古道成为商队南下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依托越城岭的地理纽带,邵阳与广西的货物流通自古频繁,资江支流夫夷水更是直接串联起湘桂两地商贸。商人们沿着山间古道与水路,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运往两广及东南亚,再将岭南的香料、药材和海外奇珍带回内陆,邵阳由此成为南北商品交换的“中转站”。这种跨越山岭的商贸往来,不仅繁荣了本地市场,更塑造了邵阳人敢闯敢拼的“宝古佬精神”。</p><p class="ql-block">四、宝庆府荣光:千年商埠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宝庆府”之名始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宋理宗赵昀登基后取年号为宝庆,将曾任职的邵州升格为府,这一名称沿用近800年,成为邵阳最鲜明的历史标签。作为南宋与临安府齐名的27府之一,宝庆府的商业繁荣早已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楚湘主要商埠”,境内商铺林立、会馆齐聚,仅洪桥铺的东西老街就有近200间铺面,精盐、土布等特产远销全国。巨口铺作为邵北通商大口埠,明代便设有税关,商铺上百间,是宝庆府与益阳间的商品枢纽。如今,资江南路的宝庆府古城墙、北门口码头的车辙印,以及市博物馆珍藏的清代铸炮,都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商埠的昔日荣光。而全国多地的“宝庆路”地名,更成为宝庆商人走南闯北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从湘桂走廊的车马辚辚到资江水面的千帆竞渡,从宝庆码头的人声鼎沸到古城街巷的店铺林立,邵阳用千年时光书写了“自古商贾云集”的商业传奇。这份通达四方的地理禀赋与绵延不绝的商业基因,至今仍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底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