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年,退休后赋闲在家,每到夏季,我就到附近农村去挖苦苦菜。一方面找一找儿时的记忆,另一方面野菜采挖回来制成美食,改换一下口味。</p><p class="ql-block"> 嫩些的苦苦菜,摘净清洗并在清水里浸泡。开水煮熟,挤去水分,凉后炝青油(菜籽油),拌点芝麻,放少许佐料,就是一道可口的野味。多余的冷冻在冰柜里,一年四季可食用。</p><p class="ql-block"> 苦苦菜,在我记事的时候就开始采挖,因为,这种野菜是青海农村人家夏秋季喂猪的主要饲料。</p><p class="ql-block"> 父母们一年四季在庄稼地里劳作,为一家人的生计挣口粮,挣工分。饲养家畜家禽的这些事儿,都由半大孩子(指少年)们承担。</p><p class="ql-block"> 苦苦菜,荒郊野外倒是采挖不到,凡庄稼地里无处不有。而且,田地越肥沃,它的长势越旺盛,生长速度快,采挖过后两三天又能长出来。</p><p class="ql-block"> 农村孩子到十一二岁,白天去上学。下午放学,无心在路上磨叽,都急匆匆回家。放下书包,背着背篼,拿上铲子去田间地头采挖苦苦菜。挖满满一背篼回来,有条件的略用水冲洗一下,剁碎并拌上少量麸皮,这些便是家养猪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农村家家都是菜园子,各种蔬菜都一应俱全。但偶尔也采食野菜,改变一下口味。</p><p class="ql-block"> 每初夏,麦苗刚刚露头,松软的麦地里苦苦菜也长出嫩芽,此时正是吃苦苦菜的最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讲究多,认为苦苦菜是猪的食物,也就吃个新鲜。</p><p class="ql-block"> 其实,野菜吃的少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用油上。“春雨贵如油”,“油往油缸里淌”,“油缸倒了都不扶”等等这些谚语,就可以说明,在过去青油是非常“金贵”的食材。而野菜在烹制时,都是比较吃油(废油)的。因此,人们享用野味,只是偶尔为之。</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不光是青海,乃至全国都掀起一波“苦苦菜热”。当时的人们下馆子,菜单上必定有一道凉拌苦苦菜。</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有的地方曾经把苦苦菜作为一种产业,经过科学改良,大量种植。前些年,苦苦菜还制成罐头,大街小巷的食品店里有出售。</p><p class="ql-block"> 据说苦苦菜还有降“三高”效果,一到开春,人们纷纷去野外采挖。或晒干,或冻在冰柜里,每日吃一点或长期泡水喝。</p> <p class="ql-block"> 我去外地也注意到,苦苦菜这种植物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形状略有区别。名称虽不同,却基本带一个“苦”字。比如山东人叫“苦菜”,采挖回去洗净,直接蘸酱生吃。我也尝过,可能是由于气候,土壤,降水量等因素影响,都没有青海的苦苦菜味苦。</p><p class="ql-block"> 生苦苦菜味极苦,但做熟后却美味可口,一点苦味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把苦苦菜当菜吃,一定得是刚刚长出来的。也就是说,露出两三片尖尖角的时候,连埋在土里的白色茎都采挖上,才最好吃。长成了的苦苦菜,纤维变粗只能当猪饲料。</p><p class="ql-block"> 小学课文里提到的所谓“打猪草”,在青海都是去田间地头挖苦苦菜。</p><p class="ql-block">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请老农来学校“忆苦思甜”,他们把旧社会的苦难比作“比黄连还苦”。多数青海人没尝过黄连,但一定知道苦苦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老师讲述一则英雄故事时,说他小的时候就是经常挖苦苦菜充饥。有一幕歌颂英雄的戏里,至今记得有两句唱词,曰“苦苦菜,根根黄……”。说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是偶然。而是从小经历苦难,不怕吃苦,一点一滴的磨砺,才会临危不惧,显现而出英雄本色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古往今来,每出现大饥荒,苦苦菜还救过不少人的生命呢!</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我,居住在省会西宁,闲了时,去附近农村庄稼地里转悠。看见地边塄坎上的苦苦菜,便勾起往事,一种采挖的冲动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采挖了一大袋子鲜嫩的苦苦菜,就拿给我妹妹一些。妹妹在一药店工作,她把我送她的野菜做成美食,拿去店里与同事姐妹们共享。</p><p class="ql-block"> 妹妹几位女同事享用过后,都赞不绝口。其中一位年长的店员说,她家门口路边长满了苦苦菜,改天挖些来,与大伙儿一起再来一顿野味美餐。</p> <p class="ql-block"> 果然,有一天她带来一小袋苦苦菜,大家七手八脚摘好洗净,酒精炉上炸熟,泼油撒盐,烹制成凉拌菜准备下筷子。</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毕竟也是农家女儿,虽说离开农村很久了,但对苦苦采还是比较熟悉的。她一看女伴拿来的“苦苦菜”,感觉哪儿不对,就提出了异议。但其他女伴都认定,色香味与上次的没有啥区别。由于妹妹心里狐疑,只夹几口尝了尝。</p><p class="ql-block"> 果然,过了一会儿,妹妹开始出现嘴唇发麻,眼里直冒金金花。接着出现头晕、恶心、全身发软等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 女同事们又是捶背,又是递开水。略休息了一会儿,就缓过劲儿来了。</p><p class="ql-block"> 凭在药店工作多年的经验,有同事说妹妹是中毒症状。</p><p class="ql-block"> 话音未落,其他几位也先后出现了同样的中毒反应,而且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人开始抽搐,口吐白沫。</p><p class="ql-block"> 妹妹赶紧打120急救电话,不一会儿救护车就把几位同送往医院抢救。由于大家吃得量少,救治及时,才没闹出人命来。</p><p class="ql-block"> 其中,带来“苦苦菜”的那位同事,由于吃的最多,住院治疗了一个月才痊愈。</p><p class="ql-block"> 一切平息后,妹妹叮嘱我以后吃苦苦菜要格外小心,并给我讲述了她们哪儿发生的事故。</p> <p class="ql-block"> 让我纳闷的是,妹妹药店里的同事们吃了苦苦菜,怎么会“中毒”了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无疑,他们误把一种叫“闹糖根”的野草当苦苦菜了。</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各地,和苦苦菜同生长的一种叫“麻苦苦菜”,简称“麻苦苦”。据查阅资料,学名叫“长裂苦苣”,味道极苦,苦得连猪都不愿意吃,但这种野菜不会中毒。由于菜叶边缘有刺状物,颜色、形状与苦苦菜区别比较大,很容易识别。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是很难与苦苦菜区分开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小的时候不知道叫啥名字,大家也叫它“闹糖根”。幼苗期几乎与苦苦菜不能分辨。仔细看,叶子很规整光滑,没有苦苦菜叶子上的锯齿状。这种野菜,就连牲畜别说吃,闻都不闻。由于是毒野菜,故名“闹糖根”。</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挖来苦苦菜,虽说是给猪吃的,但也得仔细检查一下,是否有“闹糖根”混入。</p><p class="ql-block"> 苦苦菜里偶尔和进几棵,剁碎了喂猪也无大碍,但多了猪也会中毒。小的时候我亲眼见过邻居家的猪中毒的症状,和人误食的样子差不多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为了证明我的判断,就去药店问个究竟。果然不出所料,她们把苦苦菜,麻苦苦,“闹糖根”三种容易混淆的野菜根本没有区别能力。那天,妹妹几位同事误食的就是“闹糖根”。而且还从马路边绿化带里采挖的,这里由于长期被汽车尾气、马路废水污染,也是绝对不能食用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也只听说过误食后中毒的状态,但不知道这个毒草的毒性如此厉害。一碟子的量,差点要了四个成年人的性命,想想都后怕。</p><p class="ql-block"> 妹妹几位同事中毒的罪魁祸首,经过医生对残留的实物分析诊断,她们是误食了一种叫“西伯利亚蓼”的植物。民间根据其形状,叫“野茶”,“驴耳朵”,或叫“鸭嘴”。据说,还是一味治疗关节炎、便秘的中草药。正确使用方式是:晒干、研磨后与其它药物搭配,而且不能过量。</p><p class="ql-block"> 何为“闹糖根”?</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的时候,青海农村孩子们没有零食吃。有时候野外去挖“叮叮当啷”(一种根像一串铃铛一样的野生植物),“鸡肉”(带甜味的样子中药材)等根茎植物,采来嚼几口解馋。</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此一般不表示反对,但会特别叮嘱,一定得看清楚,别误食“闹糖根”。</p><p class="ql-block"> “闹糖根”,“闹”,即有毒,吃了中毒叫“闹”。“糖”,是有甜味,也有“诱惑”之意。“根”,根茎类植物。</p> <p class="ql-block"> “闹糖根”到底是指何仲植物,概念很模糊。那个时候,凡误食后会中毒的根茎植物,皆叫此名。比如馒头花(狼毒花),根有甘味,误食后会中毒,青海民间也叫闹糖根。</p><p class="ql-block"> 由于没有特定,一切带毒性的植物,全都叫“闹糖根”。</p><p class="ql-block"> 再说“闹”,闹在青海方言中有“中毒”的意思。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青海有一种草叫“闹羊草”,学名叫“曼陀罗”。此“闹”即中毒之意。</p><p class="ql-block"> 凡用药杀虫剂,灭鼠药,以及毒药,青海方言一概叫“闹药”,中毒而亡叫“闹死”。</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间甚至饮酒过量,也戏谑为“闹”。实际上这种表述还是歪打正着,醉酒就是酒精中毒。</p><p class="ql-block"> “闹”,在《康熙字典》是:“不静也”,“扰也”。</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把中毒叫“闹”,是根据中毒后的状态得来的。中了毒,五脏六腑不就“不静”、“扰也”地“闹腾”起来了吗。由此可见,“闹”起初并不指毒,而是中毒后的表现。久之,“闹”就成了中毒,有毒等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有的地方的方言里,中毒也叫“闹”,或叫“痨”,或与“闹”近似的发音。比如,四川话里“闹”,就发音“痨”。</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里也有解释:“朝鲜谓药毒曰痨”,其他典籍里也有相同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闹”,在青海以外的一些地方的方言里也指中毒,有毒。如:投老鼠药叫“闹耗子”就是一例。</p><p class="ql-block"> 因此,把中毒叫“闹”,并不只是青海方言。临近的陕西、甘肃方言里也这么说。</p><p class="ql-block"> 青海俗语云:“话多了错哩,糖多了闹哩”。意思是说,再好的东西,都要把握好度。</p><p class="ql-block"> 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青海普遍贫穷落后。但青海人向来豪爽好客,家里有来访者,必热情让吃让喝。</p><p class="ql-block"> 同时,青海人又非常客气,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动别人家的热馍馍。</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主人一方非要让来客吃饭,而客人一方则哪怕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不去动筷子。</p><p class="ql-block"> 主人装作生气的样子,说:吃一碗饭,“闹”不下你。意思是说,那是饭,又不是毒药,吃了不会中毒。这种“骂骂咧咧”的待客的方式,恐怕青海独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