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身体在路上,读书是精神在路上,思考是灵魂在路上,行动是身心在路上。 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旅行,是向外阅读,探索天地苍穹, 阅读,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 唯有旅行和阅读,才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司马迁:博览群书,尽天下大观,吐而为《史记》。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二十岁那年,读书颇丰的司马迁就开始了到各地游历的生活。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辗转至钱塘。上会稽,探禹穴。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之遗风。 后受困于鄱、薛、彭城,开始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最后回到长安。 几年之间,他遍访名山大川,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为日后编写《史记》积攒了充足的史料。 做了太史令之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藏书,期间,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丰富的知识和经历,在他异于常人的心智的催化下,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李白:书读百家,行知天下,妙笔生花。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境优裕,藏书颇丰,为他饱读诗书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白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在自己的诗文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可见读书功底之深厚。 除了读书,他还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旅行,也是李白的一大爱好。 据《中国文学史》所录,他第一次远游:“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据其诗文统计,李白一生游历过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在那样一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李白的踪迹之广之远,着实令人惊叹。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李白在游历的途中写成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就是“诗仙”李白吧。 至于你,我,他:一边旅游,一边阅读,可照见成长。 或许我们不能像才子伟人那样,依着诗墨书香、山川远方,凝炼千古华章。 但是,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有心人,一点一滴去阅读,在智慧世界里品味经典,一步一步去行走,用脚去丈量山河大美,开阔视野,放大格局,自我成长。 读书时,灵魂在路上,放假时,休息时,灵魂与身体,同在路上。给身体带来寻找诗和远方的契机。 旅行和书还有工作对我们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旅行可以让我们认识不一样的世界,书可以我们得到更多的认知和丰富知识。 而工作就是我们一生的修行,就像稻盛和夫说的,只有在工作中我们才能扭转人生,工作可以提升我们的心志。 我们只有借助读书工作旅行,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需要我们用心一点一点的去阅读,一点一点用脚步去丈量。 读书是灵魂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工作是提升我们自己内在的抗压能力修炼。 如果生活里没有了书籍与旅行,就好像没有了阳光,这样一来我们会在工作中渐渐的失去了想象力、创新力、求知力。 只有读书可以让我们内心充实,精神丰富,找到生活和工作的节奏。 很多人都在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如果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原来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很多事情就像旅行一样,当你做出决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最困难的那一部分其实早就完成了。 旅行会让你目光变得更长远,会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生活与工作。 都说经历是一笔财富,旅行这种经历会给你很多启发,这个过程会让你收获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不一样的感受,这些会不知不觉中促使你的工作心境。 书,可以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知,从而更宏观的认识我们所处的境遇,让我们去翻阅一本本带有油墨香的书本吧! 它会给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饱满更充盈! 读书与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让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去吧! 常听人感慨:没有充裕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话听起来挺悲催,但并不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不明白,如此“奢侈”的事儿,其实读书可以帮你轻松实现——因为读书也是一种旅行,且是一种成本最低的旅行。 或许有人质疑,读书和旅行怎么是一回事儿呢?实际上,古人早就有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与旅行,是相辅相成、不可隔离的。 行,是让身体在路上,是一种向外的读;读,是让灵魂在路上,是一种向内的行。 他们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 旅行是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是心灵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 旅行首先要寻找心仪的目的地——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海外风光域外风情、偏僻山野静谧乡村,这些都是极好的去处,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读书亦是如此,首先要寻找自己喜爱的书——陶冶情操的文学、催你思考的哲学、穿梭时空的历史,不管哪种都会带你走进精神殿堂,感受文字散发的温暖光芒。 尼采说过: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所以,读唐诗,我们可以化身为一袭青衣的李白,“独坐敬亭山”; 可以化身为一叶扁舟的王维,“坐看云起时”;可以化身为一根竹杖的杜甫,“一览众山小”…… 读宋词,我们可以化身为白衣卿相的柳永,“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可以化身为金戈铁马的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可以化身为竹杖芒鞋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书,可以带我们去塞外大漠的夕阳里,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别样风情; 可以带我们到惊涛拍岸的大海边,感受“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 可以带我们去北国雪原的辽阔中,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豪迈…… 相比身体旅行,读书这种旅行,有更异想天开的想象空间,可成为随时进出的桃花源、杏花村。 这种旅行不是简单去看诗文中的景致或风景的变化,而是与天地对话,与古人交心,与圣贤畅谈。 所以,读书这种旅行,可以走得更远,看见更壮丽的风景,获得更丰盈的人生体验。 旅途中看过的风景也许已忘记,体验过的快乐也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但读书这种旅行不同。 读书是纸上的旅行,会留下擦不去的痕迹,我们会不知不觉中将灵魂的行走变成一场惬意的抚慰, 变成一种悦己的方法,从而将诗意引入日常,给光阴点缀浪漫,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宠辱不惊,从容不迫。 读书这种旅行,不必事前做攻略,也无须舟车劳顿,只要翻开书卷就踏上了行程, 翻过几页就可以看见心仪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而且还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世界很大,只有旅行,才有获取未知的可能;人生很长,只有读书,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以,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但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我想,诗与远方,并不单单是身体要到达的地方,还要有心。 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放飞起来,这种放飞,莫过于捧起书本,在文字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时,也要让身体行走在路上。 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 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读书可以防止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 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 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 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度过心灵的煎熬期,迎来峰回路转的明媚风光。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如果我们只是囫囵吞枣地去看书;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去旅行,甚至把读书和旅行作为一种炫耀,那么就失去了读书和旅行的真正意义! 只有真正做到有数量,且有质量地去读书去旅行,才能把生活过成一首诗,在诗里我们才会自由自在地飞翔游走,而且每一步才会走得踏实而坚定。 读书,是内在的旅行,通往我们的精神世界;旅行,是外在的读书,探索天地苍穹。在旅行中读书,在读书中旅行,让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 旅行与读书是灵魂的双向探索:读书为旅行注入深度,旅行为书籍赋予生命,二者共同塑造真实自我。 旅行是打破惯性的出走,而非逃离;读书是向内扎根,旅行是向外生长。 当精神世界足够宽广,哪里都是大海;当内心足够丰盈,哪里都是花开。 多读书,行万里路;好读书,开卷有益;勤读书,学海无涯。 旅行和读书,如同灵魂的一体两面:读书是向内扎根,在精神疆域筑路;旅行是向外生长,用脚步丈量世界。 真正的智慧的人,懂得让读书与旅行在生命中共舞。 通过旅行获得直观体验,再通过读书深化理解;反之,读书提供理论支撑,旅行验证认知。 两者均能帮助我们超越日常局限,遇见更广阔的自我和世界。 我们的身体可以旅行,我们的精神也可以漫游。我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拓宽的,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当中把生命拓宽一点。 所以阅读跟旅行不仅在象征的意义上有关,而且本就应该是有着相同体验,可以相互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