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

爱石者

<p class="ql-block">我的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韶山冲的风是静的,夹着稻禾与泥土的香甜,掠过青瓦土墙,便也带了些历史的厚重。我混在浩荡人流里,脚踩着被万千脚掌磨得温润的石板,一路向阳而行——,这阳光是顶公平的,落在韶山冲的竹林上,也落在络绎不绝的人肩上。这方被虞舜的韶乐浸润过的土地,此刻正承载着千万双脚的重量,却依旧沉静得像屋前的池塘——荷叶或有枯荣,水波里的光影却从未散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缓步向前,青瓦泥墙的"凹"字形民居便撞入眼帘,寻常得如同湘地任何一个村落的农舍。跨进门槛时,指尖掠过微凉的木柱,忽然感到这寻常里的不寻常:正是在这火塘边的暖意里,在这田埂上的晨露中,生长出了搅动乾坤的力量。有人对着少年毛泽东的卧室驻足,有人轻抚过厨房的陶瓮,没有喧哗,只有呼吸与时光的共振。这沉默里藏着最真的答案:伟人从不是云端的幻影,原是扎根在大地的赤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铜像广场上,松柏滴翠,阳光给伟人的铜像镶了一轮金边。献花的队伍一波又一波缓缓挪动,有白发老者颤巍巍整理花篮缎带,有青年学子挺直脊背鞠躬,孩童的手指被父母轻轻按在胸前。红歌在风里流转,不是刻意的颂扬,倒像大地深处的回响。我记起史书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轮回,才知道这满场的敬仰从不是盲目或刻意的追随——是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岁月,让人们读懂了光明的分量;是那些改天换地的壮举,让人们记住了奉献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绕到故居后的山径,竹影婆娑间忽见"一钩流水一拳山"的景致,恰如他当年笔下的豪情与柔情。风穿过枝叶,簌簌作响,倒像是历史的絮语:曾有人质疑这山坳里的理想能否燎原,曾有人轻视这乡音里的智慧能否济世,可时间终究站在了真理这边。公者千秋,从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藏在亿万人心底的秤砣,称量着是非功过,也沉淀着爱恨情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阳光铺满整个韶山冲。那些流动的人影与静止的故居,在光影里凝成一幅画。忽然明白,所谓朝圣从不是向偶像低头,而是向一种精神致敬——向那种"埋骨何须桑梓地"的决绝,向那种"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这山清水秀的所在,原是一座活的圣殿,每片竹叶都在诉说:人民的眼睛是最亮的,凡真心为众生燃过的火,在人们的心中就永远不会熄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