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昵称:徐顺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 篇 号:411557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我认为,只有在“原生艺术”中,我们才能看到艺术创作如何自然发生,看到它最为基本和纯粹的状态。见证这一过程是最令我着迷的—此刻,作品规模已无关紧要,即使它们只用了极为简单的手法,有些甚至只是潦草简略的涂鸦,用刀尖刻在墙面上或用铅笔勾勒在纸片上。在我看来,这些匆匆完成的小画与充斥着博物馆和画廊的场面宏大、矫饰浮夸的空洞之作比起来,常常有着更宽广的内涵和更珍贵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让•杜布菲,《宣言书及所有后续文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67年,第215-216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服兵役期间,我的工作包括从安装在埃菲尔铁塔各层的仪器上采集数据,这并不是典型的军队工作。因此,我不得不在冬季恶劣的天气里,每天爬上非常高的露天楼梯。此外,我还需要整理云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让我很感兴趣。那是一位住在巴黎郊区的市民的素描本,用图画记录了各式各样的天空。不过,画面中的并不是云,而是游行花车、各种游行队列和戏剧性场景。我多次拜访了这位充满奇思妙想的人,但她的精神状况不佳,很快从轻度症状恶化成彻底的错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让•杜布菲,《疾步式自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span class="ql-cursor"></span>巴黎:伽利玛出版社,2001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原生收藏记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让•杜布菲(1901—1985年)在巴黎的朱利安学院短暂就读了几个月,他感到失望,随后开始在巴黎服兵役。这一年,他发现了克蕾芒汀,里波的绘画作品,后来他去拜访了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这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3—1942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让.杜布菲为家族的葡萄酒生意辗转多地,一开始在勒阿弗尔,后来在巴黎,这一时期他也从事艺术创作。1942年起,他决定从此全心投入绘画创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让•杜布菲对民族志、民间艺术和传统相关的物件产生了兴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7 月,他在瑞士度过两周,寻找主流文化之外的创作者的艺术作品,与他同行的是作家让•波朗和法国- 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杜布菲参观了伯尔尼郊外的瓦尔道精神病院,在此发现了阿道夫,沃尔夫利的艺术创作,并购入其一幅绘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回到法国后,他提出了“原生艺术”的概念。“我更喜欢“原生艺术这个词,而不是“隐秘艺术”,因为在我看来,内行人的艺术并不比原生艺术更具有远见卓识或更清晰明了—情况恰怡相反。用‘隐秘艺术“这个词反倒会引起混淆,好像我是在承认某种错误。那你怎么能说未綴造的生金比人造的伪金要假呢?我更喜欢真实的金块,而不是一只腕表的外壳。愿这新鲜挤出的、温热的、未经处理的水牛奶能够长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让•杜布菲,寄给雷内•欧贝尔若努瓦的信件,1945年8月 28 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生艺术之家,1948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巴黎勒内•杜鲁因画廊地下一层的“原生艺术之家”,1948年 摄影:不明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巴黎勒内•杜鲁因画廊地下一层的“原生艺术之家”正式启用。此处定期展出杜布菲收藏的原生艺术作品,但这个空间仍较为远离公众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让•杜布菲开拓建立各种关系,并发动自己的人脉去搜寻原生艺术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让•杜布菲及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原生艺术协会,其中包括作家及诗人让•波朗和安德烈•布勒东,艺术经销商夏尔•哈通和亨利-皮埃尔•罗谢,以及评论家米歇尔•塔皮埃。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协会,旨在系统性地研究原生艺术,并为相关的购藏、展览和出版筹集资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生艺术年鉴》封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让•杜布菲等人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装在纸盒中的《原生艺术年鉴》手稿(1948)高:30cm 摄影:卡洛琳•斯米尔里亚迪,数字扫描工作室-洛桑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原生艺术年鉴》:这是杜布菲在原生艺术方面重要的出版项目,他与布勒东、波朗、塔皮埃、本雅明、佩雷等人撰文介绍不同的原生艺术创作者。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这本原本计划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书一直未能面世。2016年,为纪念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成立四十周年,这本书终获出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著名出版家加斯东.伽利玛的支持下,“原生艺术之家”迁至巴黎伽利玛出版社花园内的一个临时展馆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里举办了两位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阿道夫•沃尔夫利的展览(10月12日至11月5日);阿洛伊丝•科巴兹的展览(12月7日至次年1月11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原生艺术年鉴》书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生艺术年鉴》版面设计书稿摄影:卡洛琳•斯米尔里亚迪,数字扫描工作室-洛桑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黎的勒内•杜鲁因画廊举办了原生艺术展。这是原生艺术协会的藏品首次在正式的艺术画廊里展出。杜布菲在随展览出版的图录《偏爱原生艺术胜过文化艺术》中明确阐述了他对原生艺术的定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的艺术总是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那些无人问津,也无人唤出其名的角落。艺术不喜欢被人认出,也不喜欢被人叫出它的名字。一旦如此,艺术就会逃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偏爱原生艺术胜过文化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将原生艺术理解为那些来受艺术文化干扰的人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少存在或几乎没有模仿的痕边——这与知识分子的工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原生艺术的主题、材料选择、表达方式、互动节奏以及书写方式等,都完全出自创作者自身的背景和心智沉淀,而不是经典艺术或流行艺术的陈词滥调。我们以中见证了一种极为纯粹的艺术行为,它是天然的、粗野的,完全依靠艺术家的本能冲动来进行每一阶段的创道。所以,这种艺术代表着无可比拟的创造性,不同于那些为迎合市场追名逐利、随波逐流的文化艺术。”(1949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偏爱原生艺术胜过文化艺术》封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偏爱原生艺术胜过文化艺术》,巴黎勒内•杜鲁因画廊“原生艺术”展览画册的封面,1949年10月-11月 高:21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安德烈,布勒东退出原生艺术协会,同年,协会解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2月,让•杜布菲将原生艺术收藏托付给美籍菲律宾裔画家阿方索,奥索里奥保管。此后的十一年里,这些作品一直陈列于奥索里奥在纽约东汉普顿的宅邸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暂别原生艺术,转而专注于个人艺术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在法国南部的旺斯村结识了画廊主阿方斯•沙夫,他因此得以继续探索原生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索里奥家中的原生艺术收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房间,CG</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生艺术收藏,位于美国南汉普顿的阿方索•奥索里奥宅邸,1952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摄影:汉斯•纳姆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9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8月至9月,原生艺术展在阿方斯•沙夫位于旺斯的莱马日画廊举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在旺斯建立了新的原生艺术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请奥索里奥将纽约的原生艺术收藏运回巴黎。在藏品回归前,有一部分精选作品在纽约的科迪耶和埃克斯特姆画廊展出(2月20日至3月3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年,“第二届”原生艺术协会成立,成员包括艺术经销商丹尼尔•科迪耶、眼镜蛇画派的画家阿斯格•约恩、超现实主义作家雷蒙•格诺。杜布菲任会长。协会探索新的可能并集中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海报,莱马日画廊,04.25,_CG</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莱马日画廊“原生艺术”展的展览海报,旺斯,1959年8月18日至9月末。68×52c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摄影:克劳迪纳•加西亚,数字扫描工怍室-洛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4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生艺术》系列刊物的第一期出版,由杜布菲编辑。该系列刊物收录了杜布菲整理的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的附图介绍篇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7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策划了首个 “原生艺术”展览,展出原生艺术协会收藏的75位艺术家的700件作品。这是原生艺术作品第一次亮相于公共博物馆,也是这一类别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展览。随着展览的成功举办,杜布菲请求巴黎市议会将这批原生艺术收藏认定为公共利益资产,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决定将这批作品委托给法国以外的公共机构永久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所著的《令人窒息的文化》由巴黎波韦尔出版社出版。他在书中再次强调自己反文化、反学院派的立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几年前结识了一位瑞士青年学者米歇尔.特沃兹,特沃兹此时正在担任洛桑州立美术馆策展人。杜布菲十分欣赏他的想法和观点,遂委托其在瑞士为原生艺术藏品寻找一个收藏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b>1971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与洛桑市签订捐赠契约,将含有 6,500多件作品的原生艺术收藏捐赠给洛桑市。相应地,洛桑市将设立一家博物馆来专门保存这些作品,并向公众开放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2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罗.卡迪纳尔出版了《原生艺术》(伦敦:维斯塔工作室)。该英语译作首次将法语的 “Art Brut” 译为英语 “Outsider Art”(中文名称又译为“界外者艺术”或“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容不下自由飞舞的蝴蝶。必得把蝴蝶做成标本固定住,打上标签,否则它绝不会罢甘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布菲,《令人窒息的文化》,午夜出版社,巴黎,196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原生艺术》手册,封面-1</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生艺术》手册第一期的封面,由原生艺术协会出版,巴黎,1964年。高:24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米歇尔•特沃兹在日内瓦的斯基拉出版社出版了《原生艺术》。这是洛桑市获赠原生艺术收藏后第一次出版该主题的出版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月26日,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正式开馆,米歇尔•特沃兹担任首任馆长。该博物馆展出了约 700件藏品,杜布菲也在开幕前一天亲临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原生艺术”展览海报,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1967</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原生艺术”展览海报,1967年4月7日-6月5日 高:80cm</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摄影:克劳德•伯尔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2001 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特沃兹的领导下,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藏品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纳入了大量欧洲和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原生艺术收藏馆定期举办个人专题展和主题展,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并出版了许多原生艺术家的作品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2—2011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露西安•佩里接任馆长,并着重购藏非洲和亚洲的原生艺术。原生艺术收藏馆开始常规性地将馆藏作品外借给非原生艺术相关机构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界外者艺术》封面,罗杰•卡迪奈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杰•卡迪奈尔所著《界外者艺术》艺术的封面,由维斯塔工作室出版,伦敦,1972年。高:25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 年至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萨拉•隆巴迪以丰富的藏品为基础,通过举办大型主题展(如原生艺术双年展)来宣传推广馆藏作品。此外,展览的要务还包括介绍与让.杜布菲藏品相关的过去的原生艺术家,以及当代的原生艺术家。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还通过与瑞士和国际上重要的当代艺术机构开展合作和联合策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其在中国的首次展览。该展览由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展,展出 233件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藏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原生艺术》封面,米歇尔•特沃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歇尔•特沃茲所著《原生艺术》一书的封面,艾伯特•斯奇拉艺术出版社出版,日内瓦,1975年。高:25cm</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杜布菲,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年2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杜布菲亲临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年2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摄影:让-雅克•莱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科巴克,特沃兹与杜布菲,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年2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拉夫克•科巴克,米歇尔,特沃兹和让-杜布菲在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年2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摄影:让-雅克•莱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海报及出版物选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于 1977年至 2022年间制作出版的海报选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于1976年至2023年期间制作出版的出版物选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月于纽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回忆我对“界外者艺术”的兴趣,及我到访并拍摄原生建筑与环境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上世纪60年代,我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艺术,那里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民间艺术表达很感兴趣,例如杂志广告、手工标志牌、橱窗展示,以及几乎所有非专业人员创作的作品。这对我和我自己的艺术创作都有很大影响(我也收集一些原生艺术家创作的小物件)。由于我的创作逐渐集中于大型建筑装置,我确信是自己对于原生艺术环境的兴趣产生了影响,尽管可能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原生艺术家的作品透露着一种直率、坦诚和痴迷/ 献身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和折服。捐赠照片之前的数年间,我在艺术学校、大学和社区场馆就原生艺术进行过多次讲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上世纪 70年代我搬到了纽约,在那几年里,我曾三次前往全国各地,拍摄那些只在艺术杂志文章或书籍中见过的环境作品。有些作品的艺术家已去世,有些作品的艺术家还在世,有几位艺术家已经去世但作品依然存在。有一些图片翻拍自书本,因为原作已不复存在;而我无法亲临现场时,朋友也会代为拍摄一些照片。我拍摄的照片案例主要来自于农村,来自于以双手劳作的人们。我相信在城市地区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规模巨大的就相对没那么多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是我赠送给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图片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辛西娅 .卡尔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布莱克史托克</b></p><p class="ql-block">格雷戈里·布莱克史托克</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30日 - 2012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洛桑原生艺术收藏</p> <p class="ql-block">brut艺术收藏(Collection de l'Art Brut)</p><p class="ql-block">洛桑(Lausanne)</p><p class="ql-block">泰德·戈登(Ted Gordon)</p><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2日至1991年1月20日(Du 2 oct 1990 au 20 jan 1991)</p><p class="ql-block">伯格耶尔大街11号(11, Av. des Bergières ,这里Av.是Avenue的缩写,即大街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郭凤怡</b></p><p class="ql-block">洛桑原生艺术收藏</p><p class="ql-block">2011年11月18日 - 2012年4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信仰</b></p><p class="ql-block">第五届原生艺术双年展</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7日 - 2022年5月1日</p><p class="ql-block">洛桑原生艺术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帕斯卡尔·塔西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洛桑原生艺术收藏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15年2月13日 - 2015年5月10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安娜·泽曼科娃</b></p><p class="ql-block">09.06 - 26.11.17</p><p class="ql-block">洛桑原生艺术收藏</p> <p class="ql-block">原生艺术</p><p class="ql-block">来自日本,另一种视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莱昂汀、西尔万·富斯科、阿洛伊斯·魏以及其他多人</b></p><p class="ql-block">洛桑 198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信仰</b></p><p class="ql-block">brut 艺术收藏</p><p class="ql-block">五大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面孔</b></p><p class="ql-block">brut 艺术洛桑收藏</p><p class="ql-block">五大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