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穷境”立“富心”, 以“善念”正“三观” ——《穷人》的精神密码再解

妞妞

<p class="ql-block">  教《穷人》时,“物质穷、精神富、三观正”从来不是三个割裂的标签,而是藏在文字里、能让学生慢慢摸透的“人生标尺”。以往提这三点,总怕说得多了显空洞,如今才懂,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就得把标签“拆”进细节里。</p><p class="ql-block"> 先说“物质穷”,不必再反复罗列“破帆”“旧床”,不如让学生算一笔“生活账”:桑娜夫妇靠一张破网捕鱼,要养五个没鞋穿的孩子,家里“菜只有鱼”,丈夫“冒着风险出海”还常空网而归。再加上西蒙死后,两个嗷嗷待哺的孤儿无依无靠——这笔账算下来,学生不用教也懂:他们的穷,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存困境,是“风一吹就漏”的现实窘迫,这份穷,为后面的“精神富”做足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再品“精神富”,这份富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藏在“怕却敢做”的选择里。桑娜抱回孩子时,“心跳得很厉害”,怕丈夫生气、怕日子更难,却没把孩子送回去;渔夫听了西蒙的事,“皱起眉”“搔搔后脑勺”,不是没犹豫,却斩钉截铁说“得把他们抱来”。这份富,是“明知自己难,还见不得别人苦”的同理心,是“哪怕扛不住,也不丢良心”的底气,比任何财富都更让人觉得温暖。</p><p class="ql-block"> 最后悟“三观正”,这份正藏在最朴素的言行里。桑娜没说“我要做个好人”,却用“不能让孩子跟死人待着”的想法,守住了“见死不救不叫人”的底线;渔夫没讲“做人要担当”,却用“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扛起了“能帮就帮、不推责”的责任。他们不懂大道理,却用行动告诉我们:三观正,从不是追求多高尚,而是再穷,也不丢善良;再难,也不逃责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生在课后说:“原来不是有钱才叫过得好,桑娜家没钱,却比很多人都富有。”这话恰恰说中了《穷人》的核心——教这篇课文,不是让学生同情“物质穷”,而是让他们明白:精神上的富足、三观上的端正,才是能扛住苦难的“硬通货”。这也是《穷人》常讲常新的关键:无论时代怎么变,“穷境守善、富心立人”的道理,永远不过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