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咏华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 寇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译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举头:抬起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回首:这里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咏华山》是北宋大臣寇凖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华山的高峻,人在顶峰,群山白云都在脚下,顶天立地,气象万千。布局严谨,句意明晰,语言精当,气象阔大,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华山为基准,表现天宇、群山与华山的关系,突出华山高耸峭拔。华山之高,举目望去,平视之中,再无其他山峰能够与之比肩,山峰之上,只有青天,可见华山高耸,直入云霄。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两句以“我”为中心,先写抬头仰望,再写回首俯瞰,所见景象,色彩明丽,气势非凡。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全诗的气势,在此也越显得不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咏华山》是寇准七岁时写的诗。华山就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叫太华山,就在寇准的家乡陕西省渭南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寇准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寇湘带着他去爬华山。爬到山上以后,寇准站在山上一看,山下的渭河如同丝带弯弯,周边的群山、白云都在华山下面,兴奋地他忍不住脱口而出,吟诵出了这首《咏华山》。还有一个说法,寇准八岁时,他的父亲寇湘在家里招待客人。客人听说寇准非常聪明,就要考一考他,让他以华山为主题,写一首诗。寇准就一边踱步一边思考,刚刚走了三步,就写下了这首《咏华山》。很显然,第二种说法是参考了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寇准这首诗非常的简单,每一句都写的自己的亲眼所见,抬头看看青天和红日,再低头看看群山和白云。抬头低头之间,已显示出七岁的寇准非凡的心胸和气度。这种博大的胸襟绝不仅仅是因为攀登华山的缘故,更与寇准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史息息相关。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万卷书读在肚子里,再行万里路,才能开阔襟怀,增长见识。如果肚中草莽而行万里路,不过是拉车的牛马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品读赏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擎天一柱立云端:寇准《咏华山》的少年豪情与雄奇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名相寇准,自小便带着一身“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气。七岁那年登临华山,凭栏远眺间,笔锋未落便写下《咏华山》这四句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字,没有铺陈的辞藻,没有晦涩的典故,却像一把锋利的斧钺,劈开了华山的巍峨与壮阔;更像一声少年的长啸,震彻了天地山河,把“天下第一险”的华山写得既霸气外露,又充满灵动的画面感。细品这首诗,仿佛能顺着文字攀上华山之巅,感受那“手可摘星辰,脚可踏云海”的极致体验——每一句都是一幅立体的画,每一个字都藏着一股喷薄的力,把华山的“高”与“奇”,以及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独绝”写“独尊”,藏尽华山的霸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的开篇,便用两句斩钉截铁的断言,把华山的高度推到了极致。“只有天在上”,一个“只有”,像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瞬间划定了华山的位置——它不与群峰为伍,不与丘壑比肩,唯一能与之相对的,只有苍茫的天空。这里的“天”,不是平日里抬头望见的、飘着白云的天空,而是更辽阔、更威严的“苍穹”:是清晨染着霞光的天,是黄昏铺满余晖的天,是深夜缀满星辰的天,它像一顶巨大的穹顶,稳稳罩在华山之上,而华山,便是这穹顶下唯一的“擎天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更无山与齐”,一个“更无”,把华山的“独尊”地位彻底坐实。试想一下,站在华山之巅,极目远眺,曾经巍峨的秦岭群峰、连绵的黄土高原,此刻都成了“矮子”——它们或隐在云雾里,或伏在山脚下,没有一座能与华山齐平,更没有一座能挡住华山向上的势头。这不是夸张,而是少年寇准亲眼所见的真实震撼:华山的主峰南峰海拔2154.9米,是五岳之巅,站在这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比在泰山更甚——泰山的“高”是厚重的、包容的,而华山的“高”是尖锐的、独绝的,像一把利剑直刺苍穹,带着不容置疑的霸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用“极简”的对比,写出了“极繁”的气势。“天”是最高的参照物,“无山与齐”是最绝对的判断,一正一反,一上一下,瞬间把华山从“群山之中”抽离出来,塑造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更难得的是,这不是成年人故作高深的感慨,而是七岁少年的直观感受——没有世俗的束缚,没有城府的考量,看到什么便写什么,那份纯粹的霸气,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仿佛能听到少年站在山巅,对着天地大喊“除了天,谁也比不过华山”的倔强与豪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以“感官”写“高度”,藏尽华山的奇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前两句是“宏观”的断言,那后两句便是“微观”的描摹——用最真切的感官体验,让华山的“高”变得可触、可感、可玩。“举头红日近”,一个“举头”的动作,瞬间拉近了人与太阳的距离。站在华山之巅,不需要踮脚,不需要远眺,只需轻轻抬头,那轮平日里遥远得像个光斑的太阳,突然就“撞”进了眼帘:它不再是天边的一抹红,而是一个滚烫的、鲜活的“火球”,橘红色的光晕铺满了天空,连脸上都能感受到它灼热的温度;它仿佛离人只有几步之遥,伸手就能摸到那柔软的光,甚至能看清太阳边缘跳动的火焰,那份震撼,是站在平地永远无法体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近”字,用得堪称神来之笔。它不是物理距离上的“近”,而是心理感受上的“近”——因为华山足够高,高到突破了云层的阻隔,高到能与太阳平视,所以在少年的眼里,太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玩伴。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带着少年特有的天真与浪漫:或许他会伸出手,假装要去摘太阳;或许他会眯起眼睛,与太阳对视,感受那份属于天地之间的温暖与力量。这“近”里,藏着的不仅是华山的高度,更是少年的勇气——敢于与天对话,敢于与日比肩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回首白云低”,一个“回首”的转身,又把视角拉到了山的另一侧。如果说“举头”是向上的极致,那“回首”便是向下的惊艳。站在华山之巅,转过身来,低头望去,平日里高高飘在天上的白云,此刻竟都“沉”到了山脚下,像一团团柔软的棉絮,轻轻铺在山谷里、峰林间。它们不再是“抬头可见”的风景,而是“低头可触”的景致:有的白云缠在半山腰,像给华山系上了一条洁白的腰带;有的白云漫过山谷,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还有的白云被风吹得轻轻流动,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山峰间追逐嬉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低”字,与前一句的“近”字形成了绝妙的呼应。向上,是“红日近”,与天为邻;向下,是“白云低”,与云为伴。一上一下,一近一低,不仅写出了华山的垂直高度,更营造出一种“置身仙境”的奇幻感——仿佛站在天地的分界线上,往上是人间烟火般的温暖(红日),往下是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白云),而自己,便是这仙境里的主人,俯瞰着芸芸众生,感受着天地的辽阔。这种感觉,带着少年特有的得意与畅快:或许他会对着脚下的白云大喊,看白云被风吹得散开;或许他会张开双臂,假装自己要乘着白云飞走,那份纯粹的快乐,透过文字都能溢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少年豪情与山河气魄:藏在二十字里的“大人物气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咏华山》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它把华山写得淋漓尽致,更因为它在短短二十字里,藏着寇准一生的“大人物气象”。七岁的孩子,本该是懵懂贪玩的年纪,可寇准却能在登临华山时,生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豪情,这份眼界与格局,注定了他日后会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北宋名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里的“霸气”,不是恃强凌弱的狂妄,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不是目中无人的骄傲,而是对天地山河的敬畏。“只有天在上”,既写出了华山的高,也暗合了少年心中的“敬畏之心”——知道天是最高的,知道自己还有向上的空间;“更无山与齐”,既写出了华山的独绝,也展现了少年心中的“自信之心”——相信自己能像华山一样,不与凡俗为伍,成就一番独一无二的事业。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则藏着少年的“进取之心”与“从容之态”:向上,渴望靠近光明(红日),追求更高的理想;向下,能俯瞰风云(白云),保持清醒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这首诗的语言,全是白描,没有一个华丽的词,没有一个生僻的字,却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带着最纯粹的力量。“只有”“更无”“近”“低”,都是最简单的词汇,可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千钧之力,把华山的雄奇与少年的豪情,牢牢刻在了读者的心里。这正是寇准诗歌的特点——不刻意雕琢,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只凭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最直白的语言,写出最动人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再登华山,站在南峰之巅,看着眼前的红日与白云,总能想起七岁寇准写下的这首诗。那一刻,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穿着粗布衣衫,站在山巅,举头望日,回首看云,眼神里满是坚定与豪迈。他写的不是华山,更是自己——写自己的志向,写自己的格局,写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而华山,也因为这首诗,多了一份少年的灵气与豪情,成了无数人心中“敢于追梦、勇于攀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意境升华:从“写山”到“写心”,藏尽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咏华山》的魅力,还在于它超越了“咏物诗”的范畴,从“写山”上升到了“写心”,藏着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华山,作为五岳之一,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险峻”与“崇高”,代表着“坚韧”与“不屈”,而这些品质,正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寇准用“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写华山的“崇高”,实则是在写自己对“人格崇高”的追求——像华山一样,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尊严;用“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写华山的“境界”,实则是在写自己对“人生境界”的向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能靠近光明,又能包容万象。这种“以山喻人,以景写心”的手法,让这首诗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华山成为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华山,留下了无数诗篇,可唯有寇准的《咏华山》,以其少年的豪情、直白的语言、雄奇的意境,独占鳌头。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华山的“形”,更写出了华山的“神”;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景”,更写出了诗人的“心”。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诗词的宝库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能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感受到那份来自少年的豪情、来自华山的雄奇,以及来自中国文人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再次品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不妨闭上眼,想象自己站在华山之巅:头顶是滚烫的红日,脚下是流动的白云,身边是呼啸的山风,心中是喷薄的豪情。那一刻,我们不仅能读懂华山的壮阔,更能读懂寇准的初心,读懂中国文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终极追求——那是一种敢于攀登、敢于追梦、敢于成为“独一无二自己”的勇气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