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

闫一旭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0号我和我爱人及参加沈阳战友聚会的空军高炮四团汽车二连战友们游览了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踏入北陵公园的那一刻,阳光正斜斜地洒在“世界文化遗产 清昭陵”的标牌上,UNESCO的标志在红墙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我们一行人脚步轻快,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门槛,走进了一段沉静而辉煌的历史。这座曾属于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静静地卧在沈阳城北,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三百多年的风雨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石碑立在林荫深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清晰地讲述着北陵公园的前世今生。绿树掩映间,阳光穿过叶隙,在碑面投下斑驳光影,仿佛时间的手指轻轻拨动历史的书页。我们驻足片刻,耳边是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战友们的谈笑声,那一刻,自然与人文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努尔哈赤的雕像巍然矗立,战袍猎猎,目光如炬。底座上刻着“1559–1643”,短短六个数字,却承载了一个王朝的起点。花盆环绕,彩花争艳,几位游客静静仰望,有人举起手机拍照,也有人只是默默凝视。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次战友重逢的旅行,更像是一场对先辈足迹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与古树,几艘小船静静停泊在岸边,红绿相间的船身像是从年画里漂出来的。微风掠过,水面泛起细碎波光,仿佛历史也在轻轻荡漾。我们沿着湖边缓步前行,有人打趣说:“这要是能划船进皇陵,那才叫穿越呢!”笑声在林间回荡,惊起几只飞鸟。</p> <p class="ql-block">一座宏伟的歇山顶建筑矗立在石板广场尽头,飞檐翘角指向天空,仿佛要刺破云层。台阶两侧的黑色护栏沉默地守护着岁月的痕迹。几位战友已抢先登上台阶,站在高处挥手招呼。我拉着爱人的手慢慢往上走,脚下是几百年的石板,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脉搏上。</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座雕梁画栋的牌坊,四柱三门,歇山顶如展翅欲飞。两侧石狮子威严守望,鬃毛卷曲,眼神凌厉。一位战友撑着伞在牌坊前留影,其他人纷纷凑过去合影。阳光正好,树影婆娑,这一刻的欢笑,与三百年前工匠们雕琢飞檐时的专注,仿佛在时空中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又一块石碑静静立在树影下,上面详述着清昭陵的布局与沿革。绿色的平面图嵌在一旁,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文字上,斑驳陆离。我读着“方城、宝顶、隆恩殿”这些熟悉的名词,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熟悉感——虽是初来,却像重访旧地。</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的介绍牌告诉我们,它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虽为石构,却完全模仿木结构样式,连斗拱、屋檐都一丝不苟。那些花卉雕刻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香气。我伸手轻抚冰凉的石面,指尖触到的是匠人的心血,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敬意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红墙金瓦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台阶宽阔,两侧石栏如列队的卫士。几位游客正缓缓登阶,有人停下拍照,有人仰头细看屋檐下的彩绘。这红与金的搭配,不只是皇家的象征,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视觉震撼,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沉睡的帝王之魂。</p> <p class="ql-block">一只石狮子蹲坐在栏杆内,前爪轻抚小狮,神态温柔中带着威严。它不再只是守门的猛兽,更像是一个父亲,默默守护着后代。岁月在它身上留下风化的痕迹,却未曾磨灭那份庄严。我站在栏外,与它对视片刻,仿佛听见了三百年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石狮雕刻更为精细,鬃毛如火焰般翻卷,胡须根根分明,前爪微抬,似随时准备跃起。它身后是红墙灰地,典型的皇家格局。这些石兽不只是装饰,更是等级与权力的象征,它们用沉默的姿态,讲述着那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又见石狮,前爪紧握石球,象征掌控与守护。阳光洒在它身上,凸显出石纹的肌理。它守在红墙金顶的建筑前,像一位忠诚的老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绕行而过,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动了它的梦。</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墙上,龙形浮雕盘旋而上,龙鳞细腻,祥云缭绕,绿金相间的色彩历经风雨仍显华贵。那龙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直入云霄。这不仅是艺术,更是权力的图腾,是帝王天命的视觉宣言。我们仰头凝望,心中升起一丝敬畏。</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巍然矗立,三拱门洞如张开的怀抱,迎接每一位访客。标牌上写着“建于顺治六年”,歇山式屋顶庄重典雅。门上的满、汉、蒙三语题字虽未见,却可想见当年多民族共治的气象。我们从中间门洞穿过,仿佛也穿越了清初的政治理想。</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金色大字刻在石碑上,庄重而肃穆。这是1982年国务院的认定,是现代中国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我们站在碑前合影,背景是红墙绿饰,那一刻,我们不仅是游客,也是文化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古木参天,阳光洒下点点光斑。我们并肩而行,脚步声与鸟鸣交织。这条路,曾走过皇室仪仗,也走过民国游人,如今又留下我们的足迹。历史不是静止的,它在每一步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松树下,一座石雕伏地而卧,形似猛兽,又像守护神。长椅静立,供人歇息。远处有人散步,有人看手机,古今在此刻奇妙共存。这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兽,都在无声地诉说:时间在走,记忆在留。</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立于松林间,脚下小球象征权力,身后红墙若隐若现。信息牌静静诉说着它的来历。阳光斑驳,松风轻拂,它依旧威严,仿佛在说:纵使王朝更迭,精神不灭。</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亭”——名字就透着厚重。那亭中曾立着记述帝王功业的巨碑,如今虽亭毁碑存,但文字的力量仍在。我们读着介绍,仿佛听见了当年礼官诵读碑文的庄重声音。</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三字赫然入目,满、汉、蒙文并列,诉说着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包容。方门拱洞,砖石结构,简洁而坚固。它不只是门,更是情感的入口——“隆恩”,即大恩,是对先祖的追思,也是对血脉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两旁是红墙金瓦的殿宇,游客穿行其间,笑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蓝天白云下,古建筑群如画卷铺展。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现场。</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的龙纹雕刻栩栩如生,龙身蜿蜒,鳞爪分明。每一步踏上去,都像踩在皇权的象征之上。这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精神的图腾,提醒着来者:此地非寻常。</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石碑前,有人驻足细读。那曾是祭祀的核心场所,香火缭绕,钟鼓齐鸣。如今虽无烟火,但那份肃穆仍在。我们默然片刻,仿佛听见了三百年前的诵经声。</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如新月环抱,高墙矗立,北面琉璃照壁光彩夺目。它不仅是防御结构,更是风水格局的体现。站在城下,仰望弧形墙体,仿佛被历史温柔环抱。</p> <p class="ql-block">明楼曾是昭陵最高建筑,23.6米的重檐歇山式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