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筛选同频的灵魂——人生随笔(45)

孙行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频的灵魂”从来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时间历经沉淀后的必然筛选。它并非简单的兴趣相合,而是灵魂深处价值观、精神追求与生命节奏的共振,这种共振无法靠刻意迎合达成,只能在时间的淘洗中,褪去浮尘,显露出本质的契合。时间以其独特的维度,成为检验灵魂同频的标尺,既筛选出真正的共鸣,也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读懂何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的筛选,首先体现在它能滤去表面的迎合,留存本质的契合。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初遇时,有人因兴趣爱好的短暂重叠而相谈甚欢,看似“同频”,可随着时间推移,当话题深入到价值观、人生选择等深层领域,便会发现彼此的分歧——有人追求物质的丰盈,有人坚守精神的纯粹;有人习惯随波逐流,有人执着于内心的方向。此时,那些浮于表面的“合拍”便会在时间的冲刷下碎裂,唯有那些基于本质认同的灵魂,能跨越兴趣的差异,在更深远的层面达成共鸣。正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并非因饮酒作诗这一爱好而聚,而是在时间的考验中,共同坚守着对自由的追求、对世俗礼教的反叛,这份精神层面的同频,让他们的情谊跨越千年仍被传颂,这便是时间滤去表象后,留下的灵魂契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的筛选,更在于它能让同频的灵魂穿越距离与岁月,始终保持共振。真正的同频,从不被空间阻隔,也不被时光冲淡,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灵魂共鸣。苏轼与黄庭坚,一为文坛领袖,一为后起之秀,两人曾因仕途辗转相隔千里,却始终以书信往来,探讨诗文创作的真谛,分享人生境遇的感悟。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黄庭坚读罢,以“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相和,字里行间皆是对生命豁达的共鸣。他们的情谊未因距离而疏远,反而在时间的积累中,成为彼此精神世界的支撑。这便是时间的力量:它让那些真正同频的灵魂,即便身处天涯,也能循着精神的轨迹找到彼此,在岁月中维系着无需言说的默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筛选同频灵魂的过程,亦是个体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过程。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心境与追求,而时间会让我们逐渐褪去青涩与迷茫,明晰自己的精神坐标。年轻时,我们或许会为了融入群体,刻意模仿他人的节奏,试图与所有人“同频”,可随着年龄增长,在时间的打磨下,我们开始懂得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真正契合的是什么。就像学者季羡林,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曾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探讨学术,后来历经世事变迁,有人放弃了学术追求,有人转向了世俗功利,而他始终坚守着对国学研究的热爱。在漫长的岁月里,时间不仅筛选出了与他同频的学术伙伴,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精神方向,最终在国学领域成就斐然。可见,时间筛选同频灵魂的过程,也是我们与自我对话、明确人生航向的过程,它让我们在寻找到同频者之前,先成为了与自己灵魂同频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如长河,我们都是漂流其中的行者,会遇到无数匆匆过客。那些看似热闹的相伴,可能只是一时的萍水相逢;而那些被时间筛选出的同频灵魂,才是岁月赠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它们或许不会时刻陪伴在侧,却能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们坚守时给予力量。时间的筛选,让我们明白,同频的灵魂无需强求,只需在岁月中保持本真,坚守初心——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些与我们同频的灵魂,自会在时间的渡口,与我们相遇、相伴,共赴一场精神的共鸣。这便是时间的智慧,也是同频灵魂最动人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本篇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