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创 课堂赋能,——海口市第三十三小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英语种子课磨课暨专家指导

溪水潺潺

<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一场寒,深耕教研暖心房”。为优化英语种子课教学实效,精准破解阅读题型量大带来的教学挑战,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10月17日下午,我校特邀英语教学专家陈小盈入校,分别于四(7)、五(3)和学校教研室三个地点开展种子课磨课与教学指导专题活动,全体英语教师欢聚一堂,在观摩、研讨与指导中汲取教学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看到“数智融创 课堂赋能——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英语组种子课专家指导活动”这个标题,感受着这堂课背后的力量﹣﹣它不只是一次打磨,更是一次生长。墙上的红色标语“追光成长 天天向上”静静悬挂,像是对每一节“种子课”的温柔注解。所谓“种子”,不就是那一颗颗被精心培育、等待破土的可能吗?而今天的专家指导,不也正是为这些可能注入养分的时刻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聚焦课堂:精雕细琢“种子课”</b></p> <p class="ql-block">  磨课,听起来像是一种重复的劳作,实则是一场思维的淬炼。专家的一句提问:“这个活动的设计目标究竟是为了趣味,还是为了语言输出?”会让全场陷入沉思。我们常常被形式吸引,却忘了教学的本质是点燃思维。而今天的“种子课”,正是要种下一颗这样的种子﹣﹣让技术服务于教学逻辑,让创新扎根于学生真实的学习路径。</p> <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师张丽虹以Unit 5 Let's go为课题,围绕Go in a “green” way文本主题意义展开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动画视频为载体贯穿课堂。凭借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与课堂内容吻合的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念开展学习活动,牢牢抓住了孩子们学习注意力。在情境中学习新词,在语篇中感受绿色出行故事带来的趣味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领会绿色出行的含义,在AI融合课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绿色出行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故事,小组合作研读故事和角色扮演,AI赋能等学习活动,孩子们在绿色出行的故事中畅游。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更展现了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p> <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师曾秀玲以Module7 Unit1 He can't see为课题,以问题为驱动,将AI融入课堂,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教室的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安静而专注的节奏。讲台前,声音清晰而富有节奏地响起,像一束光,轻轻拨开思维的迷雾。黑板上“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英语种子课磨课专家指导活动”的字样,以及黑板上方那句“追光成长,天天向上”,不只是一句标语,更像是此刻课堂精神的注解-﹣我们在追的,不只是知识的光,更是教学如何真正照亮学生的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屏幕上播放着的AI生成的生动卡通教学内容,让</span>教室里师生眼前一亮,目光如炬,全神贯注。我们也融进了三个小朋友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目光专注地追随着画面。老师们坐在后排,看着他们微微前倾的身子和时不时举起的小手,仿佛能听见思维拔节的声音。这不再是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而是被数字技术悄然点亮的新世界。知识像光,穿过屏幕,照进他们的眼睛里……</p> <p class="ql-block">  眼前一切,让我们明白: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它融进教学的节奏里,像呼吸一样自然。一段动画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可触。“AI融合教学”﹣﹣不是炫技,而是服务于学;不是替代,而是赋能。当AI与经验相遇,当传统与创新碰撞,课堂便有了新的温度与深度。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蹲下身来,陪那一粒粒种子,在光里慢慢长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脉诊断:专家指导定方向</b></p> <p class="ql-block">  示范课结束,便迎来评课与专家指导环节。活动在韩小惠的主持下,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6年级代表评课</b></p> <p class="ql-block">  3-6年级教师代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师生活动以及活动评价等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1. 优化板书设计</p><p class="ql-block">采用“关键词+思维导图”形式,分层呈现核心词汇及核心句型。</p><p class="ql-block">2. 强化语音纠错</p><p class="ql-block">课前打磨语音,正确运用自然拼读教授单词,发现错误及时止损。</p><p class="ql-block">3. 衔接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各环节之间,要环环相扣,过渡语逻辑要紧密,对比选择不同出行方式与环境的关系。</p><p class="ql-block">4.AI融合课堂,教学赋能</p><p class="ql-block">AI融入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绿色出行认知,更深刻理解狗狗生活中对于人类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5.活动紧扣主题意义</p><p class="ql-block">活动设计紧扣主题,围绕主题意义开展活动。通过看、听、读、思、说、演等活动学习语言,引导孩子们感受、获取、理解、梳理和表达文本内容……</p> <p class="ql-block">  评课,评的从来不只是课。它是对教育信念的梳理,是对教学艺术的切磋,更是同行者之间最真诚的托付。当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课堂敞开,任人审视,那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信任。而我们围坐在此,笔尖沙沙,言语切切,为的也不是挑错,而是共同靠近那个更好的课堂模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家指导,确定方向</b></p> <p class="ql-block">  陈小盈专家结合示范课与评课内容,给出精准指导。既点赞了老师们的优点,也提出了应对题型变化需具备的课堂变革能力:</p><p class="ql-block">1. 研读课标精读语篇;</p><p class="ql-block">2. 明确主题意义,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3. 巧妙运用文本图片或标题,激活思维,开启新知旅程;</p><p class="ql-block">4. 创设情境或课文情境,教学新词;</p><p class="ql-block">5.AI合理融合课堂,助力教学;</p><p class="ql-block">6. 把握每篇阅读课机会,将阅读策略落实每一堂课。</p> <p class="ql-block"> 这场“融创”不是颠覆,而是生长。就像种子破土前的沉默,我们一次次打磨教学设计,反复推敲每个环节的“智"与"情”。</p><p class="ql-block"> 专家的点评精准而温柔:“技术要服务于学生的认知路径,而不是炫技”。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心中那些模糊的角落。技术与教学相融,我们不只是在上课,更是在种下一种可能﹣﹣属于未来的课堂,正从这样一节节“种子课”里,悄悄发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家答疑</b></p> <p class="ql-block">1. 对于词汇难题,建议创设情境或根据上下文教学词汇,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p><p class="ql-block">2. 应对语篇题型的增加,老师们一定要把握每篇阅读课,读前、读中、读后,目标要清晰,要将阅读策略贯穿课堂始终,落实到每一堂课。</p><p class="ql-block">3. 老师对于AI融入课堂很有兴趣,但我们要合理融合,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窗外阳光依旧炽烈,海南今天没有秋雨,但我们的心里,正悄然落下一场润物无声的细雨﹣﹣那是专业成长的节气,是教育者在时代浪潮中,一次次自我更新的寒暖更替。</p><p class="ql-block"> 这两堂课,没有惊天动地的变革,却让我们看见了未来课堂的模样:它不靠华丽的技术堆砌,而是在AI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磨砺与反思中持续生长。我们追的光,从来不是某个炫目的工具,而是每一个孩子被真正看见、被真正懂得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