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病小故事

王谦豫

<p class="ql-block">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位病人,浑身浮肿,走路都费劲,脸上也胀得发亮,小便不利,精神萎靡。那时没有现代的利尿剂,孙思邈却没急着开药,而是让病人躺下,点燃艾条,温温地灸在脚背第二、三跖骨之间的陷谷穴上,再配上小腿内侧的三阴交。几天下来,病人小便渐渐通畅,肿也一天天退了,人有了力气,脸色也红润起来。这法子不打针不吃药,靠的是穴位的气机调理,真是妙。</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开始留意这些藏在身体里的“开关”。比如我朋友小张,整天坐在办公室敲键盘,三餐靠外卖,肠胃早就闹脾气了。动不动就腹胀,饭后像塞了块石头,还隐隐作痛。有回他来我家聊天,我顺口提了句:“你试试按陷谷穴,就在脚背,两个脚趾骨头连着的地方。”他半信半疑,但还是坚持每晚睡前按上十分钟,酸胀就停,不痛不破皮。没过两周,他兴奋地告诉我:“真灵!现在吃完饭不胀了,连肚子都小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同事小王上火,眼睛红得像兔子,眼皮肿得快睁不开,疼得直咧嘴。中医科的医生给他开了清热药,顺手在他脚背的陷谷穴扎了一针。他吓了一跳,说:“这脚上扎一针,眼睛就好了?”结果才几次,红肿退了,眼也不涩了。医生笑着说:“胃火旺,上冲到眼睛,陷谷是胃经的穴位,火一降,眼睛自然清亮。”</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惊讶的是张先生那次。他吃了海鲜过敏,脸肿得像发面馒头,眼皮都快合上了,吓得赶紧去医院。除了抗过敏药,医生还针了陷谷穴,配了个曲池穴。没想到半小时后,他感觉脸上“松”了,肿也开始往下消。他说那感觉像有人把脸上的气慢慢放掉,说不出的舒服。</p> <p class="ql-block">这些事听来像奇闻,可细想却有道理。我们总以为治病就得靠药片打针,却忘了身体自己就有调节的智慧。一个小小的穴位,竟能牵动全身的气机。从唐代到今天,千年过去,这指尖下的温度,针尖上的功夫,还在悄悄治愈着人间的苦痛。我常想,也许真正的良医,不只是开方的人,更是懂得倾听身体语言、唤醒自愈之力的引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