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17日天气天气晴14~21°</p> <p class="ql-block">凌晨三点半,历经五个半小时的夜车颠簸,我们终于踏入了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布尔萨。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份“见面礼”,便是巴士站严格的安检流程,这也是我在土耳其遇到的首个需要安检进入的车站。候车大厅的座椅有不少乘夜车的旅客,空气中弥漫着疲惫</p> <p class="ql-block">发放饮品和小食品</p> <p class="ql-block">与周姐一同完成安检后,我们直奔售票窗口,目标是购买19号前往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返程巴士票。接待我们的是位年轻售票员,办事干脆利落,沟通全程顺畅无阻。更令人惊喜的是,自行车可以免费上车,每张车票350里拉(约合人民币60元)。</p> <p class="ql-block">购完票,我和潇冰、飞飞姐推着带驼包的自行车,走进了车站旁的清真寺。我们将自行车停靠在角落,和衣而卧,把双脚伸进飞飞姐的羽绒睡袋里,暂且缓解旅途的倦意。周姐则与其他队友留在候车大厅的座椅上休息。凌晨四点左右,清真寺因祷告活动亮起了灯,我们便转移到车站座椅上继续小憩,直到清晨六点,才迷迷糊糊地踏上骑行之路,向着12公里外的绿色清真寺进发。</p> <p class="ql-block">坡太陡了,推车</p> <p class="ql-block">这座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一世于1412年委托建造、1419年完工的清真寺,不仅是纪念苏丹统治的地标,更是当年帝国宗教、教育与公共活动的核心。穿过精美的大理石门户,低矮的方形前厅映入眼帘,经由短桶形拱顶通道,便能抵达顶部覆盖着大型穹顶的中央大厅。穹顶中心的天窗让自然光倾泻而下,照亮下方的水池,增添了几分静谧庄严。礼拜殿位于大厅后方,以四级台阶与中央大厅分隔,两侧礼拜殿则高出一级,穹顶通过独特的“土耳其三角形”结构完美过渡,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布尔萨式建筑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换上穆斯林服装的瞬间,仿佛跨越了文化的隔阂</p> <p class="ql-block">与绿色清真寺隔街相望的,正是穆罕默德一世的绿色陵墓。这座六边形平面的建筑顶着半球形穹顶,外部覆盖的蓝绿色瓷砖是其得名的由来,不过1855年布尔萨地震后,大部分瓷砖已被当代屈塔希亚瓷砖替换。步入陵墓,中央平台上的苏丹石棺格外醒目,周围环绕着七座石棺,分别属于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以及…。墙壁下部和窗户拱肩处的蓝绿色瓷砖,与朝向麦加方向墙壁上用瓷砖拼成的玫瑰、康乃馨和风信子花园图案相映成趣,精美绝伦,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景点,我们直奔提前预订的民宿。这家由酒店管理的民宿,整栋楼都归老板所有。老板原本给我们安排了四层的房间,得知我们同行人数较多,担心我们住得拥挤,主动提出赠送五楼的房间,即便需要先打扫前一位客人留下的卫生也毫无怨言。更暖心的是,老板还特意送上了香蕉、梨、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和各类干果,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了布尔萨的烟火温情,衷心祝愿老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整后,下午我们开启了市中心的漫步之旅。由于住宿地点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景点步行可达,我们首先打卡了伊尔甘特桥。这座建于1442年的单拱桥,由奥斯曼富商穆斯里希丁委托建造,建筑师推测为蒂穆尔塔什。它的命运颇为坎坷,1855年地震中部分受损,1922年又被撤退的希腊军队炸毁,历经1949年重建和2004年修复,才得以以如今的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四座桥上有集市的桥梁之一,它与意大利的维基奥桥、里亚托桥齐名,桥上原本的30家店铺,如今已变成手工艺品店、纪念品店和咖啡馆,游走其间,既能挑选特色好物,又能沉浸式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仿佛穿越回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商贸繁盛年代。</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欣赏完布尔萨的夜景后,我们专程前往Tasavvuf Cultural Center,只为一睹旋转托钵僧舞的风采。这个文化中心紧邻Basci Ibrahim Mosque,每晚20点半准时上演时长约13分钟的舞蹈,结束后还会免费提供土耳其红茶。值得一提的是,观看时男士需在楼下,女士则集中在楼上,我们的男队友还幸运地被邀请参与仪式,尽管动作不够标准,但那份独特的仪式感让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舞者们身着象征凡尘俗世的黑色长袍,头戴代表墓碑的高耸浅棕色呢毡帽入场。随着仪式推进,他们褪去黑袍,露出象征纯净精神世界的白色衣袍,完成了从“世俗”到“超脱”的象征意义转变。舞者们双手交叉抱胸,绕行场地三圈后,便在固定位置开始原地旋转。起初节奏舒缓,或脚跟为轴,或脚掌前半部发力,随着音乐渐快,他们双眼微闭,双臂伸展成右臂斜上(手心朝天,接纳神的赐福)、左手水平(手心朝地,传递能量给众生)的姿势,以左脚为圆心不停旋转,寓意着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与周而复始。现场演奏的“阿音”特殊音乐由歌手、长笛演奏者、定音鼓鼓手和铙钹手共同演绎,四个乐章层层递进,与舞者的旋转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这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旋转托钵僧舞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我体会到苏菲教派对宇宙、生命与神灵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布尔萨的这24小时,有旅途的疲惫,有遇见美景的惊喜,有陌生人的善意,更有跨文化交流的触动,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这场骑游之旅中最珍贵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