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蜀山 古朴的老街

超成

&nbsp; &nbsp; &nbsp; &nbsp;宜兴蜀山老街。( 2016年04月25日拍摄 ) &nbsp; &nbsp; &nbsp; &nbsp;宜兴蜀山老街现在称蜀山古南街,曾在2016年4月25日无锡夕阳红老年大学摄影基础班采风来过蜀山古南街,记得是冒雨来宜兴蜀山老街拍摄活动。 &nbsp; &nbsp; &nbsp; &nbsp;蜀山古南街,亦称蜀山旧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如一个独立的繁华小镇。蜀山老街是宜兴现存最为完好的一条古街。 &nbsp; &nbsp; &nbsp; &nbsp;2016年的时候就为《宜兴蜀山老街》这张照片而来,那时候的老街还没有商业化,古老的蜀山,古朴的老街,真正的人间烟火。 &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到蜀山老街,变得漂亮起来了,蜀山古街背靠蜀山,面朝蠡河,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是宜兴地区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条明清古街。数百米长的曲曲窄窄的街道、幽深细弄、条石路、木拼门、格子窗,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韵味。 &nbsp; &nbsp; &nbsp; 蜀山老街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9年前来的时候好像蜀山老街入口没注意有小方窑遗址烟囱历史建筑。 &nbsp; &nbsp; &nbsp; &nbsp;唐宋之际,宜兴窑场的窑炉技术不断改进,南山一带烧窑用的松柴燃料很多,蜀山具备了成为专业性陶瓷手工业街镇的必要条件,宋元以后,蜀山一带在其他窑场日渐衰落之际却得到了新的发展,"陶都"的雏形逐渐形成。 &nbsp; &nbsp; &nbsp; &nbsp;蜀山紧靠交通便利的古运河蠡河,与依托长江、ス湖、京杭大运河水系的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工商业城市紧密相连,因而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陶器贸易集散地。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使蜀山逐渐从普通农村集镇迅速成为江南著名的手工业街镇,成为紫砂产品贸易的源头,同时成为紫砂文化的发祥地。 &nbsp; &nbsp; &nbsp; &nbsp;明朝开始,中国制茶工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崇尚饮茶,把饮茶上升到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精神高度,对饮茶器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紫砂陶应运而生,得到广泛使用,紫砂陶成为独立的生产体系和陶瓷门类,蜀山形成了专业的紫砂陶产区和商贸集散地,成为当时最大的紫砂壶产销街镇。 &nbsp; &nbsp; &nbsp; 蜀山古南街也逐步形成了依山傍水、有街有窑、前店后坊的格局,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蜀山各地商贩云集,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 &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宜兴紫砂更为世人所重视,许多文人雅士赶到蜀山定做紫砂壶,与蜀山制壶名匠合作,留下许多经典佳作。民国四年(1915),紫砂同业公会在蜀山成立,同业公会成立后,开展行业管理,保护艺人权益,提高艺人工艺水平,积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民国时期宜兴紫砂五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屡获大奖。 &nbsp; &nbsp; &nbsp; &nbsp;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紫砂窑户们组织起来,在蜀山成立了"宜兴紫砂产销联合处"1955年建立蜀山紫砂生产工场(后称紫砂合作社),同年10月,工场办起了紫砂工艺班。1957年,紫砂工艺班搬迁至现在宜兴紫砂厂址的新工场。从此,源自蜀山的宜兴紫砂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达到了前所未及的高峰。 &nbsp; &nbsp; &nbsp; &nbsp;蜀山这座江南古镇、南街这条明清老街与宜兴紫砂有着深厚的渊源,它是宜兴紫砂的发祥之地,又是紫砂等陶器销往世界的“水上陶路”的起点,更是哺育紫砂艺术巨匠大师成长的摇篮。 &nbsp; &nbsp; &nbsp; &nbsp;明初制壶四大家时朋之子时大彬,紫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式的大师,在蜀山开设"三友居"陶斋。 &nbsp; &nbsp; &nbsp; &nbsp;清嘉庆年间,蜀山南街一度被称为"杨氏街",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均是制壶名手,杨凤年更是史籍记载第一位紫砂女艺人。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名垂青史,历来为鉴赏家所珍赏。 &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未年紫砂名匠黄玉麟学艺蜀山,终老蜀山。民国时期的著名紫砂艺人有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陈光明、汪宝根等。其中李宝珍、汪宝根、范大生出生于蜀山南街或附近农村,俞国良晚年定居蜀山,陈光明自幼侨寓于蜀山,程寿珍在蜀山工作,冯桂林在蜀山学艺成名。 &nbsp; &nbsp; &nbsp; "紫砂七老"中,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出生成长在蜀山,任淦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虽然不是生长于蜀山,但他们很早就长期从艺生活在蜀山古南街。他们是紫砂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对中国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nbsp; &nbsp; &nbsp; &nbsp;终于走到蜀山老街北端蜀山大桥了,也是2016年4月25日寻找《蜀山老街》那张照片的地方,河还是那条河,桥还是那座桥。蜀山老街既保留了古老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和活力。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游客在漫步古街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领略到现代文化的魅力。 &nbsp; &nbsp; &nbsp; &nbsp;2016年4月25日无锡夕阳红老年大学摄影基础班蜀山老街采风时蜀山大桥留影。 &nbsp; &nbsp; &nbsp; &nbsp;2025年10月10日再于蜀山大桥留影。 <p class="ql-block">  时隔9年,2025年10月10日再拍《蜀山老街》。漫步古街,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现代文化的魅力,一个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