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雪域文明:西藏文化博物馆之旅

湖夏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我独自走进坐落于繁华都市中的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这座融合现代建筑美学与藏地传统风格的场馆,仿佛一座通往高原圣境的桥梁,将遥远的雪域文化娓娓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西藏文化博物馆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藏族文化博物馆。它拥有3万余件藏品,其中包括大量具有高度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图文、史册与史料,展示了藏族悠久的历史与独特文化,并致力于成为国内外认识和了解藏族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欢迎参观西藏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馆内陈列令人目不暇接。从金光熠熠的宗喀巴(13-14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到十六世纪的噶玛巴活佛铜像,每一尊造像都凝结着信仰的力量与艺术的精髓。释迦牟尼佛(铜鎏金)端坐于莲台之上,神情安详,指尖轻触大地,诉说着两千年前菩提树下的觉悟。</span></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约公元前5世纪),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因感念人生生老病死之苦,29岁舍弃王位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真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被尊称为“佛陀”(觉者)。此后45年间,佛陀游走四方传播佛法,创立佛教,教导众生离苦得乐之道。其核心教义四圣谛、八正道等,为世间指明了解脱烦恼、抵达涅槃的实践路径。佛陀于80岁示现涅槃,其慈悲与智慧至今仍滋养着亿万心灵。</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铜 鎏金),17-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被尊称为“第二佛陀”。他生于青海宗喀,早年广学各派教法,后倡导宗教改革,强调戒律优先、显密圆融。1409年创立甘丹寺,并举办拉萨祈愿大法会,标志着格鲁派的诞生。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系统阐述修学体系,深远影响了西藏佛教的发展。因格鲁派僧侣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p> <p class="ql-block">“一世噶玛巴活佛都松钦巴”</p><p class="ql-block">都松钦巴(1110-1193),藏传佛教噶举派重要人物,被追认为第一世噶玛巴活佛。他师从多位高僧,苦修实证,融合噶举派教法,开创了藏传佛教史上最早的活佛转世制度先河。他于1189年修建楚布寺,成为噶玛噶举派的根本道场,对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三世噶玛巴攘迥多吉(1284-1339),藏传佛教噶举派重要活佛,第二世噶玛巴转世。他以苦修与博学著称,精通显密教法,曾受元朝皇室迎请至大都传法,并调解政教事务。其一生广建寺庙、著述弘法,巩固了噶玛噶举派的教法体系与转世传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藏经阁,弧形书架如波浪般延展,中华·大藏经静卧其间,灯光柔和,书香氤氲。圆形螺旋书架与现代光影交织,传统典籍在此获得新生,令人不禁驻足沉思。</span></p> <p class="ql-block">《中华大藏经》是迄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汉文佛教典籍丛书,集历代各版藏经之精华。全书正、续两编收经籍逾两万卷,囊括宋元明清多种珍贵版本,堪称佛教文献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中华文化、哲学与宗教的珍贵宝库《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对勘本(232卷)。分别是《甘珠尔》(108卷)为佛语部,是释迦牟尼本人语录;《丹珠尔》(124卷),为论疏部,是佛弟子及后世佛教高僧对释迦牟尼教义所作的论述和注疏。</p> <p class="ql-block">中华-大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中华-大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厅深处,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金瓶掣签认定等,历史的重量扑面而来。道光帝敕封班禅与达赖的金册闪耀着皇家威仪,五世噶玛巴受封“宝法王”的印文见证汉藏交融的深厚渊源。那枚国民政府颁授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龙钮玉印,更显庄严肃穆。</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p><p class="ql-block">出于对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考虑,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时,噶玛噶举派决定创立转世的方式寻找并确认教派的传承人。1288年通过寻访、辨认遗物等,西藏楚布寺确定攘迥多吉为噶玛拔希的转世。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噶玛拔希和该派的创建者都松钦巴分别被追认为二世和一世活佛,攘迥多吉为三世活佛。</p><p class="ql-block">元宪宗(1208-1259)曾赐噶玛拔希金印和金边黑帽,该帽从此成为噶玛噶举派噶玛巴活佛系统传承的标志。攘迥多吉的弟子扎巴僧格获得元朝王室赏赐的一顶红帽。1349 年他圆寂后,形成噶玛噶举派夏玛巴活佛转世系统。</p><p class="ql-block">元明之际噶玛噶举派活佛均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并履行职责,定期向朝廷进贡。攘迥多吉两次前往北京,元顺帝(1320-1370)先后封其为“圆通诸法性空佛噶巴”、“灌顶国师”,赐玉印、金字圆符等。1360 年四世噶玛巴活佛若必多吉也应元顺帝之召前往北京,受封为“持律兴教大元国师”,并受赐水晶印。1374年开始向朝廷进贡。</p><p class="ql-block">元宪宗曾赐噶玛拔希金印和金边黑帽。</p> <p class="ql-block">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金瓶掣签认定。</p><p class="ql-block">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1838年生于今四川康定县。十世达赖喇嘛圆寂后,1841年道光皇帝令驻藏大臣孟保主持,在布达拉宫从四名候选灵童中由金瓶掣签认定。1842年在布达拉宫坐床。1855年亲政,同年在布达拉宫圆寂。</p> <p class="ql-block">1407年五世噶玛巴活佛得银协巴应明永乐皇帝(1360-1424)之召前往南京觐见,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p><p class="ql-block">永乐皇帝颁给得银协巴的大宝法王印。</p> <p class="ql-block">道光皇帝敕封七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册。原件藏于西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道光皇帝册封十一世达赖喇嘛之金册,(原件藏于西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宗山号角,源自1904年江孜抗英保卫战,是西藏军民英勇抵抗外侮的精神象征。这座屹立于宗山城堡之上的遗址,以其悲壮历史吹响了民族不屈的尊严号角,见证着西藏人民用鲜血捍卫家园的铮铮铁骨,至今仍在雪域高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雄浑回响。</p> <p class="ql-block">民国政府颁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玉印</p><p class="ql-block">十三世达赖喇嘛玉印为民国政府于1933年所赐,由珍贵白玉雕琢而成,印文为汉藏双语“护国弘化广慈大师达赖喇嘛之印”,旨在褒奖其维护国家统一之举,是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件件文物如星辰点缀长河:山南市博物馆的银质执瓶流光婉转,镀金马鞍镶嵌蓝宝,扎什伦布寺的德尼宝座华盖高悬,雍和宫金瓶掣签的圣物静静陈列——它们不只是展品,更是文明的信使。</span></p> <p class="ql-block">金瓶掣签</p><p class="ql-block">金瓶掣签是清乾隆皇帝于1792年特设的制度,旨在规范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童的认定。乾隆帝下令铸造了两个金奔巴瓶("本巴"藏语意为"瓶"),一个置于北京雍和宫,主要用于蒙古地区大活佛的转世认定;另一个置于拉萨大昭寺(后由八世达赖喇嘛迎请至布达拉宫殊胜三界殿供奉),专门用于西藏地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掣定。</p><p class="ql-block">其具体流程是,将寻访到的数名灵童姓名用满、汉、藏三种文字书写于象牙签上,放入金瓶内。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主持下,经过诵经等宗教仪式后,当众掣签确定转世灵童。此举将活佛转世制度纳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体系,体现了中央的权威,并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原件藏于西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雍和宫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原件藏于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银质执瓶》</p><p class="ql-block">西藏山南市博物馆藏“银质执瓶”,为吐蕃时期珍贵文物。此瓶器型优雅,纹饰简洁,展现了唐代精湛的金银器工艺,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无声述说着雪域高原的千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藏文铭文镀金马鞍</p><p class="ql-block">藏文铭文镀金马鞍,融汇藏族工艺精髓。鞍身以纯金镀面,錾刻古藏文祈福经文,纹饰繁复华丽,镶嵌绿松石、珊瑚为饰。既彰显游牧民族豪迈气魄,亦承载深厚宗教文化底蕴,是权力与信仰交融的珍贵古物。</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颁给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p> <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班禅额尔德尼宝座</p><p class="ql-block">宝座由檀香木制成,正面雕刻有十字金刚杵,两边刻有狮子图案,宝座上铺有七层座垫,上有双层黄色华盖,象征班禅额尔德尼的神圣地位。自四世班禅额尔德尼以后,历辈班禅额尔德尼都曾经在此宝座上讲经说法。</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颁给八世达赖喇嘛的金印</p><p class="ql-block">(原件藏于民族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十三世达赖喇嘛驻重庆办事处印印文</p> <p class="ql-block">十四世达赖喇嘛进献毛泽东主席的千辐金轮(铜 鎏金)</p> <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毛主席的献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别前,翻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毛主席的献词,敬意油然而生。此行虽未踏足西藏高原,却已神游千里,心归雪域,浮想联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