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观后感:暗夜孤光与信仰抉择

青蓝

<p class="ql-block">  《沉默的荣耀》首次将尘封七十多年的台湾隐蔽战线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真实烈士的事迹为主线,展现了那段鲜为人知却惊心动魄的历史。这部剧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九成以上角色使用真实姓名,让这些无名英雄从历史档案中走出,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回家”。</p><p class="ql-block"> 观剧过程中,每一集都令人惊心、揪心,更震撼人心。观众仿佛亲临1949-1950年的台湾,与潜伏在敌营深处的英雄们同呼吸共命运。当吴石将军说出“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时,那种向死而生的决绝令人动容。这部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谍战剧依靠悬念吸引观众的套路,而是以已知结局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将情感聚焦于英雄们“为何而战”与“如何坚守”的精神历程。</p><p class="ql-block"> 剧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刻画极具人性温度。吴石将军不仅是一位高级潜伏者,更是一个会在酒后唱起“我身骑白马走三关”寄托乡愁的普通人;他与妻子“约法六章”,对不理解自己的小女儿充满牵挂。朱枫在危急关头毅然赴台,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却也曾有过犹豫与挣扎。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让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让他们的选择更加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悲剧同样令人警醒。作为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的蔡孝乾,原本应是组织的核心人物,却因生活腐化、理想动摇,最终叛变革命。他的叛变导致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四百多名地下党员及一千八百多名进步群众被捕。这一惨痛教训警示我们,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失去初心使命的党员,哪怕地位再高,也可能走向背叛人民的不归路。</p><p class="ql-block"> 蔡孝乾的叛变与吴石等人的坚贞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革命洪流中个体选择的巨大差异。当吴石在狱中遭受酷刑,一只眼睛因毒打失明,却依然坚贞不屈,临刑前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忠诚。而朱枫在狱中吞金自尽未果,面对酷刑仍然毫不屈服,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六枪英勇就义,更是将革命者的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观看《沉默的荣耀》,不禁令人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是否还会出现背叛理想信念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形式不同于蔡孝乾的叛变,但本质上都是对初心使命的背离,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党员,都需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宗旨,才能不负先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该剧的热播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许多观众在观剧后前往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无名英雄广场缅怀先烈,也有不少游客前往福州三坊七巷的吴石故居追忆历史。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也有民众自发前往悼念。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沉默的荣耀》的社会价值所在——它让沉默的荣耀被看见、被铭记、被传承。</p><p class="ql-block"> 《沉默的荣耀》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首写给无名英雄的史诗。它告诉我们,信仰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个体在历史巨变中锚定方向的基石。在“台独”逆流涌动、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的今天,这部剧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击碎了“去中国化”的妄想,重塑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它让我们明白,国家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信仰铸就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站在无名英雄广场,凝视着刻满烈士姓名的墙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应当铭记这些暗夜中的提灯人,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祖国必将统一的信念扎根人心。因为,一个忘记信仰的民族没有方向,一个轻视牺牲的国家没有力量。唯有让信仰之火不熄,让英雄之气长存,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关口作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