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雨花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607137</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 络</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府四春、宝钗和宝玉灯谜都是完整无缺地呈现,而林黛玉的灯谜因曹雪芹早逝而缺失,红楼梦批书人畸笏叟曾叹惋“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说明林黛玉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并未有完整的灯谜留存。而在程高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中,他们系统补入宝钗的“竹夫人”灯谜后,又将“更香”灯谜调整为黛玉所作,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红楼梦》全书思想架构设计,林黛玉身为大女主,按理说,曹公可以不写任何一个人的灯谜,也最应该写林黛玉的灯谜啊,也许曹公这样的不写之写,是他的一次精心设计,亦或是早已隐藏在他的字里行间中……</p> <p class="ql-block"> 细读三春和宝钗的灯谜,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字诛心,句句成谶。这些人所呈现的灯谜,正是曹公惯用的写作手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为她们设计悲惨结局的谶语。那么,为什么</span>唯独缺了林黛玉的灯谜呢?她可是才情冠绝的潇湘妃子啊,更是诗社中屡屡夺魁的魁首,为何在这样一场暗藏命运玄机的灯谜中,曹公却让她“缺席”了呢?其实,黛玉的命运不必借灯谜道出她的一生,她的存在,本就是大观园中最悲凉的一则谜语——从她的“葬花吟”到“秋窗风雨夕”,从“桃花行”到“柳絮词”,再到她和宝玉共改“芙蓉女儿诔”,哪一首不是谶语级的迷之存在?</p> <p class="ql-block"> 黛玉的悲剧从进贾府第一天就已开启。正如她笔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诠释的一样。在那秋雨绵绵之夜,长期失眠的黛玉,最难熬的莫过于阴冷寂静的漫漫长夜,但,庆幸的是,她意外听到了雨打残荷之音,这对于寂寞苦闷无助的她而言,未必不是一种意外惊喜,所以,她酷爱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彻夜难眠之时,</span>吟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秋窗风雨夕》,正是因为大观园里的吹不尽的秋风,绵绵不断的秋雨,枯黄惨败凋零的荷叶,才让凄凉无助的黛玉穿越时空,与诗人李商隐的产生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在母亲贾敏没去世之前,母慈父爱,请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当老师,享受着无人企及的美好,在贾敏去世后,当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一点一点走向“雨打残荷”一样的凄惨悲凉境地,灯谜于她而言,反显多余。</p> <p class="ql-block"> 黛玉结局,曹公早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便以判词中,她有着“堪怜咏絮才”的才情;从她的“杏帘在望”、“菊花诗”、“柳絮词”、“桃花行”等无不彰显她的才华;在第七十九回《芙蓉诔》中,曹公通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名诔晴雯,实<span style="font-size:18px;">诔黛玉,黛玉结局再次隐喻;还有</span>《枉凝眉》曲调中,那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她是绛珠仙子来人间渡劫的,本是为了还泪而来,最终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她的生命曲线如此清晰,曹公又何必再借一首灯谜复述呢?这就是黛玉命运的残酷性,致使她的“灯谜”缺席,她的命运早已注定,不缺这一笔赘述。</p><p class="ql-block"> 美友老师们,您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