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意与烟火间读懂时光

zmzg长乐

昨夜雨声潺潺,今晨推开窗,一股清凉便扑面而来,带着秋日独有的爽利与清冽。连日来在青岛街头巷尾的漫游,脚步渐沉,饮食上也比平日放纵了些。今早索性舍了早餐,只为自己泡了一杯崂山绿茶。看茶叶在水中翻滚、舒展,宛若一群灵动的舞者,在澄碧的茶汤中释放着生命的活力。不一会儿,茶香便袅袅升起,幽幽地弥漫了整个房间。那香气清新而淡雅,沁人心脾,与窗外洗过的秋景悄然交融,酿成一种独属于这个早晨的静谧韵味。 九时许,打车来到“青岛十景”之一的湛山寺。放生池畔,观音法相慈眉善目,静水流深,那份超然尘外的安宁感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进另一个世界。寺门前,僧人正缓扫阶前落叶,动作轻柔如拂去岁月的微尘;两侧北魏风格的石狮昂首而立,斑驳纹路间沉淀着时光的厚重,每一刀一凿,皆是旧时匠心的无声见证。 踏入寺内,古朴庄严的气息迎面而至,香烟袅袅,香客们手持清香,缓步至佛前,躬身、合十、敬香,神情虔诚肃穆,连呼吸都似放轻了几分,生怕惊扰了这份清净。 信步往后山而行,拾级登上毗卢阁,凭栏远眺时,青岛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阁内毗卢遮那佛端坐莲台,鎏金衣袂泛着柔光,象征着普照世间的无上智慧与光明。 药师塔始建于 1937 年,八角七级的楼阁式塔身外,百余尊坐佛石像神态各异,四周 28 尊护法神像威严挺立;塔内,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像端坐中央,千尊金色铜质药师佛像环绕,两座自台湾请来的铝制红体金饰佛塔更添殊胜。风过塔檐,满挂的铃铛便发出 “叮咚” 脆响,如梵音入耳,涤荡心尘。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中,三米高的观世音菩萨像低眉垂目,慈悲含笑,身旁诸菩萨像分列左右,庄重中透出亲切。</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殿前长凳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热茶,茶香袅袅升腾。忽然,“湛山晨钟”响起,浑厚悠远的钟声穿透薄雾,与塔铃的清越、殿内的木鱼声交织在一起,声声入耳,直抵心灵深处。</p> 随手捻起面包屑撒向地面,群鸽立刻围拢而来,有的竟大胆跳上长凳,啄食时指尖传来轻微的痒感,惹人会心一笑。两只贪食的小家伙吃得圆滚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就这样闲坐半日,投喂、品茶、低语,任那份宁静缓缓漫过身心。那一刻,仿佛与这寺、这山、这晨光融为一体,忽然懂得:所谓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于寻常中见真味,于细微处悟生命本真的美好。 在倓虚法师的生平展前,我驻足良久。这位融通儒释道三教的智者,将“认识自己”置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之中,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不远处,弘一法师的雕塑静静伫立。他曾应邀来此讲授南山律学,以五十年人生阅历为基,写下《改过十训》。即便未奉佛法之人读之,亦能从中汲取修身处世的智慧。 望着两位高僧的身影,心头豁然开朗:所谓大彻大悟,从来不是一瞬的“看破红尘”,而是“步步错、步步悟”的累积。人生路上,我们都在边走边悟,学会换一种眼光看待得失。就像这秋日,萧瑟之中藏着叶落归根的圆满——花开是景,花落又何尝不是诗? 四十年前,我曾与太太匆匆游历青岛,那时脚步匆忙,心亦浮躁。此后虽常来此地,却始终未能真正读懂这座城。如今重游故地,四十载光阴已从指缝流走,鬓角染霜,方知“众生皆苦,唯有自渡”的深意。不再怨天尤人,不再苛求永恒,转而学会“甘于所付,乐于所收”——在平凡的日子里寻一份内心的安定,便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今日踏访湛山寺,瞻佛像、观塔楼,是此行的序章;而藏在烟火气里的素斋,才是心之所向的真正期待。正午时分,斋堂前已排起长队。队伍中无人催促,大家或低声交谈,或静静等候,只为那一碗素面、一碟斋饭、一屉素包。身旁游客笑着分享:“这素面的汤底,前一天就开始慢火熬煮。”至于素包,看似朴素无华,咬下一口却鲜香满溢,面皮松软,馅料丰盈,令人惊喜。 这些“朴实却用心”的细节,恰是最动人的所在。它不仅勾连着人们对快节奏生活中“慢食”的向往,更承载着对心灵滋养的渴求。许多人来湛山寺,未必为焚香拜佛,更多是想暂别日常的繁忙琐碎,在一碗热腾腾的素面里、一段安静的等待中,给疲惫的心一个短暂“歇脚”的机会。 <p class="ql-block">离开寺院,我们来到太平山索道站。抬眼望去,青岛电视台的塔楼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平添几分朦胧诗意。</p> <p class="ql-block">此处因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取景而成为年轻人打卡圣地。耳畔仿佛响起那熟悉的旋律:“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你能感受每个命运的挣扎。”一句简单歌词,却直击人心。人生本就不易,每个人都在各自轨道上奋力前行。原来,能好好活着,认真感受每一刻悲喜,已是值得珍视的馈赠。</p> 沿山路缓步而下,抵达中山公园。作为青岛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依太平山势而建,三面环山,南临黄海。园内溪流潺潺,亭台错落,登高可远眺汇泉湾与八大关的秀美风光。这片翠绿,犹如城市的“绿肺”,滋养着一方水土与人心。 追溯过往,公园始建于1901年德国殖民时期,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更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9年正式对外开放。百年来,它静默伫立,见证青岛从殖民旧梦走向现代都市的沧桑变迁。若逢樱花季,东西绵延近一公里的樱花大道如云似霞,粉白花瓣飘落绿茵,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东海花海”之美名由此而来,跻身“青岛十景”实至名归。 <p class="ql-block">午后小憩,回酒店歇了歇腿脚。傍晚时分,怀揣对美食的期待,我又钻进了老城区的街巷。寻味的惊喜,往往藏于不起眼的角落——山西路上的“小青青家馄饨馆”,便是本地人心中的老字号。推门而入,时光仿佛倒流:老式家电、旧电话机、各式座钟……每一件老物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小店俨然成了一间微型的生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这里不止有情怀。与店主闲聊得知,他酷爱收藏,这些老物皆是多年积攒而来。言语间流露的热忱,如暖光般照亮了平凡日子。他拿起几枚老熨斗,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解不同款式的特点,我也饶有兴趣地探讨其工作原理。陌生人在轻松对话中消弭隔阂,温情悄然流淌。</p> 坐在满室旧物之间,点一碗“全家福”馄饨。热气腾腾端上桌,骨汤醇厚,馅料鲜润,香气瞬间包裹全身。那一刻,旅途的疲惫悄然褪去,我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活肌理,读懂了藏在街巷深处的人间烟火。 <p class="ql-block">走出馄饨馆,天色已晚,转身便踏入“上街里·银鱼巷”。这片由宁阳路与寿康路交织而成的百年老街区,紧邻青岛火车站,错落分布着典型的青岛里院建筑——红瓦坡顶、拱券门廊,砖缝间皆刻着旧时光的印记。</p> “银鱼巷”之名颇有巧思:宁阳路初建时的德文名“Silberfisch”意为“银鱼街”,自带异域浪漫;而青岛童谣中“一二一,上街里”的熟悉韵律,则让这份浪漫落地生根。“上街里·银鱼巷”,顺口又深情,新旧交融,人文温度跃然其间。 如今,这条小巷虽成网红打卡地,却不失本真。一批原创品牌在此扎根,涵盖咖啡、手作、文创、轻食等多元业态。推门是年轻潮流的新鲜体验,抬头仍是老墙斑驳的岁月痕迹。新旧交织间,满是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魅力不止于建筑与店铺,更在于街巷深处流淌的文化底蕴。它曾见证开埠时的繁华,也历经岁月沉淀的宁静。每一家小店的陈设,每一位店主的故事,都在悄悄讲述着青岛的过去与现在。</p> 若有闲暇,不妨来一场随性的Citywalk:踩着青石板路慢慢逛,累了便钻进一家咖啡馆,听邻里用熟悉的青岛话寒暄。或许在某个转角,你会遇见属于青岛秋日的独特惊喜。 这一日的青岛之行,始于湛山寺的禅意清寂,终于老街巷的市井温情。从佛前钟声到巷口馄饨,从百年公园到里院新生,我穿行于历史与当下、修行与生活之间。原来,真正的旅行不在远方,而在心与城的共鸣之中。秋日青岛,教会我的不只是风景之美,更是如何在纷繁世间,守住内心的平和与热爱——甘于所付,乐于所收,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