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 活泼好动小精灵

赵胜文

<p class="ql-block">  日前,随爱鸟护鸟摄影俱乐部,去了河南省信阳市董寨采风拍鸟,在那里我们拍到了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朱鹮、拍到了中国特有的神奇鸟类:“白冠长尾雉”。这种野生的鸟类被誉为~山林仙子,性机警、怕人,时多在林下和比较隐蔽、安静的地方活动。我们在现场等了很久,这一对白冠长尾稚才小心翼翼的,从茂密树林的草丛中出来,能有幸拍到珍稀动物实属不易。好在等待期间,那里还有很多其它中、小型鸟类也前来觅食活动,我们也都顺便拍下,有画眉鸟、黑脸噪鹛、黑背燕尾、北红尾鸲、大山雀、白头鹎、红嘴蓝鹊、喜鹊、珠颈斑鸠、小白鹭、棕颈钩嘴鹛等野生鸟类!那可真的是收获满满啊!这里编辑分享的是“大山雀”鸟,在觅食活动的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迷人的董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世界珍稀濒危鸟类朱鹮保护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小精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祥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枝间腾跃若风轻 喙探虫踪意甚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悬叶攀技皆妙趣 天生食甲小神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东方文化中,大山雀寓意吉祥生机的象征,其鸣叫与动态常关联<b>“雀鸣动枝头,喜上眉梢”</b>的谚语,象征美好事物降临与生活希望。</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是山雀科、山雀属的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翼展23-26厘米,体重16-21克。是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色,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纹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种鸟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大山雀背部灰色有差异,此外体型大小和尾巴上的白色部分也有差别。不过这主要是环境原因而导致的渐变。</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针叶林、红树林及林园。</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繁殖开始于4月。巢由雌鸟筑巢,放置在树洞或树洞中不同高度,偶尔放置在墙壁、岩壁或建筑物中。每窝产卵6-9枚。</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主要以松毛虫、刺蛾、金龟甲、瓢甲、蝽象等各种昆虫为食。它们是鸟类喂食器的常客,以好斗的举止而闻名,它们会与其他鸟类争夺食物来源。</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主要分布于西亚部分地区穿过南亚直至东南亚。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都有它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3</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动物学史:大山雀的分类</b></p><p class="ql-block"> 大山雀曾经有(36个)非常多的亚种,广义上来说,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这些鸟的背是灰色的,下体是白色的。2005年之前,该物种与许多其他亚种归为一类。DNA研究表明,这些其他亚种与大山雀有区别,现在已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南亚的灰山雀和东亚的远东山雀。大山雀仍然是山雀属中分布最广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占据欧洲大陆的主要亚种,如前所述,色彩非常丰富,位于一个渐变区的最西端,在远东地区,有些亚种已经失去了羽毛的黄色,全身呈黑色、白色和灰色。这些亚种有的在2016年被提升到物种等级,根据2024最新的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大山雀目前有15个亚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的形态特征</b></p><p class="ql-block"><b> 华北亚种:</b>雄鸟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黑色,形成一个黑色的头罩。眼以下整个脸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后颈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颈侧延伸,形成一条黑带,与颏、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背部灰色,两肩黄绿色,在上背灰色和后颈的黑色之间有一细窄的白色横带;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上尾羽呈灰白色,尾部呈黑色,中央4对羽毛在外翈上呈灰白色,除中央1对外,其余羽尖均为白色。</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尾下覆羽中央为黑色,两侧为白色。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大覆羽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显著的灰白色翅带。飞羽黑褐色,羽缘蓝灰色,初级飞羽除最外侧两枚外,其余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缘;次级飞羽外翈羽缘亦为蓝灰色,但羽端仅微缀以灰白色;三级飞羽外翈具较宽的灰白色羽缘。</p> <p class="ql-block">  颏、喉和前胸辉蓝黑色,其余下体白色,中部有一宽阔的黑色纵带,前端与前胸黑色相连,往后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时在尾覆羽下还扩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雌性的腹线较窄,颜色也稍暗淡。</p> <p class="ql-block">  山雀科鸟类的大山雀,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性别二态性不是很明显,雄性的特点是羽毛鲜艳,黑色的围兜一直延伸到腹部,边缘是柠檬黄色。而雌性的黑色“领带”比雄性的要窄一些,有时会断开。雌性的体色也较暗淡,缺少光泽。</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较浅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泽,喉部黑斑较小,腹无黑色纵纹或黑色纵纹不明显,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黄绿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暗褐色或紫褐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的栖息环境</b></p><p class="ql-block"> 大山雀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夏季在北方有时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带,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邻近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该物种能够栖息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树木栖息地,广泛分布于种植园、树篱、果园、公园、花园、耕地边缘、橄榄树林和几乎所有的树木或灌木丛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觅食活动短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的生活习性</b></p><p class="ql-block"><b> 行为:</b>大山雀一般不迁徙。成对的鸟类通常会全年停留在其领地附近或境内,甚至在其活动范围的北部地区。幼鸟会离开父母的领地,但通常不会太远。在恶劣或严酷的冬季,鸟类数量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这意味着多达一千只鸟的群体可以在冬季迁徙。从北欧到波罗的海、荷兰、英国,甚至南至巴尔干半岛,情况都难以预测。</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在中国各地均为留鸟,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围内游荡。大山雀是一种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常见物种。在繁殖期,它生活在森林中,形成领土夫妇来保护它们的领地,对其物种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在此时期之后,它变得群居,与同类和其他种类的山雀,甚至与其他鸟类(如苍头燕雀和旋木雀)形成松散的鸟群。</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在形成松散的鸟群以后,就在所有树木繁茂的环境中四处游荡寻找食物。这通常被称为山雀巡游(titmice parade)。这为它们提供了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侵害以及发现食物来源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b>  活动:</b>大山雀的飞行是直接和起伏的。它们的翅膀相对较短,这是留鸟的标志。该物种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单独活动的。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p> <p class="ql-block"><b>  叫声:</b>大山雀极喜鸣叫,一年四季都会歌唱,有多达40种叫声和曲调,雄性尤其健鸣。鸣唱声是一些简单的短句,可以用"tsi tu"或"hu dit"或"ti du"来呈现,重复很长时间,有时是三音节的"tsi tsi tu"。联系声是小而尖的"tit.tsi de de"接近沼泽山雀的叫声之一。常见的叫声之一是"fint",类似于苍头燕雀通常的叫声。"psi psi hin hin hin hin"很常见。</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其他的叫声还很多。飞到法国的东方鸟类会通过它们的双重叫声“huit huit”来识别同类。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繁殖期鸣声尖锐多变,为连续的双声节或多音节声音,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p> <p class="ql-block"><b>  大山雀的食性:</b>大山雀在树木的植被中寻找食物,但也在地面上寻找食物。它们长着一个尖锐的喙,可以用来刺穿或打破厚壳的种子,以及强壮的爪子,用来在啄食猎物或种子之前按住它们。大山雀的特殊腿爪像所有其他山雀一样,是对树栖生活的适应。</p> <p class="ql-block">  它们可以轻松抓住树枝,从侧面抓住树干,甚至可以倒挂在树枝下、顶芽和针叶球果等难以接近的区域。在冬季,这是一种典型的鸟类喂食器的光顾者,对脂肪性高的食物感兴趣,比如像昆虫和葵花籽这样的脂肪种子。动物性猎物在现场被消耗,而种子则被喙捡起并带到附近的树枝上压碎。</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饮食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部分。在繁殖季节,饮食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且高度食虫。因为大山雀的繁殖取决于主要用于喂养幼鸟的毛毛虫的可用性。大山雀更喜欢喂养富含蛋白质的幼毛毛虫。</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它们主要是靠种子来度过冬天。种子和果实通常来自落叶乔木和灌木,包括山毛榉和榛子种子。如果有空,它们会很容易地从人们留给它们的鸟桌上拿走剩下的食物、花生和葵花籽。这就是为什么它很容易来到喂鸟器那里收集向日葵种子,因为它强大的喙足以咬碎这些种子。</p> <p class="ql-block">  在特别严酷的冬天,大山雀可以消耗掉自身体重44%的葵花籽。它们经常在地面上觅食,尤其是在山毛榉高的年份。大山雀和其他山雀一起加入冬季混合物种觅食的群体。喂养幼鸟时,成鸟会敲击大型昆虫的头部,使它们更容易被吃掉,并去除毛毛虫的肠道,以免肠道中的单宁酸减缓幼鸟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花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的繁殖方式</b></p><p class="ql-block"><b> 季节:</b>大山雀是季节性繁殖者。繁殖的确切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尤其是地点。大多数繁殖发生在1-9月之间;在欧洲,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之后开始。在以色列,10-12月期间有特殊的繁殖记录。</p> <p class="ql-block">  有些大山雀一年可能会养育不止一窝。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繁殖季节是2-5月(主要是季风之前),但在9-11月也可以看到巢穴。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的,但多数在4-5月开始营巢。1年繁殖1窝或2窝,在长白山,第一窝最早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窝6月中下旬开始营巢。</p> <p class="ql-block"><b>  交配:</b>大山雀在1月下旬建立领地,冬末春初开始防御。即使其中一对死亡,只要后代能够成功抚养,领地通常会连续几年重新占领。如果雌性的巢穴与前一年不同,它们可能会分散到新的领地。如果这对鸟由于某种原因离婚,鸟儿就会分散,雌鸟会比雄鸟飞得更远,建立新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  尽管大山雀实行一雄一雌制,但异对交配也很常见。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40%的巢穴中有些雏鸟是由雄鸟而非繁殖雄性抚养的,而所有雏鸟中有8.5%是不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  营巢:</b>筑巢主要在春季,4-6月,遍布古北界的温带地区。在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筑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繁殖入口至少需要25毫米宽才能容纳大山雀。筑巢是雌鸟的工作,雄鸟则负责喂养雌鸟和保护领地。</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巢由各种材料制成,如树叶、草本植物和苔藓,苔藓通常占据上层建筑,而毛皮和羽毛则排列在产卵的杯状结构上。苔藓的数量取决于可用空间的大小。每个巢5-7天即可筑好。人工筑巢箱很容易吸引鸟儿。它们还会占据邮箱等意想不到的地方。当鸟儿在信箱中时,它们会聚集大量的苔藓来占据空间,除非邮递员每天都经过,否则信箱就会被塞满。</p> <p class="ql-block">  另外,线杆空洞非常危险,因为鸟儿可以进入其中寻找筑巢地点,并因其狭窄和深度而被卡住。不幸的是,经常可以看到电线杆上挂满了被困住的鸟类、山雀和其他鸟类的尸体。在法国,电力或电话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通常包括使用改装装置来关闭电线杆的空洞。</p> <p class="ql-block">  据鸟类专家找到的8个巢,有7个是在活树树洞中,约占总数的87.5%,在土崖石隙中仅有1巢,约占12.5%。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0.7-6米,巢的大小为外径8-14厘米,内径5.5-7.5厘米,高5-11厘米,深3-5厘米。</p> <p class="ql-block"><b>  产卵:</b>由于大山雀这些鸟类的繁殖策略基于高繁殖力,因此每窝产卵的数量通常相当高,雌鸟最多可以产下18枚卵,通常在5-12枚之间。孵化期持续13-14天,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或淡红自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16-18毫米×12-14.3毫米,平均17.7毫米×13.9毫米,卵重0.8-2.0克,平均1.4克,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p> <p class="ql-block"><b>  孵化:</b>大山雀的雌鸟在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为16-22天,雏鸟在羽翼季节后8天即可独立于父母。雏鸟独立后可能会继续进食,第一窝的雏鸟可持续长达25天,第二窝的雏鸟则可持续长达50天。第二巢的免疫系统和身体状况比第一巢要弱,因此幼鸟的成活率较低。</p> <p class="ql-block"><b>  育雏:</b>大山雀与所有山雀一样,雏鸟孵化时没有羽毛且失明。一旦羽毛开始长出,雏鸟对于晚成鸟来说是不寻常的,因为羽毛的颜色与它们的父母相似,含有类胡萝卜素(在大多数物种中,它的颜色是适当的以避免被捕食)。颈背呈黄色,因其反射紫外线而引起家长的注意。这可能是为了让它们在弱光下更容易被发现,或者是为了获得父母注意的健康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雏鸟该斑块在两个月大时第一次换毛后变白,并随着鸟的生长而变小。雏鸡由父母双方喂养,通常每天摄入6-7克饲料。父母双方都为幼鸟提供食物,并通过清除粪便包来协助巢穴卫生,两性之间的喂养努力没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b>  雏鸟生长:</b>大山雀的雏鸟晚成性,出生后在巢中停留约3周才能完全独立。幼鸟通常以高能量食物(如毛毛虫)为食,因为大山雀不会在喉囊中储存食物,因此进食频率相对较高,一对大山雀每天进食量估计高达900只。</p> <p class="ql-block">  雏鸟虽然它们通常在喉囊内得到很好的保护,但鸟卵或幼鸟仍然面临被捕食的风险。例如,大斑啄木鸟以攻击大山雀的幼鸟或巢穴而闻名,必要时会用喙扩大入口。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的幼鸟主要以落叶林中的蝴蝶幼虫和蜘蛛为食,以针叶林中的蝴蝶和蟑螂幼虫为食。它们有时也会从山雀和黑山雀的藏身处偷取食物。大山雀的寿命可达15岁左右,但在自然环境中的预期寿命通常不会超过几年(2-3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山雀被列为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即“三有”保护动物,不属于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山雀在不同文化中承载多重象征意义,‌主要包括自由与灵性、吉祥生机、智慧及民间报喜报忧的寓意‌,体现了其在自然与人文中的独特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西方文化中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文化中,大山雀被视为自由与灵性的化身,其轻快坚韧的飞行姿态和活泼习性常被艺术化呈现,传递自然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东方文化中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东方文化中,大山雀寓意吉祥生机,其鸣叫与动态常关联“雀鸣动枝头,喜上眉梢”的谚语,象征美好事物降临与生活希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山雀神话与文学中的角色</b></p><p class="ql-block"> 在神话文学中,大山雀是智慧的文化密码,如切罗基神话中其鸣叫助人类识别弱点,代表智慧与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咏大山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祥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黑冠着顶雪敷腮 翠羽披身小影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恰似玲珑珠玉坠 林间一瞥韵尤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其二·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枝间腾跃若风轻 喙探虫踪意甚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悬叶攀枝皆妙趣 天生食甲小神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四绝诗”通常指绝句体裁的诗作,这里以两首七绝从外形、觅食姿态两个角度来赞美,每首聚焦一个特点,通过“黑冠雪腮”“翠羽玲珑”描绘其外形之美,以“腾跃探虫”“悬叶攀枝”展现其觅食时的灵动姿态,力求将大山雀的鲜活形象与生态习性融于诗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