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喧嚣中筑静土,于专注中见天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深度工作》解读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这个被手机“绑架”的时代,我们似乎都患上了一种“戒不掉的分心症”:等电梯时刷朋友圈,过马路时看短视频,甚至开车等红绿灯的间隙都忍不住摸出手机瞥一眼。当樊登老师在《深度工作》的解读中提出“频繁分心会导致心智残疾”时,我心头一震,原来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碎片化行为,正在悄无声息地摧毁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度工作》最核心的洞见,在于点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深度工作能力正在变得稀缺,但其价值却在飞速提升。作者提出的“深度工作假设”并非危言耸听,在机器逐渐替代重复性劳动的未来,能快速掌握复杂工具、创造独特价值、成为行业IP的人,必然是那些能沉下心来深度思考的人,就像荣格在无电的塔楼中专注创作,乔布斯在禅室里沉淀灵感。真正的突破从来不是在频繁的打扰中诞生,而是在“无干扰的极限认知状态”里孕育。反观我们自己,多久没有体验过“大脑高速运转、完全沉浸”的感觉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做“肤浅工作”:回复无关紧要的邮件、参加冗长低效的会议、在朋友圈的点赞互动中寻求虚假存在感。这些事务性工作不仅无法创造核心价值,还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我们的大脑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中关于“髓磷脂”(神经元之间产生连接的物质)的论述,更是让我对深度工作有了生理层面的认知。原来,刻意的深度练习能促进大脑神经元周围髓磷脂的生成,而髓磷脂越多,神经元连接越紧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就越强。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樊登老师能将海量书籍融会贯通,这不是天赋异禀,而是长期深度工作积累的“生理优势”。反之,若长期沉迷肤浅工作,髓磷脂会逐渐减少,大脑的“连接力”自然下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度工作之所以难,本质上是在对抗人性的弱点。樊登老师总结的四个“障碍”,几乎戳中了每个人的痛点:外部环境的干扰太多,手机消息通知像无形的手,随时将我们从专注中拽走;“度量黑洞”让我们对时间的流逝毫无感知,一天下来看似忙碌,实则一无所获;“最小阻力原则”让我们习惯性选择轻松的事:回复消息比写报告容易,刷视频比读一本书轻松,于是我们在“趋易避难”中浪费了大量精力;更可怕的是“忙碌即生产力”的误区,很多人把加班、忙乱当作“努力”的证明,却从未思考过这些忙碌是否真的有价值。就像书中提到的案例,有些老板看似整天被会议填满,实则是将深度思考的任务交给了下属。若一个人长期脱离深度工作,终将被时代淘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而书中给出的四个深度工作准则,更像是一套可落地的“专注训练手册”。最让我受用的,是“工作要深入”中的“深度工作哲学”。原来,深度工作并非只有“彻底断绝社交”的禁欲主义一种,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像荣格那样划分“专注时间”和“社交时间”的双峰哲学,像樊登老师那样把深度工作融入日常节奏的节奏哲学,甚至像记者那样随时随地进入专注状态的记者哲学。这打破了我对“深度工作”的刻板印象,它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折磨”,而是一种可设计、可习惯的生活方式。就像J.K.罗琳为了写《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特意住进昂贵的城堡酒店,用“高消费”为自己创造无干扰环境;彼得·尚克曼为了赶稿,买了纽约飞东京的单程机票,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完成书稿。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当我们愿意为深度工作“付出成本”,往往能收获远超预期的回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拥抱无聊”这一准则告诉人们,每个人可以去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排队、等车时不一定要用手机去填满“无聊”,放下手机,让大脑处于“无输入”状态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爽。也许起初确实很难,心里会像有小猫抓一样,总想去摸手机,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或许就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明显提升,开会时不再走神,读书时能更快进入状态,甚至在走路时,大脑会不自觉地思考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偶尔还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当我们习惯了随时分心,大脑就会失去专注的能力;只有学会拥抱无聊,才能重建深度思考的肌肉。就像那位参加七天闭关的人,当他脱离手机一周后,竟对这个曾经“离不开的物件”感到陌生,原来,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并非“刚需”,而是“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肤浅”则教会我们如何“断舍离”。书中的“任何益处法”让人们警醒:我们总以“社交媒体有好处”为借口,忽略它带来的巨大时间消耗,就像农场主盲目购买干草压捆机,只看到“能自己打草”的好处,却忽略了设备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而“肤浅工作预算”的理念,更让我学会了“抓重点”,将订车票、校对文档等肤浅工作安排在零碎时间,把每天最好的时间段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核心任务。就像那家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公司,当时间被压缩,员工反而会主动摒弃低效沟通和无效会议,用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深度工作》,我最大的感悟是:深度工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要求我们对抗熵增,拒绝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专注。在这个视域泛滥、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在碎片化的忙碌中迷失自己。但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做成了多少有价值的事”;真正的成功,也不是“看起来有多忙”,而是“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荣格在塔楼中写出影响世界的著作,康德用规律的生活成就哲学巅峰,乔布斯在禅室里构思出改变时代的产品,他们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也用一生证明了“专注”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本书值得每一个被手机困扰、被忙碌裹挟的人去听、去读、去践行。因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而深度工作,正是通往这种自由的必经之路。就像樊登老师说的“未来属于能够约束自己的人。”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能沉下心来深度工作的人,才能于喧嚣中筑静土,于专注中见天地,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