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渤海国上京城

塞北森林

塞北森林 2696536 <p class="ql-block">  在七世纪至十世纪的东北亚,一个由靺鞨族建立的王国——渤海国,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骤然升起又黯然陨落。它全面效仿大唐,典章制度、文化礼仪皆以唐为蓝本,被后世誉为“海东盛国”。而这座盛国灵魂的集中体现,便是其鼎盛时期的都城——唐渤海上京龙泉府。</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上京城,全称为“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698年-926年)中后期最重要的都城,也是其五京中规模最宏大、建制最完备的都城,被誉为“海东盛国”的璀璨明珠。其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镜泊湖东北),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始建于698年,713年唐玄宗遣郎将崔诉册封第一代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762年唐代宗派内侍韩朝彩册封第三代王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诏以渤海为国。至十三代王大玄锡时渤海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遂为"海东盛国"。926年被契丹所灭,历十五代王,存国229年。</p> <p class="ql-block">  上京城绝非边陲蛮荒之地的简单聚落,它是一座严格按照大唐长安城格局营建的国际化都市。行走其间,宽阔的朱雀大街、规整的里坊区划、宏大的宫城殿宇基址,无不让人恍如置身长安。这里不仅是渤海王权的中枢,更是唐风东渐的文化高地。宫殿上覆盖着精美的莲花瓦当,寺庙中矗立着雕刻精湛的石灯幢,佛教文化在此与本土信仰交融,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渤海文明。</p> <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篇章在公元926年戛然而止。辽国的铁骑踏碎了上京的繁华,居民被强制迁徙,这座曾汇聚了使者、僧侣、工匠的繁华都市,就此掩埋在尘土之下,成为一座沉睡在地下的“活化石”。它默默见证了一个善于学习的边疆民族,如何在大唐文化的滋养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城,它在公元8-9世纪的东北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京城是东北亚的唐朝文明之光与外交枢纽,</span>其辉煌的历史地位,正是通过其 “内属唐朝,外联日韩” 的双重身份得以确立。</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与大唐的关系:骨子里的宗藩隶属与文化从属。这是理解渤海国一切成就的基石。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是明确且不容置疑的宗藩隶属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政治隶属:渤海国王的每一次权力更迭,都必须经过唐朝皇帝的册封和认可,才算合法。唐朝在其地设立“忽汗州都督府”,渤海王同时兼任都督,这在法理上将其纳入了唐朝的羁縻统治体系。渤海国使用唐朝年号、历法,奉唐正朔,是其政治上的臣属。</p> <p class="ql-block">  文化从属:上京城的辉煌,本质上是唐朝文明在东北亚的“复刻”与绽放。其“三城环套”、中轴对称、里坊棋布的规划,是长安城的完美翻版;其宫殿建筑、典章制度、儒家思想、汉字使用,无一不源于大唐。可以说,上京城是一座用土木砖石写就的、向大唐学习的“决心书”,是唐朝文化影响力的最有力证明。渤海国派遣大量“遣唐使”和留学生(如李光弼)入唐学习,全方位吸收盛唐文明,才成就了“海东盛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是唐朝经营东北边疆的成功典范。通过接受渤海的臣服并对其进行文化输出,唐朝成功地将自己的政治秩序和文化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北亚。上京城的存在,就是大唐世界秩序和中华文化圈 在边疆地区的实体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昔日的东北亚:渤海国是独立的“盛国”与文明中心。尽管隶属于唐,但在东北亚的国际舞台上,渤海国又是一个积极主动、拥有完全自主外交能力的强大政权。</p> <p class="ql-block">  “海东盛国”的崛起:凭借从唐朝学习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渤海国迅速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大国。其都城上京城的规模宏大,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城邦或政权能在其规模与文明程度上与之比肩。它有效地控制了北至黑龙江、南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广阔地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区域性强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朝鲜半岛的竞争与制衡: 渤海国的建立,本身就与半岛的新罗国密切相关。渤海始祖大祚荣的部族曾与唐朝交战,并在与新罗结盟的背景下立国。</p><p class="ql-block"> 尽管史载渤海与新罗有使节往来,但双方关系总体紧张。唐朝曾册封新罗为“鸡林州大都督”,册封渤海为“忽汗州都督”,有意无意地让两者在半岛北部形成对峙与制衡。渤海国的强大,对新罗构成了战略压力,形成了当时东北亚的“两极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与日本:对等的“邻交”与贸易伙伴。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最能体现其外交的独立性和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平等的官方往来:渤海与日本互派使节,被称为“渤海使”和“遣渤海使”。在国书中,双方以“天皇”与“国王”相称,视彼此为平等的邻邦。这与渤海对唐朝称“臣”有着本质区别。这种交往不完全受唐朝控制,是渤海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上京城盛世缩影。这座被誉为“海东盛国”的东北亚大都会,以十六平方公里城郭容纳十五万人口,形成多元文明交汇的恢弘图景。唐风宫阙与佛寺塔刹勾勒出“宫室壮丽,街衢如砥”的盛世风貌,其城市规划理念更远播高丽,影响后世都城建制。</p><p class="ql-block"> 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枢纽,这里商旅络绎:唐绢、契丹皮革、日本漆器在专设商坊交汇;驼队经驿道年输百万斤柞蚕丝;海船往来山东与北海道,使渤海名马貂皮畅销中原。官营作坊同时展现惊人产能:镔铁刀剑比肩波斯工艺,渤海三彩独具北国风韵,百里灌溉系统更将稻作北界推至北纬45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上京城这座文明熔炉中,汉字典籍与靺鞨语、突厥语共存街巷,佛寺晨钟与萨满鼓声相和,墓葬壁画既见唐人马球场景,又守关东骑射传统——比同期基辅罗斯都城大三倍的规模与高度文明成就,使其成为七至九世纪东北亚最璀璨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东北亚都城。</p> <p class="ql-block">  唐渤海国上京城的历史地位是双重且辉煌的:对内,它是唐朝羁縻政策下最成功的范例,是中华文化向东北亚传播的区域中心,其存在证明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地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政治整合力。</p><p class="ql-block"> 对外,它是一个活跃于东北亚国际舞台的独立政治实体,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形成对峙,并与日本建立了平等、繁荣的外交与贸易关系,是当时东北亚政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p><p class="ql-block"> 因此,上京城不仅仅是渤海国的都城,它更是一个凝聚了唐朝文明精华,并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游刃有余的文明高地与外交枢纽,其辉煌是隶属与独立、吸收与输出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上京城的营建背景:渤海国是唐代由靺鞨族(满族先祖)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接受唐朝册封,是唐王朝管辖下的羁縻政权。其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唐朝影响。</p><p class="ql-block"> 定都上京:渤海国先后数次迁都。大约在公元755年左右,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将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此后,除短暂迁都东京龙原府外,上京一直是渤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926年被辽国所灭。</p><p class="ql-block"> 历史终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后,在其地建立东丹国,并强迫上京城居民大规模南迁,导致这座繁荣了160多年的国际大都市迅速荒废,最终掩埋在历史的尘土之下。</p> <p class="ql-block">  渤海国上京城是唐代长安城在东北亚的翻版,其布局与建筑集中体现了对中原制度的全盘接纳。</p><p class="ql-block"> 城市整体采用“三城环套”格局:外郭城周长约16公里,内设皇城与宫城,等级森严。一条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将外郭城分为东西对称的里坊区,形成整齐的棋盘式格局。</p><p class="ql-block"> 宫城位于全城核心,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五重宫殿基址,以第一宫殿最为宏伟,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城内还建有众多佛寺,出土的石灯幢等佛教文物雕刻精湛,见证了佛教的兴盛。宫城内的八宝琉璃井等遗迹,至今仍可窥见当年王都的精致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座都城堪称唐代文明向边疆辐射的“活化石”,昭示着渤海国对中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上京城遗址已被建设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可以亲眼看到:清晰的城墙土垣,宏大的宫殿台基,出土的石灯幢、石龟趺、瓦当等文物(部分为复制品),还有博物馆陈列着从遗址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价值:上京城与朝鲜的开城古城、韩国的庆州古城一同,作为“高句丽、渤海国历史遗迹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突出的普遍价值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十三载春秋,我与一座千年王城比邻而居。</p><p class="ql-block"> 在牡丹江畔的渤海镇,我的工作和生活与那片厚重的土地紧密相连。每当闲暇时分,我总会信步走向西北方向——那里,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静卧在时光深处。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却仿佛连接着两个时空。</p><p class="ql-block"> 春樱夏草,秋叶冬雪,我带着相机在这片遗址间行走、驻足。晨光中的宫城基址,夕阳下的石灯幢剪影,雪覆的朱雀大街,雨后的八宝琉璃井——我的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遗址的四季轮回,更是与一段辉煌历史的无声对话。指尖轻抚斑驳的夯土城墙时,仿佛能听见“海东盛国”的车马喧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份日积月累的亲近,化作了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十余年间,我通过一篇篇图文,尝试为这座沉默的王城找回声音。在美篇等平台,我用文字勾勒渤海国的兴衰脉络,用图片展现上京城的建筑格局,让更多的读者得以窥见这个中世纪东北亚强国的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的记录者,我渐渐成为了家乡这片珍贵文化遗产的推介者。每当看到网友因为我的分享而专程前来探访,或是在留言中表达对渤海历史的浓厚兴趣,我便更加确信——有些故事,值得被反复讲述;有些文明,不应被时间湮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十三年的光阴,早已超越了寻常的工作经历,成为一场与千年历史的长谈。我俯身在这片浸透着辽金烟云的土地上,仿佛能听见泥土之下传来的马蹄声与编钟回响。每一块斑驳的城砖都成了会说话的信使,带着我穿越时光的帷幕,在断壁残垣间触摸王朝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我虽已离开这片热土十多年,但上京城遗址仍是我常去的“老地方”。每当晨光暮色中,我或用相机记录,或用笔墨描绘。这里于我,已非冰冷的遗址,而是一位“老朋友”。我拍下的、写下的,不仅是历史,更是通向未来的箴言。</p><p class="ql-block"> 最末尾的一幅图片,是我与我的影友们的合影(右一是本图文作者),拍摄地点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上官村,这里距离【渤海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约一公里,距仿唐建筑上京城约600米距离。是在【响水国际稻米公园】区域之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