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

三尺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侄子准备结婚,邀我和老伴儿去看他们的新房。老伴儿问:“我们去看房,总不能空着手吧?带点儿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很少去别人家串门,也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新规”。该“带点儿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真的有点儿犯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想起,家里有一幅苏绣,正规渠道得来的,品质应该不差,主要是寓意不错。于是,翻箱倒柜找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看了看,这是幅单面刺绣,画面为牧童骑牛横吹短笛,色彩鲜亮、质朴清新,颜色过度处理得非常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儿童与牛均有超然气象。牧童粉袄白裤,憨态可掬,似怡然忘我;青牛白角白唇,双目炯炯,步态轻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属于国画的工笔人物风格,题名“一路高歌”,落款“十翼江东范曾”,下有两方铃印,皆范曾作画常用印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这幅苏绣的底稿是范曾画的“一路高歌”。画市缤纷,常见“牧童骑牛图”,画意大多取自于黄庭坚的“牧童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裱好了的苏绣,原本装在柱型画筒里,内部附有绣家简介。看罢,有些吃惊。原来,绣手并非等闲之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这幅苏绣是南通沈绣,又称仿真绣。此绣派由刺绣大师沈寿所创,开山时间为清末民初,距今已有百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采用齐针、套针等传统技法,色彩清雅,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强调中国画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绣‌则独创旋针法,融合油画用光、用色等技法,追求仿真效果,色彩丰富,立体感强,以表现人物、动物见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寿,原名云芝。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廷谕令各地进贡,沈云芝等所创绣品,由其丈夫余觉进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禧见后,大加赞赏,称之为神品。除授予沈云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沈云芝更名“沈寿”,余觉更名“余福”。后来,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意大利,朝野震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4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1916年邀请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从此,她客居南通直至辞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在南通女红传习所旧址,成立了沈寿艺术馆,展示沈寿刺绣,介绍沈寿艺术业绩及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寿艺术馆还承担过国礼制作任务,曾绣过《奥巴马总统全家福》、《比利时国王夫妇像》、《普京总统肖像》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刺绣艺术史上,沈绣被誉为“绣中之绣”、“国宝中之瑰宝”。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的这幅“一路高歌”,无疑是沈寿艺术馆的绣品。至于它是多人合作绣成,还是出自某位绣家之手,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2021年2月5日微博“南通发布”:范曾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花丽为迎接牛年进行作品刺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2月15日南通新闻报道,仿真绣第四代传承人花丽,选择范曾画稿《一路高歌》为底稿,完成了这部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通官方微博的消息,配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花丽女士正在刺绣的工作照;另一张是她正在刺绣但未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明显,当时花丽女士刺绣的并非“一路高歌”,也许是“牛年我们充满希望”。因画题被横剪,只余下半行,不易辨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南通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文章,看其配发的视频才知道,花丽当时刺绣的作品正是“牛年我们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的这幅画获得的时间,不是2015年,就是2016年,但肯定不是在2020年以后。那么,它最初创作于哪一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知道,一位画家可以在不同时间绘出同样题材的画,看起来一模一样。多人模仿名家之作的膺品,同样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这幅画如果是真品,而且创作于2020年以前,说明它曾经鲜为人知,直到2021年春节前,才由“新闻”广而告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画最初是谁创作的?比较花丽刺绣的牧童与牛,用色及针法与我这幅一致,由此猜想首绣是由花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何要追寻谁是初创者?因为刺绣的针法和蚕丝染色等均可重复,只有初创者才是创新者,初创作品是可以仿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花丽最早设计并刺绣了《一路高歌》,再把用丝、用色、用针等做法教与她的徒弟,后者就可以照此办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见过相似的“一路高歌”,被称之为“高端商务礼品”,编号为2014060803,照片上有防伪水印“艺然斋”圆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那幅苏绣也出自沈寿艺术馆,说明花丽初创它的时间可能在2014年,或者在此之前,而此后曾作为礼品流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高端礼品”,即使不再是花丽手绣,只要是照她的手法刺绣的,就不会是平庸之作。分辨刺绣优劣,并不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这幅“一路高歌”,落款“十翼江东范曾”。“江东”代指其家乡南通,“十翼”则是他的字,即姓“范”名“曾”字“十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十翼”即“十易”,为孔子研究易经的十本书。文怀沙取此为范曾之字,暗含“通今古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忽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文怀沙类似,范曾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个性张扬,曾自评为书画界“五百年来一巨匠”,“名满天下,谤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文怀沙不同,范曾为作品等身的“大咖”。沈绣艺术家以他的画为底稿进行“二次创作”,属于名绣之下有名画衬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认为,范曾画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提倡“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所以,看他的画应理解其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曾《一路高歌》的画意,源自《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属于真正的书画、诗词大家,被尊为“文坛宗师”,还当过宋朝大官,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他七岁写下这首牧童诗”的说法,至今尚有质疑之声。但作为“名诗”,它流传了近千年,已是不争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这幅《一路高歌》,有“名绣、名画和名诗”的加持,具有了丰富而深邃的底蕴,可助益拥有它的人一路高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