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析于东来:从商业手段到个人观感的深度剖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长期观察商业现象与人性本质的从业者,我始终认为,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商业人物,不能只看其表面的光环与传播的热度,更要穿透表象,看到其行为背后的逻辑本质与个人特质中不被轻易察觉的细节。对于于东来,外界大多被他“关爱员工”“传递温暖”的标签所吸引,甚至将其奉为“商界良心”,但在我看来,他所谓的“成功”与“受欢迎”,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商业手段运作,而其个人特质与言论立场中的诸多问题,更让我从内心中难以认同,甚至对他的声音都产生了莫名的反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必须承认,于东来在员工管理与品牌形象传播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这种“独到”本质上是对员工心理的精准拿捏,而非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关爱”。外界总是津津乐道于胖东来如何提高员工薪资、如何给予员工福利,比如为员工提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设立员工互助基金、允许员工带薪休假旅游等,这些举措确实让不少员工感受到了“被重视”,也让外界看到了“老板对员工的善意”。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关爱”的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心理把控与商业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商业本质来看,员工是企业运营的核心要素,员工的积极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益。于东来深谙这一点,他知道,当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心理上获得“被尊重”的感觉时,会更愿意为企业付出,更用心地服务顾客,进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营收。换句话说,他对员工的“关爱”,本质上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极高的商业投资——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换取员工的高效工作与顾客的口碑传播,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手段确实高明,也确实让胖东来在零售行业中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与求职者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关键在于,很多人将这种“商业手段”误解为了“企业家的情怀与善意”,甚至将其神化。在我看来,真正的“关爱员工”应该是超越商业利益的,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对员工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守护,而不是将员工的情感与劳动转化为企业盈利的工具。于东来的所有“关爱”举措,都紧紧围绕着“提升企业效益”这一核心目标,比如他会通过内部宣传不断强化“员工与企业共命运”的理念,让员工产生“努力工作就是为自己谋福利”的认知,看似是“双向奔赴”,实则是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商业目标牢牢捆绑。这种“关爱”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心理管理术”,而非发自内心的慈悲与善良。我见过真正关爱员工的企业家,他们会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优先保障员工的权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在企业盈利时才大肆宣扬“员工福利”,将其作为品牌传播的噱头。于东来的“关爱”,始终带着强烈的商业目的性,这一点,只要稍微冷静分析就能察觉,而不是被表面的“温暖”所迷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于东来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论立场,更暴露了他在价值观与认知层面的严重问题,这也是我对他难以认同的核心原因。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良知的商业人物,不仅要对自己的企业与员工负责,更要在公共事件中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积极的社会导向,尤其是在涉及消费者权益、历史认知等重大问题上,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判断与坚定的立场。但于东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屡次让人失望,甚至让人质疑其基本的是非观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拿2025年9月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事件来说,当时西贝因后厨直播暴露冷冻食材问题引发消费者质疑,不少消费者认为西贝存在“欺客”行为,毕竟西贝一直以“新鲜、现制”为宣传卖点,而冷冻食材的使用显然与宣传不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同行与“公众人物”的于东来,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呼吁企业尊重消费者权益,正视自身问题,而他却多次发文力挺西贝,称“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自己可以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甚至在西贝的问题被进一步曝光后,还劝大家“理性看待西贝,善意对待”。这种言论,完全忽视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也没有对企业的不当行为进行任何批评与提醒,反而一味地为涉嫌“欺客”的企业辩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消费者的质疑与监督,是推动企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因素。于东来作为零售行业的从业者,理应理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诚信经营的重视,而他却选择站在企业的立场,忽视消费者的权益,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更是对市场规则的漠视。他所谓的“理性看待”“善意对待”,本质上是对企业不当行为的纵容,也是对消费者合理权益的漠视。这种立场,让我看不到一个商业人物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反而看到了他对商业利益的过度维护——或许在他看来,维护同行企业的“形象”比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更重要,毕竟这可能涉及到行业内部的“利益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于东来在电影《731》点评上的言论,完全暴露了他对历史的不尊重与认知的浅薄。731部队是日本侵略者在二战期间在中国东北设立的细菌战部队,他们对中国平民进行了极其残忍的活体实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这是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电影《731》的拍摄与上映,目的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铭记历史伤痛,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与暴行。而于东来却称“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仇恨,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让人走向光明”,这种说法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与对受害者的亵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铭记历史不是“传播仇恨”,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受害者的缅怀,对暴行的谴责,更是对和平的守护。如果连这样的历史都要被“淡化”,连这样的伤痛都要被“美化”,那么我们如何面对那些在历史中牺牲的同胞?如何传承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于东来的这种言论,不仅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更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他所谓的“传播美好”,本质上是对历史伤痛的逃避,是对暴行的纵容,这种价值观与认知,与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完全不符。作为一个拥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这种言论会误导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其危害不可小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除了这些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于东来的个人特质与声音,也让我从内心中产生了莫名的反感。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声音往往能反映其内心的状态与特质,比如一个内心慈悲、善良的人,其声音往往会带有温和、真诚的感觉,让人听了感到舒服与安心;而一个内心浮躁、功利的人,其声音往往会带有急促、虚伪的感觉,让人听了产生不适。于东来的声音,在我听来,就缺乏一种真诚与慈悲的感觉,反而带着一种刻意的“温和”与“亲切”,这种“温和”与“亲切”更像是一种表演,一种为了迎合大众、塑造“亲民”形象而刻意营造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次听到他说话,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目的性”——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都是为了传递某种“正面形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比如他在谈论“关爱员工”时,语气虽然温和,但却缺乏一种真诚的情感流露,更像是在背诵早已准备好的“台词”;他在为西贝辩护时,语气看似“理性”,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固执”,让人感受到他对不同观点的排斥。这种刻意营造的“美好形象”,反而让我觉得虚伪与不真实,也让我从内心中对他产生了反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一个真正值得尊重的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人,都应该保持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与社会,而不是通过刻意的表演与传播来塑造虚假的形象。于东来的成功,或许得益于他对商业手段的精准运用与对大众心理的精准把控,但这种成功缺乏真正的价值内核,也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他所谓的“受欢迎”,更多是基于大众对“温暖”“善意”的渴望,而不是对他个人特质与价值观的认同。一旦大众看透了他表面的光环,认识到他行为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价值观问题,这种“受欢迎”的热度也必然会消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在我眼中,于东来是一个极其善于运用商业手段塑造形象、把控大众心理的商人,他的“成功”与“受欢迎”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传播与营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商界良心”。他在公共事件中的立场与言论,暴露了他价值观与认知层面的严重问题,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敬畏心;而他个人的声音与特质,也让我感受到了虚伪与不真诚,难以产生认同与好感。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其表面的光环,更要深入其内心,看到其行为背后的本质,这才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最负责任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