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堰---都江堰

草原狼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古老而生动。借到成都出差之机,特意抽时间去了一趟都江堰,我踏上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烈日当空,却挡不住人们对这处水利奇迹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站在都江堰岷江岸边,只见江水奔腾,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川之间,耳边是水流的轰鸣,眼前是波光粼粼的壮阔。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以非凡的才智,将岷江水引入平原,造就了这片沃土。而今,这水依然滋养着成都平原,成为一座城市的血脉,也造就了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岸漫步,绿树成荫,微风拂面,带来一丝清凉。柳枝轻摇,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远处的青山连绵,与蓝天相接,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江水在阳光下闪烁,仿佛撒了一层碎银,耀眼而迷人。</p> <p class="ql-block">  金刚堤的前端似一张鱼嘴,故名鱼嘴分水堤,走近鱼嘴分水堤,只见江水被巧妙地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宽阔,内江细长,水流在这里被驯服,不再狂暴,而是温顺地流向农田。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水患,还让农田得以灌溉,百姓得以安居。站在这里,不禁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鱼嘴分水堤将岷江的六成水流向外江,岷江的四成水流向内江,这就是四六分水的设计,外江宽而浅,内江窄而深,丰水期因为外江比较宽阔,水就顺着外江流向下游,枯水期内江深而窄,大部分水就流向内江,这种设计,丰水期不会出现洪涝灾害,枯水期又能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两千多年前古人没有任何仪器测量,却用智慧创造了四六分水这一水利奇迹。</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李冰父子邀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李冰父子采用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采取火烧水激法,先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燃柴草持续燃烧将岩石表面温度升高到几百度,再用大量冷水急速降温,温差导致表层收缩爆裂,可以加快开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和飞沙堰一左一右的设计,江水在宝瓶口形成一个旋涡,在旋涡的作用下,将江水中的泥沙甩至飞沙堰,就像洗衣机转筒一样将污物甩出去,这里是都江堰的又一杰作,通过这种巧妙的设计,将泥沙排出,保持水道的畅通。水流在这里变得轻盈,仿佛在跳舞,带着欢快的节奏,流向远方。站在堰上,感受着水流的冲击,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仿佛与古人对话,听到了他们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外江、内江、宝瓶口和飞沙堰的设计,不仅完成了四六分水,同时完成二八分沙,从宝瓶口流出的水更加清澈,宝瓶口狭窄而深邃,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流向成都平原。这里是都江堰的咽喉,控制着水流的去向。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那都江堰的水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江水从这里流向千家万户,滋润着每一寸土地,给成都平原带来丰收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不仅是一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见证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也见证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古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奇迹,而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祖先这份智慧。</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历经2280多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我曾读过余秋雨的《都江堰》,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最伟大水利工程,直到现在还福祉苍生,也记住了这个神人——李冰,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p> <p class="ql-block">  离开都江堰时,夕阳照耀下江水被染成了金色,那咆哮的江水流依然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两千多年的故事,都江堰,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让我久久不能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