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额济纳心有点不甘,就是被人们称为“胡杨林坟场”的“怪树林”没去。怪树林是一片倒毙的胡杨树,狼藉一片、朽木杂陈,充满了一种神奇和让人恐怖的感觉,犹如一场鏖战后,对阵双方留下的士兵尸体。谁到这里心灵都会为之一颤,令人有一种恐怖、惊悸、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争取去,怕人忌讳,毕竟我们这个团队除了2位60后,其余的都是50后。</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了。我想,有朝一日或许手拄拐杖在儿孙搀扶下回到这里,俯首祭拜之际定会是另一番感悟。我不忌讳这些,因为我是唯物主义的拥趸。</p>  <p class="ql-block">在司机兼导游边师傅的带领下,8日早上8点离开额济纳,沿着航天路、京新高速、哈树高速直奔陕西榆林,中途在鄂尔多斯住了一晚,早晨7点冒雨继续赶往榆林,两天兼程1160公里,于9日10点50分到达距榆林城北4公里处的镇北台。</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万里长城上的“三关一台”。其中的“三关”以前光顾过,而这“一台”还是第一次听说,得感谢司机师傅,让我们对长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走近景区,先见大门两侧醒目的楹联,上联:南蔽秦陇北瞰河套榆塞固垒震九边。下联:东联山海西接嘉峪万里长城第一台。这幅楹联生动概括了镇北台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主席手书:不到长城非好汉。</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刘敏宽的赋诗  《镇北台》</p><p class="ql-block">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戍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逋遥莨苑偎</p><p class="ql-block">诗中“重镇”指榆林军事重镇。“秋声”暗喻历史峰烟,“霁色开”象征和平景象。整句“巡行不是为登台”而是巡边守土,凸显镇北台的军事意义。</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它是明长城的重要边防要塞,是万里长城中现存的唯一宏大的墩台式建筑,具有军事观察、哨望、现场指挥、驻兵、传递消息及作战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镇北台碑记</p>  <p class="ql-block">它是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明代初期,边疆局势复杂,北方的蒙古部落时不时就来骚扰,搞得边境地区鸡飞狗跳,为了稳固边疆,在榆林重镇修建了镇北台。</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地势险要可俯瞰数十里范围,发现敌情,可通过峰火台传递情报,有效提升了边防反应速度。</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建于明万历(1607~1609)年间,由当时的延绥巡抚、三边总督涂宗浚主持修建。四台叠加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明代台阶更是原汁原味。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镇北台的地位,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台体粗犷古朴,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诉说着大明将士的边关故事。沿着古色古香的砖路向上攀爬,可以看到台上的古建筑气势恢宏,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的建筑构造也十分独特,布局严谨,彰显着古代军事工程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登临台顶,脚踏400载青砖,仿佛听见金戈铁马的战吼与蒙汉互市的喧嚣在风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蒙汉互市频繁时期,榆林作为西北贸易重镇,镇北台在和平时期承担商贸功能,为“隆庆议和”后的和平环境保驾护航,成为蒙汉交流的重要见证。作为万里长城现存最大的军事观察台,其建造融合了军事防御与民族融合的双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建在红山顶上,它的建筑很有特色,台体呈正方形,总高30米,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青砖的实心建筑,共四层,由下往上逐层减小,呈宝塔状。台之各层均包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设有瞭望口、射孔,昔日将士们正是从这些小垛口向外张望,警惕着远方的动静。</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些垛口成了游客拍照取景的框,但你透过它们望出去,仍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紧张与肃穆,仿佛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敲响铜锣、点燃峰火。</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基座很大,高墙深垒,占地面积广阔,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巡逻步道宽敞,券洞上方留存着明代延绥、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涂宗浚手书的“向明”二字,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连接二层,砖石踏步最固,展现了古人的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高耸入云,中间原建的砖木结构房屋虽已塌毁,但历史记忆永存。</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台体,矗立在红山之巅,粗旷的砖石间,刻满岁月刀痕,每一道裂痕都是边塞沧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是黄土高原与北方草原交界处的一棵明珠,它不说话,却用斑驳的砖石诉说着过往;它不动声色,却以辽阔的视野震撼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登高临台,可东望山海雄关,西眺嘉峪要塞,西北风光尽收眼底,你会感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台上台下漫步,尽情享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秋雨绵绵,阴云密布,更显得镇北台的沧桑之美。秋风掠过台顶,似在低语:这里曾镇守北疆。如今镇守的是后人心中不灭的边疆关魂。</p>  <p class="ql-block">雨中游览,也为这段旅程增添了几分情趣和对历史认知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抚摸斑驳的城墙,指尖划过明代的匠心,忽觉个人渺小如沙,而文明坚韧如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