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府谷的三、四天,我们探访承载岁月沉淀的府谷府城;探访黄河的雄浑及边堡烽燧,寻觅了府谷的六座营堡,当我们离开镇羌旧堡之东村堡,就已经进入神木界了。</p><p class="ql-block">“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神木县志》记载的关于神木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其历史演变如下:金代以此命名为神木寨,元代则改名为神木县,民间还流传着张骞出使西域时,在松树下休息,梦遇织女获赠支机石的传说,这也为神松增添了神秘色彩,进而成为神木名称的由来之一。</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神木是陕西GDP最高的县级市,在中国百强市级县名列第八。但是,我们进入神木,是为探索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而来。在神木,我们探访了石峁古城、参观杨家城展览馆,探访了杨家城/麟州故城,寻觅了神木第一堡永兴堡、东山旧城、神木营城、柏林堡、高家堡——神木,我们认真来过!</p> <p class="ql-block">——永兴堡,神木第一堡</p><p class="ql-block">我们用两天时间走完了府谷六堡,待走到永兴堡,已经从府谷走到了神木,永兴堡被称为神木第一堡。</p> <p class="ql-block">鬼斧领队航拍的永兴堡。</p> <p class="ql-block">到了永兴堡,我们首先看到了大仙庙广场,广场上有一棵1200年树龄的古树。但是古树有火烧的痕迹成了枯槁,大仙庙是2022年新建,但是这大仙庙与古树已经成为永兴堡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永兴堡的大仙庙修建于清代。清朝统一后,北方边境威胁减弱,永兴堡的军事功能逐渐淡化,转变为当地民众聚居的村落,堡内开始兴建民居、庙宇(如大仙庙),形成生活化的社区格局。</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大仙庙与千年古树不仅是当地民众祈福禳灾的精神寄托,更以古朴的建筑形制,留存着永兴堡过往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这是很有喜感的黑云大仙与白云大仙</p> <p class="ql-block">而永兴堡的核心则修建于明成化年间(约1465-1487年),属“延绥镇长城三十六堡”之一。明朝初期边防薄弱,永兴堡应运而生,建成后长期承担着屯兵、警戒、传递军情的职能,是长城防御体系中连接周边堡寨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是,永兴堡的城墙整体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城墙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严重破坏。仅南城墙保存相对较好,现存垣体长214米,南城垣上的1号马面保存也较好;东城墙只保存有大部分外侧垣体,现存长度234米;北城墙残长131米;西城墙残长216米。城堡原有的三座城门中,东、西门均已毁坏,南门及瓮城遗址尚在。</p><p class="ql-block">因为天色已晚,我们没有仔细寻找,这应该就是南墙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面墙体。</p> <p class="ql-block">村民告诉我们这条路就是永兴堡当年的南大街,那么,这里就是堡门了吗?没有人告诉我们。</p> <p class="ql-block">山峁上的墩台就是永兴堡堡外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而这段长城也属于神木段永兴街道办段。</p><p class="ql-block">明长城(神木段)修筑于明成化年间,分布在神木市店塔镇、永兴街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丫州街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西沙街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西沟街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迎宾路传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高家堡镇,包括大边、二边,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该长城东北接府谷县明长城,西南接榆阳区明长城。境内长城有单体,筑270座,关堡16座,墙体全长184.69千米。该段长城位于神木市麟州街道办事处(原属神木镇)。</p> <p class="ql-block">——杨家城展览馆</p><p class="ql-block">主展厅包含“塞上重镇”“英雄故里”“文化新城”三个单元,展现杨家城作为军事要塞的昔日辉煌,全方位呈现杨家几代戍守北疆、忠勇报国的动人事迹,展示了杨业、杨延昭等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其核心则是展示忠勇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杨家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历时719年。它是唐宋时期的麟州城,后周广顺二年(952),杨门先祖杨宏信自立为麟州刺史,州城始有“杨家城”之名。北宋时期,杨家将曾驻守于此,使其成为北宋控扼西北、抵御辽夏的重要屏障。</p> <p class="ql-block">杨家城即麟州故城,曾经是军事要塞,城山一体,凭崖踞险,易守难攻,具有“东控河朔、西藩榆阳、南翰关化、北当套鲁”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历史与麟州城有关的几位大人物:张咏奏请置麟州;王维新秦咏青松(《新秦郡松树歌》);文彦博修复麟州粮道;欧阳修力排众议保麟州;司马光屈野河边修堡垒……麟州因为他们而获得了生命,也因为他们而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渔家傲·麟州秋词(宋·范仲淹)</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里,孕育出了保家卫国、忠勇无敌的杨家将。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事迹千古传诵,家喻户晓。他们“诚坚金石,气激风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p> <p class="ql-block">杨弘信,麟州土豪。五代乱世,为保境安民,他组织地方武装抗击契丹侵扰,自立为麟州刺史,得到北汉和后周王朝认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二子:长子杨重贵(杨业)、次子杨重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子杨重贵(杨业)弱冠侍刘崇,后与折(佘赛花)七星庙结缘,便到了府州,与折家一起镇守府州。</span>后来杨业长期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守麟州的次子杨重勋,杨弘信逝世后,次子继任麟州刺史。</span>北宋时杨重勋的儿子也死于任上了!到后来北宋亡,麟州被辽攻占,府州的折可求率府州麟州丰州降了大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麟州城和府州城是北宋在黄河以西两个州,但始终没被西夏攻破,李元昊发起的府麟丰之战,最后也只是拿下了丰州而已!根本原因,就是府州有折家,麟州有杨家的势力镇守!</span></p> <p class="ql-block">史载杨业有子七人,皆从父志,驰骋沙场。其中延昭功勋最著,英勇抗辽,威镇边关。杨业最留名青史的事迹便是雁门关战役。</p><p class="ql-block">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景宗耶律贤亲自带兵十万,杨业率轻骑数百在雁门关北口大败辽兵,创造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比,杨业声威大振,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京古北口的杨无敌庙,</p><p class="ql-block">杨业因其“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人称“杨无敌”。宋辽陈家谷之战中,杨业因主帅王侁、潘美拒不救援,力战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据记载,杨业于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殉难,之后不久,这座庙便建立起来。当时古北口虽属辽国,但当地人民,包括汉人、契丹人等都敬仰杨业的英雄事迹,所以建庙纪念。</p> <p class="ql-block">杨延昭冰城拒辽——</p><p class="ql-block">关于杨六郎:杨延昭本为杨业长子,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呢?核心原因是:辽国人将其视为“天狼星”(古称“六郎星”)的化身,认为他是克制辽国的克星,这一称呼后逐渐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关于冰城拒辽:咸平二年(999年)七月,辽圣宗和萧太后屯兵幽州,准备大举南下。杨延昭时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警备保州、广信、安肃三州军事,以同巡检魏能屯兵梁门,副使杨嗣屯兵保州,自领所部屯遂城,正当辽兵之锋。九月,辽兵猛攻遂城,萧太后在城下亲自督战。时正值冬初,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杨延昭抓住时机,命城中军民夜间汲水泼浇城墙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好似冰城一座,坚滑难登。于是萧太后先后领兵转攻梁门、泰州,杨延昭与魏能、杨嗣开城出兵,辽兵大败,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遂城大捷被时人称作“铜梁门、铁遂城”。十二月,真宗在大名召见杨延昭,指着杨延昭对诸王和众臣说:“这就是杨延昭,其父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杨延昭还利用河北平原湖泊、水系多的条件,筑城堡、修城井,建水提、设军铺,在边防沿线建的城、砦、堡、铺、河、堤等防御工事,星罗棋布,固若金汤,因此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p> <p class="ql-block">杨文广智取筚篥——</p><p class="ql-block">从北宋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一直到第五任皇帝英宗赵曙的近百年间,祖孙三代保家卫国,拱卫皇室。自杨文广的下一代开始,全都转为文官了,也就不见于史书了。</p><p class="ql-block">杨家将的杨文广在史书中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将的杨文广时代,主要是与西夏对抗,展馆介绍了智取筚篥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熙宁元年(1068)七月,韩琦派秦风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大约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党项人都会出兵破毁工程。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扬言要建喷珠城,西夏军前去破坏,文广率部急奔筚篥,随即部署防务。次日清晨,受骗的西夏军到达筚篥城,见宋军防守严密只得退兵,并留书称回去奏请以数万骑兵来驱逐宋筑城部队,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追杀西夏军,杀获甚众。同年九月,甘谷、筚篥等城堡修成,杨文广受到宋神宗诏书褒谕,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p> <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杨家城)</p><p class="ql-block">看完了展览,我们继续参观麟州故城——杨家城。</p><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侧杨城山上,又名杨家城,始统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一直沿用至明正统八年(1217年)。该城据山临水,平面呈不规则形,由东城、紫锦城(内城)和西城组成。</p><p class="ql-block">城垣总周长约5千米,总面积为0.69平方千米。现存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并有三座瓮城、三处马面和四处角楼遗迹。</p> <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之三棵神木——</p><p class="ql-block">“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但此处景观为象征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的一个角墩。</p> <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中较为知名的是位于故城东北的3处烽火台。其中二号烽火台的匾额为“雄关漫道”,也称“雄关”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敌楼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登临其上,居高临下,多处明长城遗址尽收眼底,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逐鹰,据传是杨业战马之名,身姿矫健,通体金黄在北宋攻打北双之时,宋军曾挖开汾河,水淹太原。当时杨业在城中,曾为逐鹰解下笼具,纵其逃生。不料数日后,待宋军进入太原,逐鹰竟又返回。众人观之,感动落泪。北汉投宋后,逐鹰跟随杨业,保家卫国,数次伐辽。传说此马日行千里:久经战阵,于万军中来回,亦无恐惧。杨业兵败陈家谷,逐鹰身受重创而死。</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庆历四年(1044)秋,巡察河东路,十月十日到达麟州。其时,西夏不断侵扰北宋,百姓多逃往黄河东岸,麟州“孤悬河外”,不少官员主张移防甚至放弃麟州。范仲淹亲赴麟州后,认识到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写信给韩琦,并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安置流民,增修堡寨,巩固防守。又奏请在麟州创置榷场,开通互市,改善民生。著有《渔家傲•麟州秋词》及《留题露州》。</p> <p class="ql-block">古麟州故城中的三棵神木景观,于2021年雕塑成型,是麟州故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目前,该景观逐渐成为神木人祈福、祭祀的打卡圣地。这里古松苍劲,古韵浓厚,古城依然,相得益彰,独立成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麟州故城3号烽火台——</p><p class="ql-block">该烽火台也称“雄关”。登临其上,居高临下、极目四野,多处明长城遗址尽收眼底,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杨弘信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千余年来,麟州故城因战事频发被载入正史,也被诸多文人骚客反复咏怀。而今,烽烟远去,故城残存,杨家将的精神血脉赓续传承,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五龍口空心敌楼</p><p class="ql-block">离开麟州故城,我们去神木古城,途经神木市,偶遇神木五龙口空心敌台——好高大的一座敌台!</p><p class="ql-block">五龍口空心敌楼最早建于明成化八年,由于長時間的风雨剝蝕和人為破坏,五能口空心敌楼的雄姿早已不在,神木自来水公司于一九九年在原址上重建了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东山旧城(神木旧堡)</p><p class="ql-block">神木旧堡又称东山旧城,是榆林长城36个营堡之一,位于神木县城东约1.5公里的龙凤山上。这里有长城保护的标志,长城的堡城就在这附近,即使我们肉眼可见的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神木县志》(清道光二十一年版)记载:神木旧城有东、南、北三个城门,以及城垣周长、占地面积等。《延绥镇志》该志书对神木旧堡的历史沿革有一定记载,提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神木县主簿王瑄将县城从麟州故城迁于东山旧城,此处原为宋代修筑的建宁寨,又称为云州城。明正统五年又迁回杨家城,正统八年再移至川口,此后东山旧城被废弃。</p><p class="ql-block">这是堡子的一座残墙。</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东山旧城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1094米,占地面积4.36万平方米,现残存土城垣,底宽7-10米,顶残宽0.5-3.8米,残高1-8米。2017年,明长城——神木营遗址(包含神木旧堡)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对于明初就被废弃的堡城,现在已经很难寻找到一些旧迹,这是堡子的一座墩台!</p> <p class="ql-block">——神木堡</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神木旧堡(东山旧城)已经被雨打风吹去,但神木堡依然矗立于窟野河川口。神木堡不仅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是一部镌刻着边地风云与市井烟火的立体史书。</p> <p class="ql-block">据《榆林府志》载:“金为砦,元至元六年(1340)政县后主簿王瞳徙于东山。明正统五年(1440)徙县治于杨家城。嗣都御史王翔查边奏县居山顶不便,移置平川。明正统八年(1443)复徒建川口,是为今治。”</p><p class="ql-block">其选址极具战略眼光——背靠东山、面临窟野河,既借自然天险抵御外敌,又凭河畔沃土滋养民生,完美诠释了“守险不守陴”的古代筑城理念,是唯一被评价为极冲上地的明代古堡。</p> <p class="ql-block">神木堡北瓮城——</p><p class="ql-block">据《榆林府志》记载:(神木堡)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门四、东南西北各一。成化四年(1468)巡抚余子俊建逻城,增修门楼。隆庆六年(1572)东路道张守中增筑,高三丈五尺,建四角楼。万历六年(1578)东路道覃应元甃以砖,三十三年(1605)东路道袁谏甃以石。”</p><p class="ql-block">《明长城考实》今东、北两面城墙已荡然无存,南面墙除东部粮食局院内存百余米较好外,其余基本毁掉。西面墙大致残存,四座城门俱毁。</p><p class="ql-block">这是神木堡北门瓮城遗址,瓮城开西门,瓮城内可见南城门遗迹。</p> <p class="ql-block">凯歌楼——</p><p class="ql-block">据《榆林府志》记载:城中心尚存一座鼓楼,当地称其为开国楼,楼下有十字穿心洞,仍通行人。现如今,此楼称为“凯歌楼”,是神木市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清代建筑,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凯歌楼中辟“十”字券洞,与四面大街相通。</span>透过凯歌楼的门洞,望神木城外麟宝塔与东山寺庙群。</p> <p class="ql-block">凯歌楼采用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它坐拥东西20米,南北20.65米,高6.25米的方形基座,黄土夯筑,外覆青砖。二、三层为阁楼式建筑,二层通面阔五间10.23米,进深四间9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三层全为格扇门,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p><p class="ql-block">凯歌楼是神木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建筑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较好地保存了明清的建筑风格与地方手法,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王雪樵十二岁时为其题榜书匾,更为其增添了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登上凯歌楼,可以俯瞰神木古堡轮廓。城堡平面呈规整长方形,南北长680米、东西宽710米,周长2780米的城垣如巨龙盘卧,曾以夯土为芯、砖石为甲,墙高可达10米,城门处设瓮城、马面,转角立敌楼,每一处细节都暗藏防御巧思,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边地防御机器”,守护着蒙汉边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神木堡东大街以及龙凤山上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神木堡北大街。神木堡有许多明清民居,四合院的雕花窗棂、青砖灰瓦间的垂花门,藏着北方民居的质朴与精致——这些院落曾是戍边将士的居所,后来逐渐成为商户、工匠的家园,军事堡垒慢慢蜕变为“边贸繁华地”,窟野河畔的码头曾商船云集,城内商号、当铺、庙宇林立,蒙汉贸易的驼铃声与市井叫卖声交织,让这座堡垒有了烟火气的温柔。现如今映入我们眼帘的街市建筑,是政府对城内古迹修缮“修旧如旧”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就到了南瓮城。其格局跟北瓮城差不多,现在在挖掘整理中。不知什么时候会以崭新的面目示人。</p> <p class="ql-block">南城还保留一段墙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遮挡起来了,只露出一角,</span>即前文提到的“南面墙除东部粮食局院内存百余米较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了南门有一座关帝庙,被寄予“威震华夏”的威力象征!</p> <p class="ql-block">——柏林堡</p><p class="ql-block">离开神木堡,我们要去柏林堡。鬼斧领队说我一定带我们去柏林堡!柏林堡有什么?他没说,是保留一点神秘吧!</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杨家城展览馆看到的一张航拍照片。俯瞰柏林堡,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它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六百年的风雨洗礼,城垣依旧,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铁血争鸣与今朝的岁月静好——我们对柏林堡有点神往了!</p> <p class="ql-block">经过十几公里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柏林堡。在陕北的旷野上,柏林堡的标识与堡子的墙体交汇于夕阳的余晖中。这里曾是明长城的铁血驿堡,如今虽不见当年烽火,却用沧桑的城垣诉说着六百年的边地风云。</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车停在堡子外,走进柏林堡,这是堡外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柏林堡西瓮城与西城门。</p><p class="ql-block">柏林堡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后经成化、弘治年间扩建,终成一座“控扼边塞、屏蔽内地”的军事堡垒。其选址堪称古代筑城智慧的典范——背靠柏林山,东临洛河支流,既借山体阻挡蒙古骑兵的突袭,又凭河流保障驻军与百姓的饮水需求,完美契合“山为险、水为脉”的边堡选址逻辑。</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西瓮城,从西城门“宁塞”门走进柏林堡。领队与火燕抓紧时间放无人机,怡然自己逛城堡。</p> <p class="ql-block">城堡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1.5公里,原筑有夯土城墙,高8-10米,顶宽3-4米,墙外挖有深2米的护城河;设东、西、南三座城门,东门名“振武”、西门名“宁塞”、南门名“宣威”,现在,门额题字已踪迹全无。</p> <p class="ql-block">城内曾设参将署、千总署、粮仓、兵器库等军事设施,还有城隍庙、文昌阁等礼制建筑,形成“军政一体、攻防兼备”的格局,巅峰时期驻军超千人,是延绥镇西路抵御外敌的“铁血防线”。</p><p class="ql-block">这是柏林堡正中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大殿虽历经修缮,仍保留着明代建筑的梁架结构,殿内残存的壁画碎片,依稀能辨认出“出巡”“祭祀”等场景,是研究陕北民间信仰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可以望见柏林堡的东城门与保留很好的东墙体。</p> <p class="ql-block">与城隍庙在一条南北直线上南部,有一隆起的部,不知道是古代还是今朝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南墙体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敌台,但它并非明清长城防御体系的原生物,却是民国时期边地守备历史的鲜活物证,当地人更习惯以其外观特征称它为“白墩”。</p> <p class="ql-block">安邦楼始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驻守神木的国民党258团团长杨仲璜主持修建。彼时虽无明清时期的大规模边患,但其所在的柏林堡作为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仍是区域防御的关键节点。为巩固城防,杨仲璜不仅改建了堡内四座明代敌台为炮楼,更专门构筑此堡以加强守备,当年曾有20余名军人在此驻守,成为柏林堡军事功能的延续与补充。</p><p class="ql-block">石质匾额阴刻“安邦”二字,相传匾额石材是利用旧石碑改制,其上还留有密密麻麻的横书小字,成为新旧历史叠加的特殊印记。</p> <p class="ql-block">透过安邦楼的门洞,捉住了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仿佛品味到古堡夕阳的沧桑滋味!</p> <p class="ql-block">走在走在南城墙上,看到一座马面,还有残存的堡墙砖,但是没看到记载中的“宣威”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太阳余晖笼罩下的东城门“振武”。</p> <p class="ql-block">东城门外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北城墙脚下残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云幕低垂中,北城墙脚下的三间小房显得特别神秘,这就是堡子里的小庙吗?鬼斧领队说过,好像小庙里还残存壁画呢!</p> <p class="ql-block">但是看见小庙里黑嘘嘘的,心里非常胆怯,怡然的脚步踌躇了一下。“有什么好怕的呢?不过是泥塑的菩萨”!怡然在心里给自己壮胆!</p> <p class="ql-block">怡然带着一身正气走进庙里,发现这是一座三官庙,保存还不错。三官庙供奉神祇是:正殿通常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部分三官庙还会供奉雷祖、真武等神祇,有的还设有文昌殿、财神殿等配殿。您看这些神像,看着是不是有点恐怖?</p> <p class="ql-block">三官庙内果然藏有壁画,色彩鲜润得不像古物,倒似新绘不久。怡然心里还是很胆怯,没敢多停留,快步退出了庙门。</p><p class="ql-block">折返西门时,鬼斧与领队火燕已将无人机收好。天际最后一丝微光彻底沉落,暮色漫过柏林堡的城垣,让这座古堡更显沉寂。六百年光阴仿佛缩成一场梦,恍惚间似能听见当年戍边将士的甲胄铿锵……</p><p class="ql-block">这座古堡在明代时,是“控扼边塞、屏蔽内地”的军事要塞。到了清代,堡内兴办义学,琅琅书声取代了号角,渐渐养出“文武相济”的风气。如今,军事辉煌虽已远去,但它依然巍然矗立,成了陕北人骨子里坚韧与务实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在神木的最后一天,火燕、怡然去了石峁古城。鬼斧领队带队去过石峁古城,所以我们暂时分开,他去寻他所寻。火燕也去过石峁古城,这次专程陪怡然。“石峁古城不去,等于没到过神木”,火燕说。</p><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所以,石峁古城遗址得去,也许我们看不到什么。</p> <p class="ql-block">真遗憾,我们去石峁古城遗址的时间真不对,展览馆暂时关闭。导游带我们看了介绍石峁古城的宣传片,算是稍稍弥补遗憾吧!</p><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4300多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后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降水更充沛,有秃尾河与其它河流静静流淌,为这个神秘的古城提供了稳定的水源,<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水草丰美,物阜民丰,石峁古城遗址出土了鳄鱼牙齿化石……</span>石峁古城是早期王权国家的代表,近些年学界陆续提出了它是先夏之都、黄帝部落居邑等观点。它的城防体系、建筑技术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了中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里就走进了石峁——”石峁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城东门遗址复原模型:模型东西长6米,南北宽3米;比例尺为1:40。模型整体复原4300年前后石峁古城外城东门宏伟的建筑群落,其由北墩台、南墩台、门道、门塾、马面、角台、肉瓮城、外瓮城、诚瑙、院落等设施构成。外城东门位于外城城墙北部,居于古城制高点,占约2500平方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门”,外城东门布局严谨结构复杂,是石峁统治阶层构建的实体孱障和精神展障。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制最规整的上古时期城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的壁画:</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员在内瓮城石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3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于墙体上。这些壁画以自灰面为底,以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其中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从地层关系及出士相关遗物判断,壁画应属二里头文化时期,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士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为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纴木的痕迹:纤木是古代城墙或墙体建筑中横向插入的木质支撑结构,用于加固墙体、防止塌垮,其功能类似于现代混凝土中的钢筋。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宋代《营造法式》,但考古发现表明其实际应用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石峁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山下的旅游公路基本上是当年城墙的走向,只是现在的修路避开了深沟险壑,而这些深沟险壑则是几千年来地质变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透过展厅的玻璃窗,我们看到的是石峁古城墙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外城窑洞式的庭院:可以看出它比当下任何一座庭院都要低矮,那些贴近地面的窑洞拱顶、紧凑的院落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容易感知到一种“压缩的时光感”,但这</span>或许正保留着数千年前先民们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尺度。</p> <p class="ql-block">嵌在墙上的玉钺:</p><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城墙中嵌入很多玉石,据说古城遗址没有纳入保护之前,当地人经常会捡到玉石。那么古人为什么将玉石嵌入墙上呢?</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认为:其核心是出于宗教信仰与权力象征,古人认为玉石能“通灵护佑”,同时借此彰显古城的至高地位与财富实力。玉石在史前社会被视为沟通天地、祖先的“灵物”,将其嵌入城墙,是希望借助玉石的“神性”守护城池,抵御灾祸,属于一种原始的祈福与防御信仰;玉石在当时极为稀有珍贵,大规模用于城墙建造,直观体现了石峁作为区域中心聚落的强大资源掌控力,是统治者权力与古城等级的硬核证明。</p> <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外出现了几个头骨坑,其核心是因其在当时可能承担宗教祭祀与权力象征功能,是先民精神信仰与社会等级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皇城台——</p><p class="ql-block">皇城台位于内城中部偏西,是城址的核心,面积约24万平方米,顶部面积8万平方米,呈底大顶小的覆斗状“金字塔”结构。内城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城墙残长2000米;外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墙残长2.84千米,是在内城东南部墙体基础上扩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皇城台已不对游客开放,只能远远观望。火燕回忆,十几年前他来此时,还能亲身走近考古挖掘现场,触摸那些带着泥土温度的遗迹。一晃十余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歇——这漫长的坚守,恰恰印证了考古事业的艰苦卓绝。但转念一想,43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静静沉睡于此,每一次挖掘都是与远古的对话,每一次研究都是对文明根脉的追溯,这份付出,本就值得!</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p><p class="ql-block">高家堡就在石峁遗址的山下。史前时代的石峁古城与高家堡有什么联系?怡然脑子里忽然有灵光乍现,高家堡是不是从石峁古城迁移下来的人建造的另一个石峁城?</p><p class="ql-block">石峁古城兴建兴盛于全新世大暖期的后期,短暂的水草丰美之后是自然环境愈加恶劣,于是人们不得不另寻出路,辉煌的古城不得不废弃。那么迁移的石峁人去了哪里?这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那么谜底是不是怡然之猜想?</p><p class="ql-block">瞎说而已,如果有这个可能,专家早就会找到佐证了!</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高家堡是神木市下辖的古镇,地处秦晋蒙三省交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明清时期陕北重要的商贸驿站和军事要塞,因紧邻石峁古城,如今也成为串联史前文明与明清文化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永兴门是高家堡古镇南门,为古镇最重要的城门,兼具礼仪之门的功能。1974年,南门及部分城墙被拆除,2012年南门复建,2013年复建完成。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重题“永兴”二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永兴门,便是高家堡古镇古街了。高家堡是明清时“延绥镇”重要的屯兵堡寨,也是晋商西出、蒙商南下的商贸枢纽,素有“旱码头”之称,曾因货物集散繁荣,留下“白天驼铃响,夜晚灯火亮”的盛景。</p><p class="ql-block">只是当下的高家堡有点萧条寥落。</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考实》:高家堡在秃尾河下游,北里长城约5千米。据史载:堡为”明正统四年(1439)巡抚陈镒建,成化中巡抚余子俊展修。城在平川,周三里二十九步,楼铺十五座,系极冲上地。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二里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今城堡西面除西门外,城墙几乎无存。南面只南门东侧存残坍墙体,南门及门以西城墙全毁。北、东两面保存较完整的是条石墙体部分,城东门洞尚存,为出入城之通道。</p> <p class="ql-block">现存镇区以明清建筑为主,呈“井”字形布局,核心是十字街镇中兴楼,四条主街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存西门“永安门”保存最完整)。沿街保留大量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老字号商铺(如“天顺成”“复盛永”),还有清代的城隍庙、文昌阁等古建筑,是陕北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镇样本。</p> <p class="ql-block">因古镇风貌原汁原味,曾作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原西县”的主要取景地,剧中的县委大院、国营饭店、供销社等场景均保留至今,成为游客打卡的“怀旧地标”。</p> <p class="ql-block">以下6张照片是高家堡西街的历史印记,西街最集中地展示了高家堡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黑板报还有认真写板报的老人,都是上一个世纪的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怡然也融入了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火燕怡然以中兴门为中心,向西、向东、向北、向南游览高家堡。这是高家堡的西门安澜门,门洞宽4.3米,深8米,高4.3米,三批三券砌法。乾隆36年延榆绥道兵备道许宗智题写的西门闷额“安澜",石匾原物存放于镇政府。</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的东门耸观门,东门内外侧用石头砌成,门洞完整,其上残存1.5米高建筑层,洞内条石风化严重,洞口石窟字迹不清。</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的北门,完全是新修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高家堡,怡然想问的是:既然高家堡位置如此重要,这里发生过战事吗?有啊。后来在有镇北台的时候,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榆林镇巡抚涂宗浚于</span>明万历三十六年所撰写的《镇北台记》中提到:沙计亦以三千骑入犯高家堡,杜大将军松又邀击破之。</p> <p class="ql-block">五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高家堡更像一座“活态博物馆”,一边连着石峁古城的史前文明,一边牵着明清至当代的生活变迁。高家堡的美,藏在“岁月沉淀”与“烟火鲜活”的碰撞里——它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却把陕北古镇的“骨”与“魂”守得真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