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游记(一)

莲仪

<h3>2025年10月10日我们跟着信泰保险公司组织的旅游团登上了前往天水的火车,开启了甘南8日游的旅程。</h3> <h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车厢,我与同伴相视一笑,随手拍下这张合影。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而车厢里却像被按下了慢放键,轻松得让人舍不得开口打破这份宁静。我们穿着最舒适的衣裳,像一群即将开启秘密旅程的旅人,心照不宣地期待着这一趟甘南之行。</h3> <h3>阳光灿烂,火车缓缓驶入山间。我坐在车窗旁,窗外掠过斑驳的树影与远处点点村落。脚边拖鞋随意一踢,整个人陷进这趟慢节奏的旅途里。空调轻响,窗帘被风掀起一角,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出发本身就是一种治愈。</h3> <h3>为了这趟旅程,我们大家都准备了好多美食,虽然是坐的绿皮火车,可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们对这次旅行的期盼。</h3> <h3>车窗外,清晨的湖面像一面平静的镜子,倒映着远处青黛色的山。我们默默地站在车窗前,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一叶红舟划过水面,划出一道细长的波纹,像是大地轻轻呼吸的痕迹。云层低垂,却并不压抑,反倒让整片山水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h3> <h3>河水在山谷间蜿蜒前行,像一条不知疲倦的丝带。两岸的森林被薄雾轻轻包裹,远山若隐若现,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h3> <h3>罗家山隧道口静静矗立在山腰,石刻的字迹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们经过时,一列火车正从桥上驶来,穿过隧道,像一条穿行在大地血脉中的游龙。桥下绿意翻涌,云层低低地压着山脊,那一刻,自然与人工的痕迹竟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h3> <h3>你看,云雾缠绕山腰,森林层层叠叠,阳光偶尔从云缝中洒下,在河面上跳动成一片碎金。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跋山涉水只为看一眼这样的风景:它不喧哗,却足以让人心安静下来。</h3> <h3>火车驶上高架桥的那一刻,整片山丘在脚下铺展开来。植被浓密得像一块巨大的绿绒毯,桥墩整齐地插入大地,而列车正缓缓穿行其间。阴云密布的天空没有带来压抑,反而让这幅画面多了几分史诗般的厚重感。我们靠在窗边,谁都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风景一寸寸流过眼前。</h3> <h3>第二天早上,我们终于到达天水站。我们的宾馆就在火车站对面。因为这一天没有行程安排,我们放下行李就一起往宾馆不远处的渭水河畔走去。</h3> <h3>惊喜地看到一个城际列车的车站。</h3> <h3>在大家仰头看我之际,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美好的瞬间。</h3> <h3>这是一座连接渭水两岸的大桥。</h3> <h3>我站在湖边,身影与身后高楼、远山一同映在湖面,想把这份宁静留住。</h3> <h3>我们穿着雨衣,撑着伞,笑声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格外清脆。我们站在木质栏杆旁,雨水让一切变得湿润柔软,连建筑的棱角都像是被水汽磨平了,这样的快乐是最真实的。</h3> <h3>来到这个拱形舞台旁,我们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笑声此起彼伏,像一场不期而遇的节日。快乐就像阳光洒在“海韵”雕塑上,也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只是山水,还有人们脸上的笑容。</h3> <h3>我们手举小红旗,背景是河流与城市天际线。虽然阴雨绵绵,大家反倒觉得这阴天的光线最适合拍照。旅行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目的地,而是这些毫无预兆的欢聚时刻。</h3> <h3>红色的观景平台像一只伸向河流的舌头,我们站在这里,风吹得外套猎猎作响。背景是宽阔的河面与远处的城市,而脚下,是祖国大地最真实的脉动。</h3> <h3>换了个角度,我们四人又拍了一张。帽子遮不住笑意,雨后的空气让肤色都透亮了几分。栏杆是木头的,地面是红色的,而心情,是五彩的。没有谁刻意摆姿势,可每一张照片里,都写着“此刻真好”。</h3> <h3>一条红砖小径蜿蜒在河畔的林间,白石拼成的图案像某种古老密码。我们三三两两走过,脚步轻缓,仿佛怕踩碎落叶的私语。秋天的叶子泛着金黄与酒红,风一吹,便簌簌落下。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像走进了一本插画书,每一步都踏在诗意里。</h3> <h3>河边的黄色苹果雕塑突兀又可爱,像童话里跑出来的道具。笑着扶住它,背景是河流与城市。这画面荒诞又真实——天水不只是苍茫与神圣,它也有这样俏皮的瞬间,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h3> <h3>雨又来了,我们撑起各色雨伞,像一朵朵移动的花。大家的外套鲜艳得几乎要照亮阴沉的天空。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伞影与人影,像一幅水彩晕染的画。我们没躲雨,反而走得更慢了——有些旅程,就是要淋着雨才完整。</h3> <h3>草坡上的合影最是热烈。一群人高举国旗,笑容灿烂得能驱散乌云。最抢眼的,是那面随风飘扬的红色。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当你站在异乡土地上,仍为这片山河感到骄傲。</h3> <h3>我撑着伞,围巾被凉风吹起一角,背景是渭水,高楼与远山。阴沉的天并没让我停下脚步,就像旅行本身,风雨无阻,心向远方。</h3> <h3>我们在环形金属雕塑前合影,大家笑得毫无保留,像一群老友重逢。雕塑的弧线与人的姿态形成奇妙呼应,仿佛在说:无论走到哪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才是旅途中最坚固的地标。</h3> <h3>“麦积区劳动文化公园”的入口标志色彩明快,蓝底爪印与“学习最光荣”的标语并列,透着一股质朴的活力。我们在这里稍作停留,喝口水,拍张照,像所有普通旅人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标记自己的足迹。</h3> <h3>中午,一碗兰州拉面端上桌时,热气直往脸上扑。细面、牛肉、葱花,汤清味浓,筷子一挑,香气四溢。我们围坐一桌,细细品味这传说中的网红美味,只听得吸面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一刻,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一碗面,一群伴,一段路。</h3> <h3>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也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午饭后,我们打算去伏羲庙看看,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h3> <h3>远远望去,伏羲庙的牌匾金光熠熠,红木背景衬着“伏羲庙”三字,庄重得让人不敢大声呼吸。我们轻步走过,看香火缭绕,听钟声悠悠。这里不只是景点,更像一个时间</h3> <h3>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h3> <p class="ql-block">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p> <h3>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h3> <h3>作为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先天殿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成为全庙的核心。七间宽阔的大殿,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龙吻脊和雕花天宫宝刹的装饰,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殿内珍藏的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高达3米,头戴平天冠,身着龙袍,双手捧八卦图,目光深邃,神态庄严,生动再现了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形象。这尊巨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明代雕塑艺术和伏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h3> <h3>法天象地的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这幅匾额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体现了伏羲作为人文始祖的智慧‌。</h3> <h3>作为宫廷式园林的中心景观,伏羲庙的易见亭(又称见易亭)是伏羲庙后院的核心建筑。承载着纪念伏羲创立八卦的文化象征。</h3> <p class="ql-block">“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p> <h3>怀着敬畏之心,我们走出伏羲庙。伏羲城里到处可见道家气象,帅哥云林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般不动这沉沉的铜鼎。</h3> <h3>大钟下可爱的宝宝让人驻足。</h3> <h3>我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来时出租车司机推荐的小布达拉宫,虽然差强人意,远远看去还是稍微有那么点儿味道。</h3> <h3>这是启汉楼,启汉楼始建于明清时期,原为西关古城西城门楼,与伏羲城东城门相向而立,为重檐歇山式两层木结构建筑。20世纪50年代初因历史原因毁圮。2021年作为天水古城西关里一期项目复建,新址位于原址附近,现为古城核心地标。‌‌</h3> <h3>我们又来到天水古城的城墙遗址公园。天水古城墙遗址公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成纪大道西路辅路‌,靠近交通巷、解放路、玉泉路,是一处历史遗迹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景点。</h3> <h3>我们悠哉悠哉地逛了天水古城。天水古城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区域内有众多的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这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我们快乐的身影。</h3> <h3>而后,我们又来到天水民俗博物馆。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北宅子)为载体而建立的民俗类博物馆,现占地6374平方米,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由15个四合院、90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h3> <h3>中国传统民居古建筑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隔街相望的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了胡氏古民居建筑,是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折射着昔日的光华,沉淀着岁月的沧桑,积累着岁月的悲喜,在春去秋来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也让我们大开眼界!<br>我们从北宅子进,通过地下通道从南宅子出来,这样的感受真是太美妙啦!</h3> <h3>天色渐暗,帅哥云林为我们找了网红的牛羊肉火锅店打牙祭。</h3> <h3>这家火锅店确实名不虚传,让我们尝到了舌尖上的美味!大家一致认为跟着帅哥不会错!</h3> <h3>第二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被导游拉上车开始甘南的艰苦旅程。</h3> <h3>所幸的是,我们16个人乘坐34座的大巴,,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两个座位,可坐可卧,真是太爽啦!</h3> <h3>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官鹅沟景区。</h3> <h3>官鹅沟,传说是氐族王子官珠与羌族公主鹅嫚为民族团结牺牲的凄美爱情故事,官鹅沟因此被誉为“中国爱情谷”。‌南北朝时期,氐族与羌族因草场冲突对立。官珠潜入羌族部落刺探军情,与鹅嫚相爱并私定终身,约定中秋联姻以促成和解。婚礼当日,阴谋导致官珠为保护鹅嫚中毒身亡,鹅嫚在阻止厮杀时中箭殉情。官珠的灵魂化为雷古山。鹅嫚的眼泪化为泽荡湖。两族首领被其牺牲感动,最终和解,并将“关恶沟”更名为“官鹅沟”,象征“官珠与鹅嫚的家园”。‌‌<br></h3> <h3>甘肃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属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和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海拔在1748米~4154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沟壑纵横交错,“两谷夹一梁”的地貌特征明显,地势由西北向东倾斜。</h3> <h3>官鹅沟景区内宕昌国、羊马城等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现有鹿仁古寨、阴平寨、新坪寨及大河坝等民族村寨,其村民均是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宕昌国的古羌后裔。</h3> <h3>走进官鹅沟,耳边就传来轰隆隆的水流声。</h3> <h3>一路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各个方向向我们展开,真是目不暇接!有时会被突如其来的瀑布淋得躲避不及!</h3> <h3>九叠瀑位于五瀑峡与鳄鱼潭之间,数挂瀑布自崖顶飘洒而下,仪态万千。瀑布水流降落数丈之后,被谷间山风吹起,顿时化为缕缕烟云,轻如纱,薄似雾,迎风千变万化,既飘逸挥洒,又反复重叠缠绵,宛如层层重叠嵌套的银练,故称“九叠瀑”。</h3> <h3>三叠湖是因为湖的构造而命名的,湖泊的外形,从下往上看的时候,整个湖泊由几个缓坡折叠而成,形成非常明显的三重折叠,所以叫三叠湖。</h3> <h3>这是地书峡。由于地売的强烈运动,巨大的能量将一层层页岩扭曲成各种形状的变形岩,有的如打开又重叠在一起的书籍,有的如团云莲花,有的如行云流水,千姿百态,最具特点当属一摞摞打开的“书籍”,故称“地书峡”。</h3> <h3>最终只有我们5个人到达官鹅天瀑!<br>官鹅天瀑是官鹅沟景区最为壮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官珠沟最负盛名的网红打卡地。奔腾而下的瀑布,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感觉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渺小!</h3> <h3>在浓浓的夜色中,我们马不停蹄来到了迭部红军长征纪念地。感受着当时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辛历程。不禁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h3> <h3>第四天一早,我们又披星戴月地出发了,今天的目的地是扎尕那。小伙伴们不免埋怨:我们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正当大家还沉浸在半梦半醒时,导游突然提高嗓音,大家快看窗外!<br></h3> <h3>此时的窗外,黛绿的远山被层层的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仙境!我们的瞌睡也被这眼前的景象所惊艳!</h3> <h3>扎尕那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正是这样的美景令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h3> <h3>我们的运气也是超好,昨天晚上至早上出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到了扎尕那太阳倔强地穿破云层,放射出万道霞光!</h3> <h3>我们忘却了疲劳,忘却了牢骚,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h3> <p class="ql-block">在路边看到一株不知名的花。你可知道这是什么花吗?</p> <h3>在清澄的天空看到了日月同辉。</h3> <h3>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其优美独特的风景,让游人感到如临仙境,留连忘返。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唯有云白风清,心旷神怡,物我两忘。</h3> <h3>无人机为我们记录下这一段美好的时光。</h3> <h3>未完待续<br><br><br>  二0二五年十月十七日于火车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