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灵鹫峰飞来

金丽平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灵隐寺和与其毗邻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灵隐飞来峰,把自然奇观与佛教艺术融为一体,其独特的石灰岩地貌和历代摩崖造像,成就了绝妙无双的奇观。飞来峰的地貌源于中生代造山运动,经长期风化形成了低矮浑圆的孤立山峰,与周边砂岩群峰的风格迥异,故有“飞来”之说。</p><p class="ql-block"> 说来见笑,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灵隐寺是每年新年祈福,观音菩萨诞辰日敬香膜拜,必去的寺庙。相信心诚则灵,能庇佑顺遂安康!</p><p class="ql-block"> 而与灵隐寺近在咫尺的飞来峰,每次去都是一路眺望摩岩石刻上笑容可鞠的弥勒佛和栩栩如生大大小小佛像,从未走近细细揣摩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上月,朋友相约去飞来峰转转,勾起了极大的兴致和欲望,一拍即合。顾不上炎炎夏日里的暑热高温,按约定时间地点准时到达。</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保存着杭州地区最大规模的佛教石刻群,有470余尊五代至元代造像,含宋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南宋大肚弥勒像(中国最早)及元代汉藏合璧造像等,被誉为“江南石窟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早在东晋时期,印度高僧慧理来这里建灵隐寺,称此山为“天竺灵鹫峰飞来”,想必这就是飞来峰的由来吧!</p><p class="ql-block">飞来之巅,鸡鸣日升;那一刻的壮丽,是心灵与自然最美的邂逅。‌</p><p class="ql-block">绿荫掩映下的飞来峰,香火鼎盛,祈愿在心,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  从灵隐寺入口往前几十米,沿着左边一条绿荫葱茏的小路进去,迎面可见一座古色古香木结构四角翘檐的牌坊,上书“飞来峰”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康熙皇帝所题。 </p><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右转,忽见山的夹缝中有一株很大的盘根错节的麻油藤,从几十米高的树干上往下弯成三个不规则的巨大U形,平添了一种野趣横生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就是青林洞,是一个与山融为一体的天然洞穴。从洞口往里看,灯光下可见几尊座着的佛像。</p><p class="ql-block"> 走进洞内,那幽深的空间和丝丝的凉气,瞬间带走了身上的暑气和汗渍,让人沉醉于自然的奇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听见历史的低语,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看着这一尊尊脸部丰满和善、造型细腻精致、神态栩栩如生的佛像,为中国数千年的佛教文化,精湛的石雕工艺而赞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林洞因洞口形似虎嘴,又称“老虎洞”或“金光洞”。是飞来峰最早开凿佛像的洞窟,现存23龛178尊石刻造像,主要为五代吴越国至北宋作品。‌‌</p><p class="ql-block">‌ 洞内由玉乳洞、龙泓洞等大小洞穴组成。最古老的造像,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合,风化痕迹明显但仍可见五代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北宋卢舍那佛会浮雕‌(1022年):被誉为飞来峰最精美的造像之一,刻画15尊佛像及飞天,工艺精湛。‌‌青林洞为天然溶洞,面积约373平方米,洞内幽深清凉,岩壁布满摩崖题刻,包括北宋苏颂、清代西泠印社名家的题字。‌‌</p><p class="ql-block"> 1986年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在此取景,作为“云栈洞”的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洞内宋代的“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经历近千年的温度变化、水与风的磨蚀,受损比较严重,尤其头部缺失较多。细细观察,还是能看出当年雕琢的高超技艺,人物造型独特,细节处理精致,服饰搭配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几尊保留完整的佛像,雕琢<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法细腻高超。每一尊</span>坐姿各异,神态生动,表情丰富 ,衣着简约,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最为惊喜的是在十八罗汉佛前,有一块形似石床的岩石,呈灰黑色,通体光滑锃亮。相传石床是济公活佛饮酒休憩之处。想着当年济公在这冬暖夏凉的石床上,翘着二郎腿,摇着芭蕉扇,哼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那逍遥自在的模样,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哈哈!</p> <p class="ql-block">在青林洞口,有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浮雕图案——卢舍那佛会图。</p><p class="ql-block"> 这幅浮雕可以追溯到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由灵鹫寺的弟子胡承徳创作。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采,这真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浮雕的中心是一尊卢舍那佛,坐在莲花须弥座上,显得温婉优雅。左右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骑在狮子身上,狮子尾巴上翘,作回首怒吼状,脚踩四朵莲花;普贤菩萨则骑在白象上,白象驮着莲台,尾巴下垂,昂首前行,同样脚踩四朵莲花。这两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整幅雕刻描绘了华严经变的说法图。</p><p class="ql-block">这幅卢舍那佛会图浮雕,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静静地躺在飞来峰的青林洞口,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去发现更多隐藏在细节中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洞穴由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等大小洞穴组成。其中龙泓洞的“一线天”为著名景观。一线天正如其名,细如一根细细的线,想见也不容易,需天时地利,刚好太阳光射到这里,仰头找到最佳的位置,才能欣赏到,不然只能见到头顶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从洞内望出去,是一片葱绿茂密的树木,生气勃勃。洞外吹来的阵阵轻风带走了身上的暑气,好爽啊!</p> <p class="ql-block">  欣赏了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千姿百态的佛像,走出洞口,沿着山中窄窄的台阶,往上走,山路平坦,起伏缓慢,老少皆宜。</p><p class="ql-block"> 山谷中时不时吹来一阵清风,好爽啊!不多时,来到了飞来峰顶,这可是第一次来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飞来峰顶下山,顺着指路牌来到半山腰的翠微亭。这是一座四角重檐亭,外侧四根柱子支撑首层四角飞檐,内侧四根柱子支撑二层四角飞檐,重檐间有精致的花式格窗,整座亭子简洁明快、大气庄重。</p><p class="ql-block"> 亭子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是抗金名将韩世忠为纪念好友岳飞,在岳飞遇难后的第66天,仿池州翠微亭而建造的。亭名取自岳飞的《登池州翠微亭》一诗。韩世忠命儿子韩彦直在亭边石崖上摩刻题记,题记至今仍可在亭旁石壁上隐约可见。</p><p class="ql-block"> 从亭子可眺望对面,群山环抱之中的灵隐寺,依山而建,金碧辉煌、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飞来峰造像不仅珍藏于溶洞中,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布在山崖间,</span>风格多样,体现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特色。五代的造像造型古朴;宋代的造像细腻入微、温婉含蓄,如南宋的布袋和尚造像,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极具感染力;元代造像融合了汉藏多民族文化元素,既有藏传佛教风格的尊胜佛母、绿度母等造像,也有汉式风格造像以及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上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历经千百年保存完好的造像,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飞来峰脚下,有一座理公塔,是杭州仅存的明代石塔,另有唐代至清代摩崖题刻百余处,涵盖诗词、造像记等,堪称“历代书法博物馆”。‌‌也留下了众多著名诗人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北宋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p class="ql-block"> 飞来峰的佛像与摩岩石刻,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深深震憾,其高超的智慧与向善的情怀,让我深深敬佩。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和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