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职业生涯中的喝茶故事

凤鸣岐山

<p class="ql-block">昵称:凤鸣岐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463105</p><p class="ql-block">编文:凤鸣岐山</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老家,喝茶被叫做“吃茶”。自我记事起,外公就爱吃茶,每天都有不少朋友来陪他一起。为了陪他,我也跟着喝起来。那时没什么繁复的仪式,一切随心。十二岁那年,外公开始让我帮着生火、烧水,清洗他那套青瓷茶具。他常坐在院里的老藤椅上,抽着水烟,用布满裂纹的手指轻敲刚洗好的茶壶,说:“吴墓井的水,龙眼木的火,少一样都不成气候。”那时候,老家只卖一种叫“保国”的茶,茶汤的滋味远不如现在丰富。</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才明白,我们日常喝的茶,自古就分“雅”“俗”两类——雅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对普通人来说,喝茶起初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对有闲之人,则是一种消遣。现在看来,喝茶不仅解渴,还能怡情养性。茶,确实是个好东西。我因外公的引导与茶结缘,随他学吃茶。工作之后,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更把茶喝出了几层新意,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p> 一、“喝茶是工作” <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办公室茶文化悄然兴起。沙发、茶桌、茶具一应俱全,喝茶的乐趣似乎远超外公那个年代。茶成了工作对象,要喝懂它、认清它,学问就深了,话题也多了。办公室里甚至兴起“斗茶”小赛。茶,成了与领导、同事、朋友谈工作、做生意、维系关系的微妙工具,一种温情的媒介,有时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p> 二、被质疑的“喝茶高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4, 64, 64);">那些年,公司领导是异地调来的,责任心强。每到周末回家前,他常直接打电话给我布置加班任务,越过我的主任。我接到任务后,会先向主任汇报整体思路,再听取他的意见,以便完善方案。周一上班,我口头汇报后,主任便让我把方案打印出来呈报老总。这样的周末加班渐渐成了常态。每次交稿,老总总会顺手给我几包好茶。于是,不仅在家加班时有茶相伴,在办公室也能与同事共品。不知不觉,我竟成了大家眼中的“喝茶高手”。盛名之下,不少同事开始疑惑:一个小科员,怎么能天天喝这么好的茶?能喝好茶,不等于就是“高手”。我渐渐感受到周围质疑的目光。</span></p> 三、“第一杯不说话” <p class="ql-block">我能喝上好茶,得感谢领导,也感谢自己的努力。但在同事眼中,一个小科员天天喝好茶,似乎藏着什么玄机,让他们感到不解。在办公室品茶时,我常在喝第一冲之后保持沉默。因为第一冲往往带有火气或杂味,味道也未完全释放,不好轻易评判优劣。加上自认资历浅,不敢抢先发言,总是先聆听领导或前辈的见解,或提出疑问请教。有时会再喝一两道,仔细闻香、品味、观汤色、看叶底——这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后来也慢慢传到其他部门。偶尔有其他部门的同事喧宾夺主、抢先发表“高论”,我也因茶是老总所赠,始终不敢多言,生怕招人轻视。如今退休了,不管家里的茶是好是坏,无论与朋友共品,还是与家人闲谈,“第一杯不说话”已成为我喝茶的信条。</p> 四、“自己也要喝好茶”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与机构改革的推进,我的职务得到调升,年薪也明显提高。有了独立办公室,因工作需要,我也开始喝好茶——于公,是为了人情往来;于私,也不愿让人觉得缺乏品位。在家喝好茶,一方面能让来家的亲友觉得有面子,便于联络感情,也有利于拓展一些外部工作;另一方面,与家人共饮时,也感恩企业发展带给家庭生活的温暖。永远记得,过去为了过日子,连稍好一点的茶叶都舍不得买,只买散装的铁观音茶梗,装在玻璃瓶里,每天开水一冲,喝得也开心。那时我已会抽烟,常与客人或家人边抽烟、边喝铁观音茶梗泡的茶,深深上瘾,自觉有味。偶尔也会买些精装铁观音,只有重要客人来访,才从茶桌抽屉里郑重取出一包,按功夫茶的流程细细冲泡奉上。</p> <p class="ql-block">如今退休,赶上好时代,想喝什么茶就买什么茶。不需要理由,也无须解释,只要愿意。自己喝好茶,首先是享受退休的最大福利;二是加深对家乡福建多种茶叶的印象;三是关注全家对喝茶认识的转变。慢慢地,我也被茶感染。如今家人一有闲暇,就会选一款茶,开汤品评,给生活添了不少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