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纪行(三)走进桑植

枫景柳

<p class="ql-block">到了湘西,怎能不到桑植。</p> <p class="ql-block">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区域,也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贺龙元帅 1896 年 3 月 22 日诞生于桑植县洪家关村。</p> <p class="ql-block">9月15日我们来到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p> <p class="ql-block">这座玉泉河上的风雨桥名为贺龙桥。</p> <p class="ql-block">贺龙的先祖原籍湖北省安陆府钟祥县贺家湾,明末迁至湖南慈利县,后定居桑植县洪家关。贺龙的祖父贺良仕为汉族武举人,祖母罗氏为土家族;父亲贺士道为汉族,母亲王金姑为湖北省鹤峰县土家族。尽管母系具有土家族血统,但按照中国传统的家族谱系和民族认定习惯,贺龙的民族身份随父系确定为汉族。</p> <p class="ql-block">从贺龙故居过百龙桥就到了贺龙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贺龙纪念馆广场上的铭文所写:“洪家关村的土地,孕育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贺龙元帅右拿着标志性的烟斗。</p> <p class="ql-block">贺龙17岁参加哥老会,18岁加入中华革命党,20岁刀劈盐税局,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我们小学课本里有这篇课文,也是贺龙最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桑植地处川盐入湘要道,当地盐税局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贺龙早年以赶马贩盐为生,亲身体验过盐警 “见三抽一” 的苛政。此时已加入中华革命党的他,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感召,决心以武装起义响应反袁护国运动。1916 年 3 月16日深夜,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实为柴刀,因湖南方言 “柴”“菜” 音近而误传)率队从洪家关出发,徒步九十里抵达芭茅溪,突袭盐局,经过短暂搏斗,击毙税警 2 人、缴枪 12 支,烧毁账本并将 4500 公斤盐巴分发给贫苦百姓。次日,队伍乘胜夺取分水岭团防 4 支枪,返回桑植后成立 “桑植讨袁民军”,贺龙被推举为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1916 年 4 月,贺龙率部与程潜领导的护国军会师,所部被编为湘西护国军左翼第一梯团第二营,正式纳入正规革命武装序列。</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第一是共产党员叶挺任军长的11军,总兵力约1.3万人;第二是由非共产党员贺龙任军长的 20 军,总兵力约7500人,其参与标志着党对旧军队改造的初步成功。贺龙在起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了这支部队的革命属性。</p> <p class="ql-block">桑植与湘鄂西根据地、与红二军团</p><p class="ql-block">1928 年,周逸群、贺龙在湘鄂边发动桑植起义,建立红四军,形成湘鄂边根据地。1929 年,在洪湖地区组建红六军,形成洪湖根据地。1930 年 7 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合编为红二军团,标志湘鄂西苏区正式形成。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北印江黄木会师,联合行动。</p> <p class="ql-block">湘鄂西苏区虽丧失,但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奠定了基础,其斗争经验被毛泽东总结为 “贺龙式” 根据地模式。</p> <p class="ql-block">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图。</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成立红二方面军。</p> <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贺龙对蒋介石说了一番话。</p> <p class="ql-block">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桑植曾有 5 万余人投身革命,4000 多人踏上长征路,仅 50 人生还,贺龙一家就有 5 位亲人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洪家关之行有四点收获:一是原来知道湘西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瑶族,只是云南有白族,这次知道湘西也有白族。二是知道了为何有贺龙是土家族的说法。三是了解了贺龙早期革命生涯。四是基本清楚了桑植与湘鄂边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以及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的关系,再一次受到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桑植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澧水源头,素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称。这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了“亚洲第一洞” --九天洞。</p> <p class="ql-block">白族大姐唱着山歌迎接客人。</p> <p class="ql-block">九天洞形成于三亿八千万年前。</p> <p class="ql-block">洞内分上、中、下三层,垂直落差达 470 米。</p> <p class="ql-block">九天洞面积达 250 万平方米,沿途需穿越 36 个大厅、5 座自生桥和 3 条阴河。洞内钟乳石奇观与光影艺术交织,演绎着上古神话与土家文化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主游览路线为单程 4 公里,从入口到出口需连续步行,无回头路。我们游览用了近2小时,有点小累。去过武陵源黄龙洞的战友说,没想到九天洞比黄龙洞大多了,不愧亚洲第一洞。</p> <p class="ql-block">桑植有28个民族,土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3%,是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白族占25%,人口规模居第二,700 余年前因征战从云南大理迁徙至此。</p> <p class="ql-block">桑植民歌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马桑树儿搭灯台》更是蜚声中外。马桑和灯台是两种不同的树木,两者在桑植当地常相邻生长,民歌以 “马桑缠灯台” 比喻恋人相依,赋予自然树木浪漫的人文寓意。1928年,红军师长贺锦斋(贺龙堂弟)改编歌词,以 “郎去当兵姐在家” 表达革命决心,其妻戴桂香回应 “钥匙不到锁不开” 表忠贞。同年 9 月,贺锦斋在石门泥沙镇战斗中为掩护贺龙突围牺牲,年仅 27 岁。戴桂香守寡 67 年,每日到坟前唱此歌,木箱中盛满马桑叶寄托思念,演绎了革命年代的血色浪漫。这首歌,口语化叙事显得很质朴,歌声清亮悠扬,演唱动情,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桑植一日行满是震撼与温情。贺龙故居深印着红色记忆,九天洞隐藏着神仙般传奇,《马桑树儿搭灯台》萦绕耳畔,红土、民歌与山水交织成岁月的厚重回响,将深深留在我们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文中有关资料均引自公开文献。有关团队成员提供照片,其中合影均为唐宝石摄,柳卫建编写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游#湖南#张家界#桑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