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孙子的背影</p><p class="ql-block">冯全喜</p><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闲来无事,我又想去省城溜达几天。正巧儿子要出差,孙子上学的接送任务,就顺理成章落到了我身上。这既是件无法推脱的差事,更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事。</p><p class="ql-block">中午饭后,我稍作休息,便动身去孙子就读的太原五一路小学。此时离放学还有3个多小时,提前出门,一来是为了熟悉来回的线路,二来是想早点见见好久没碰面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儿子家到学校,直线距离步行约20来分钟,骑电动车只要5~6分钟就能到。可省城的车流量比乡下多好几倍,行人也密密麻麻,没有过硬的骑车技术,根本不敢轻易上路。尤其是在红绿灯前,车辆几乎首尾相靠、扎堆成群。我打小在乡下生活,那里车少路宽,骑车自在随性;到了这儿,我只能双目紧盯前方,双手紧紧攥着车把,双腿有时还会忍不住发颤,生怕和别人碰撞。全身都在应对来自前后左右的大小车辆,心里更是不停念叨:慢点,再慢点。</p><p class="ql-block">凭着记忆里的线路,直行、拐弯,再直行、再拐弯,没一会儿就到了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口。一眼望去,五一路小学的身影清晰可见。我跟着人群穿过公路、横跨大街,来到学校围墙外,停好电动车、拔下钥匙,开始在周边随意走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围墙是钢管焊接而成的,护栏上的爬山虎相互缠绕,长得又密又长,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透过围墙缝隙,校园里六层楼高的教学楼,还有操场、篮球场等设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此时已是下午,几间教室里已经亮起了灯。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偌大的体育场里挤满了学生,有跳绳的、有跑步的、有打篮球的,还有练习双手拍球的。每个项目都有专职体育老师指导,老师拿着麦克风叮嘱全体学生:“拍球必须半蹲,双手用力要均匀,拍动的篮球得超过膝盖,这才是标准动作。”跳绳的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跑步的有老师带队,嘹亮的口哨声在整个校园里回荡。</p><p class="ql-block">这一幕,突然勾起了我儿时在村里上学的回忆。回想过去,心中满是羡慕——乡村学校哪能和省城的学校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由衷地为生活在这个盛世里的“祖国花朵”感到幸福,为成千上万的孩子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自豪、骄傲!</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我忽然看到孙子所在的班级也出来上体育课了。隔着围墙,我看得真切:孙子和其他同学一起先跑了几圈,之后开始跳绳。他跳绳的动作有些呆板、姿势笨拙,想来是平时锻炼少了。虽然离得近,他却压根没发现我在看他。但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活泼可爱的模样,我心里还是暖暖的,满是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一路小学坐落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口的中心地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往事如烟,年华似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西祁县人孟步云先生创办了这所学校;历经时代变迁,它从最初的女子学校,先后改为女子中学、阎锡山时期的克难小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新开路小学;1950年改为太原市立第二完全小学;1955年又改叫开路小学;1956年,政府按街道命名,正式定为太原市北城区五一路小学,这个名字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五一路小学逐步发展壮大,还被教育部定为华北八大重点学校之一。学校秉持“欣赏每一个孩子,做有质量的教育”的理念,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省都享有很高的名气。要是谁家孩子能在这里上学,村里人都会说“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借着晚霞的余晖,我凝视着这所常被外人称道的“神秘”学校,不禁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沿着学校围栏,我慢慢走到正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8米、宽2米的汉白玉石碑,稳稳立在门口——这是扎实、实在、根深蒂固的象征。石碑上用朱红色字体凿刻着“五一路小学”五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浑厚庄重,格外耀眼。石碑最下方的括号里刻着“1907”,这串数字见证着学校的百年历史。此刻,我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怪不得这所学校名声在外、传遍全省,原来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更何况现在呢!</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校门口的是学校警务室,几位着装整齐的警员佩戴着“护学岗”袖章,正在校门口巡逻值班。可见学校把安全看得何等重要——维护校园治安、防止意外发生,本就是学校的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放学时间到了。警务室外面挂着一块很大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出校公示系统”。屏幕上显示,全校共六个年级、50多个班,一个年级差不多有10个班。放学是按顺序来的:先让低年级学生离校,再轮到高年级,整个出校过程大约要40多分钟。</p><p class="ql-block">每个班级走出教室时,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孩子们穿着统一校服、戴着小黄帽,远远望去,像一朵朵向日葵在校园里缓缓移动。领头的学生手里举着小圆牌,上面写着年级和班号,比如“1-2”就是一年级二班,所有班级出校时都是这样。而且,每个班离校前,门卫都会认真清点人数,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签字确认无误后,学生才能出校。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规章制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当放学时,来接孩子的家长——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见到孩子的那一刻,都格外亲热,仿佛久别重逢一般。大家总会先一把接过孩子背上沉甸甸的书包,顺手背到自己身上,有的还会嘘寒问暖几句,之后便牵着孩子的手,渐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种“隔辈亲”的温情,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孩子们个个天真活泼、可爱懂事,既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校门口此时早已人山人海,大概有好几千人。学校在护栏上贴了醒目的“随接随离”标识,就是提醒大家不要逗留,否则现场真的会拥挤不堪。由于学校地处十字路口,下班高峰期的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交织在一起,有时会陷入“进不得、退不得”的窘境,只能耐心等待。但即便如此,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出行场面,每个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该停就停、该走就走,彼此礼让,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一次来接孙子,所以提前了好几个小时到校。我一直盯着学校的放学公示栏,关注着一波又一波走出校门的孩子。可孩子们肤色相近、穿着一样的校服和小黄帽,远看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有时走到跟前,也得反应一会儿才能认出来。我站在出口处,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出来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一波波孩子被接走,校园里渐渐空了,可还是没看到孙子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又等了一会儿,依旧没见着他,我开始有些心慌。这时校外的人群也渐渐散去,我赶紧给儿子拨通了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说:“没事,再等等,可能是他没看到你。”我又环顾了一圈周围,就在这时,孙子好像看到了我——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到我跟前,说:“爷爷,我爸妈平时都在那个位置接我,今天你换了地方,我没第一时间看到你。”</p><p class="ql-block">看到孙子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我把他的书包接过来,掂量了一下,足足有20多斤重。我把书包放在电动车上,让孙子坐好,自己则半骑半走,有时还得双脚着地,就怕出一点意外。</p><p class="ql-block">返程时,过红绿灯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我们跟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穿过大街、跨过公路,慢慢朝着家的方向走。初冬的天暗得快,好在高高的路灯和商店的灯光把大街照得亮堂堂的。路上车辆虽多,但我们选了偏道走——偏道的人流量相对少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上,孙子不时给我指路:“爷爷,左拐!”“爷爷,前面右拐!”有时还会说:“爷爷,你骑得太慢啦!”确实,我骑得不算快,后面的人一辆辆都超过了我们。可我心里始终记着“安全第一”——万一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不过,路上骑车的人都很有默契地相互避让,这既显露出城市人的文明素养,也让人感受到“互尊互爱”的社会风气。</p><p class="ql-block">没一会儿,就到了儿子居住的小区门口。这里我来过几次,算是轻车熟路,于是稍微加大电门,眨眼间就进了小区院内。</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接送任务总算圆满完成了。孙子很乖,不让我帮他提书包,自己熟练地背在了背上。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腰板挺的很直。背上沉甸甸的书包,鲜艳的红领巾,昂首挺胸的样子,我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或许这就是人生道路开始;或许孙子真长大了。一种幸福,自豪,更有满满安逸的感觉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2024.10.16 于省城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