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一场摄影采风遇见的借“晒秋”乡村重生

无虑

<p class="ql-block">家家房上有晒秋</p> <p class="ql-block">篁岭的非旅游旺季场景</p> <p class="ql-block">篁岭古村的徽派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任意角度在篁岭都能拍到晒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升华为文化概念的晒秋</p> <p class="ql-block">晒秋姑娘</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岭古祠堂内的精致木雕</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岭古祠堂一景</p> <p class="ql-block">位于婺源朱熹故里纪念馆中的朱熹塑像</p> <p class="ql-block">星江河环绕的婺源县主城区</p> <p class="ql-block">在婺源拍到的传统文化符号观音塑像</p> <p class="ql-block">婺源县城古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篁岭:一场摄影采风遇见的借“晒秋”乡村重生</p><p class="ql-block"> 缆车依山而上时,我对赣东北山区的想象还停留在“偏远”“寂静”的标签里。直到拐过最后一道弯,婺源县篁岭古村突然撞进视野——黛色的马头墙层层叠叠,屋顶上的竹匾像调色盘般铺开,红辣椒艳得晃眼,黄玉米亮得暖人,连南瓜片都透着橙红的甜意。这场本为捕捉秋日山景的摄影采风,最终却让我撞见了一个空心古村借“晒秋”重生的奇迹,更读懂了文旅赋能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力量。</p><p class="ql-block"> 扛起相机往村里走,青石板路带着山间晨露的湿意,鞋底踩上去能听见细碎的声响。路过一间挂着“晒秋人家”木牌的老屋时,我正想抓拍窗台上垂落的玉米串,屋里突然传来笑声:“先生,要不要来试试晒南瓜?”说话的是房东李婶,她手里正拿着竹匾,把切好的南瓜片摆得整整齐齐。“以前这村里哪有这么热闹哟!”她一边教我摆南瓜,一边絮絮叨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家儿子以前在深圳进厂,一年才回一次家。后来村里搞晒秋旅游,他回来开了民宿,现在天天能见面,我还能在家门口挣份工钱,比啥都强。”跟着李婶的指引,我爬上村后的观景台,眼前的景象让我忍不住按下快门:整个古村像被打翻了颜料罐,家家户户的屋顶、晒架上,全是五彩斑斓的作物。有游客举着手机跟晒匾里的“福”字合影,有孩子追着晾晒的玉米棒在巷子里跑,还有手艺人坐在路边,用竹篾编织着印着“晒秋”字样的小筐。很难想象,向导说,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不少老屋塌了半边,晒秋的竹匾没剩几块,村里只剩老人守着空房子,连狗叫都显得冷清。是“晒秋文旅”的点子,让这一切变了样——不拆老屋,而是修旧如旧改成民宿;不丢老手艺,而是把晒秋变成游客能参与的体验;连村里的农产品,都成了“网红伴手礼”。看似简单,篁岭却以“晒秋”文化起源地经文旅打磨包装,于去年底的2024年12月2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篁岭作为晒秋文化的起源地,根源在自然的馈赠与先民的智慧。这座“挂在山崖上的村庄”自明代建村起,便因“地无三尺平”的陡坡地形,难寻一块完整晒场。为保存丰收的作物,先民们架木为台,将竹匾悬于窗棂屋檐,春晒笋蕨、夏晒干菜、秋晒果蔬、冬晒腊味,用“空中晒场”破解了生存难题。这并非刻意营造的风景,而是篁岭人近600年繁衍生息中,与山地环境博弈出的生活常态。如今红辣椒、黄玉米在徽派白墙黛瓦间铺展的“大地调色盘”,早已从储粮的生存智慧,升华为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的文化图腾。这种源于土地、成于习俗、归于文化的完整脉络,让篁岭成为晒秋文化最正宗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原来,新农村建设从来不是简单的“盖新房”,而是像篁岭这样,抓住属于自己的“乡土魂”,让老手艺变成新资源,让古村落变成新舞台。</p><p class="ql-block"> 吴子俊 文/图</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