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到夜晚归家,推开卧室门的那一刻,抬头便看见墙上那幅“悟空”二字,心便不自觉地沉静下来。黄色的底衬如一盏不灭的禅灯,映着墨色浓重的字迹,像是无声的提醒——今日的纷扰、疲惫、争执、委屈,都不必带进梦里。王海清老师的这幅字,挂在这里,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位沉默的知己,陪我清空一天的负累。</p>
<p class="ql-block">“悟空”二字上下笔画相借,仿佛一气呵成,右倾的竖笔如人侧耳倾听内心,左右结构又似怀抱,温柔地将人拢进一份安宁。我常想,这字不仅是书法,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不硬扛,不强求,懂得倾斜一点,柔软一点,反而更贴近内心的平衡。佛教中说“空”不是虚无,而是看透无常,不被执念所困。就像孩子闹脾气非要那颗糖,大人却知道,过了今天,连那糖的名字都会忘记。我们成年人的烦恼,何尝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家,本该是卸下盔甲的地方。可多少人把办公室的争执、路上的堵车、邻居的闲话,一股脑儿背回客厅,再带到卧室?我曾也是这样,直到某天妻子说:“你进门的样子,像扛了一麻袋石头。”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我一直把“活着”当成“扛着活”。而这幅“悟空”,像一记轻敲,敲醒了我:人无烦恼,便是人间神仙;人无烦恼,便是富贵。所谓富贵色,不是金不是银,是心无挂碍的黄,是夕阳落山时那份从容的暖。</p>
<p class="ql-block">儿子起初不懂这两个字,问:“爸爸,这是不是孙悟空的‘悟空’?”我点头。他又问:“那他为什么不叫‘悟能’或者‘悟净’?”我笑了,摸摸他的头说:“因为他最难‘悟’,所以才叫‘悟空’。”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谁不服?可真正成熟,是取经路上一次次被打回原形,却依然前行。他最终明白,自由不在大闹,而在不被名号、胜负、情绪所奴役。这不正是我们想教给孩子,也想重新学会的吗?</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晚睡前,我都会看一眼那幅字。不是为了参禅打坐,而是提醒自己:今天被领导批评了?过了。和妻子争了几句?算了。孩子作业没写完?明天再说。把心腾空,梦才装得下月光。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放下”的地方。而“悟空”,就是我们给生活最温柔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周末的书法课上,有人问王老师:“为什么教‘悟空’这两个字?”他笑了笑,提笔写下:“不执得失方自在,看透诸相即悟空。”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墨在纸上行走的声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家庭文化的传承,未必是宏大的家训,也可能只是卧室墙上一幅字,孩子睡前一句问,夫妻间一次沉默后的相视一笑。</p>
<p class="ql-block">我们教孩子写字,其实是在教他们如何面对世界。写“悟”时要留白,写“空”时要舒展,就像做人,太满则溢,太紧则断。周六的行书课,周日的楷书课,不只是练笔,更是练心。当孩子一笔一画写下“悟空”,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把今天的委屈折成纸飞机,从窗口放飞。</p>
<p class="ql-block">家,是人生的第一间教室。这里不考试,但每天都在评分——你是否温柔,是否耐心,是否能在疲惫时,依然记得抬头看一眼那两个字:悟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