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兰溪市黄店镇的三泉村,它是唐姓的聚居地,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是“状元之乡,帝师故里”。在魏、楚、晋、秦,至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经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宋时唐氏一支从淳安县茶园迁至兰溪县篁屿,之后由千十五公光朝迁至三泉村形成东鲁唐氏,在以兰溪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繁衍生息。东鲁唐氏信奉耕读传家,英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进士6人(包括状元1人),武进士1人,举人30人,武举人2人。 <p class="ql-block"> 三泉村目前尚保留有多幢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世德堂”,族人称其为“将士厅”。将士厅始建于南宋末年,族人在此祭祀南宋抗元名将唐元章、唐良嗣叔侄二人。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他们大败元军于兰溪黄湓滩,受到朝廷加官晋爵。两年后他俩分别战死在龙游白云寺和江山仙霞岭。近八百年来将士厅几经修葺,仍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现在的前进及砖雕牌坊扩建于明嘉靖年间,后进重建于民国初年。2013年3月5日,将士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宋丞相文天祥为唐元章、唐良嗣题写的"正气千秋"、"武翼将军"两古匾仍悬挂于将士厅中厅。</p> 近八百年来,东鲁唐氏的很多重大活动都在将士厅举行,祭祀先祖,商讨重大事项,起到了宏扬宗族精神、凝聚族人团结,教育激励后代的作用,同时这里也是三泉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虽然没有资料记载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多少次重大活动,但无疑它是东鲁唐氏心中的圣地,是我们宗族的集体记忆。 76年前我父亲(声井南)投身革命离开三泉,在异地安家落户,每次我们跟父亲回到老家,他总要带我们来到将士厅,有时可以进去瞻仰一番,有时大门紧闭只能在外凝望古朴的砖雕门台。平时言语不多的父亲每当聊起祖先、聊起将士厅,就会变得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是我父亲(右一)早些年回老家时与哥哥姐姐在将士厅前合影,现在这四位前辈均已作古成为历史: 我是幸运的,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两次参加在将士厅举行的重大活动,包括“东鲁唐氏续修圆谱祭祖大典”和“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 历史上东鲁唐氏曾多次修编族谱,文天祥、朱熹、苏轼等著名人物曾为之题字或抒文。民国初期的1916年曾有过一次修谱,时隔近百年后,2011年9月7日,在族人广书(曾任市级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庆清的大力推动下,族中各支派代表80余人在将士厅祭祖,商讨一致重修家谱。经过全体族人一年多努力,修谱大事终于完成,并于2012年12月26日,在世德堂举行盛大的圆谱祭祖大典,我和弟弟有幸参加。 那天世德堂内外人潮涌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地唐氏族人个个穿戴整齐喜气洋洋,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一部部新族谱装在特制的木箱内,披红戴花,整齐摆放在大厅中央。一担担丰盛的食物挑进来,敬献给先祖。 祭祖按传统仪式进行,庄重热烈。祭祖完成后发放族谱,我和弟弟兴高采烈领取“帝”字号族谱。 当天参加仪式的人员在学善堂举行盛大午餐,各地族人欢聚一堂,共话东鲁唐氏辉煌历史和美好未来。这是我们和难得相聚的堂哥、堂妹、表弟等在学善堂合影: 2025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东鲁唐氏酝酿成立黄店镇三泉文化促进会,在广大族人的积极参与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项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初步具备建立组织的基本条件。本月5日,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又在将士厅举行,兰溪市和黄店镇有关领导亲临大会,多地唐氏代表和协会会员到会。 会议通过了促进会章程和账务管理制度,全体会员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唐海洋任会长。全国、省唐氏文化代表和黄店有关协会代表到会祝贺并讲话,会议紧凑热烈。 成立大会成为东鲁唐氏的又一大盛事,会后全体参加人员在“冬官厅”聚餐,族人济济一堂,举杯共祝美好未来。 成立三泉文化促进会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保护传承东鲁唐氏文化,对外开展交流合作,实施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推进元代“齐芳书院”的重建,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发展。本次大会选出了强有力的协会班子,三泉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规划、有保障的新阶段,促进会任重道远! 800年的将士厅经历了历史的风霜雨雪,依然庄严肃穆,它见证了东鲁唐氏多少重要事件,寄托着全体族人的信念和理想。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重大活动这里演绎,见证三泉这个古村的嬗变和东鲁唐氏的兴旺发达! 这是我和弟弟会后在将士厅合影。 (诗画江南撰文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