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温度

玖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间盘旋。窗外是亿万年风雨切割出的深壑,像大地裸露的筋骨,在秋日下泛着苍黄的光。当那座熟悉的宝塔从黄土梁峁间浮现时,心底竟无端地生出归家般的安宁——这大约便是圣地的力量了,它让风尘仆仆的朝圣者,在看见它的第一眼就卸下了所有疲惫。</p><p class="ql-block">五大书记的铜像伫立在清冽的秋阳里。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伟岸的身躯上,镀了一层沉郁的金色。我们八个人——四对夫妻,在这凝铸的历史面前站定。快门按下的刹那,高原的风仿佛也屏住了呼吸,只听见一种无声的、浩大的交响在天地间回荡。</p><p class="ql-block">枣园的树木都带着记忆。枣树叶子已经泛黄,每一片都仿佛录下过当年的低语。窑洞比想象中更朴素,木桌木椅上的漆色早已斑驳,土炕上的苇席泛着岁月的微光。你很难想象,那些决定了一个古老国家命运的文告与决策,竟是从这样简朴的方寸之间流淌出来的。这简朴,本身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庄严。</p><p class="ql-block">杨家岭的土坡上,我们依次在那张著名照片里主席站过的地方留影。这成了无言的仪式,让今日的我们与那段烽火连天的浪漫有了一瞬的重叠。旧居旁的石阶依然保持着原貌,是当年主席与斯诺长谈的地方。同行的四位男士不约而同地坐下,谈笑间,仿佛两个时代的对话正在穿越岁月的烟云。窑洞的门楣低矮,却曾容纳过如此宏大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延安纪念馆像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锈迹斑斑的军号、褪色发黄的《解放日报》、打着补丁的军装,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纤毫毕现地铺陈开来。我站在巨大的“延安”浮雕前,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两个字,而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挺立的不屈脊梁。</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宝塔山下。夜色如淡墨般浸润,山上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是为这历史的丰碑缀上了明珠。山下的“老延安”饭店里,我们围坐一桌,窗外便是巍巍宝塔。红烧黄河鲤鱼在粗陶碗里冒着热气,“小米加步枪”这道菜匠心独运——金黄的小米粥配上酥脆的羊排,咀嚼间,仿佛尝到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岁月滋味。</p><p class="ql-block">饭后漫步延安街头,夜风已带凉意。车流如织,红色的尾灯连成流动的河。这景象与我心中那个“朴素”的延安产生了微妙隔膜。但转念一想,老区人民理应享受这发展的喧嚣。我只是默默祈愿,这飞驰的车流,真能载着他们驶向更富足的明天。我们今日享有的一切,何尝不根植于这片黄土地曾经的牺牲?</p><p class="ql-block">次日临行前,我又望了一眼晨雾中的宝塔。它静默地立在黄土高原的怀抱里,像一枚盖在历史长卷上的朱红印章。</p><p class="ql-block">这一日的延安,于我而言,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它是枣园里安静的树木,是杨家岭上谈笑的风,是纪念馆中凝重的目光,是宝塔山下那顿滋味悠长的晚餐。它让我触摸到了一种温度——从历史深处传递至今的、温热的生命力量。这力量,足以让后来者在任何迷惘的时刻,都能在这片黄土地上找到精神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枣园毛主席旧居</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中央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斯诺谈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延安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老延安”共进晚餐</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