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留声机对我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但有些声音却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遇上感同身受的事,这些声音会在脑海里回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属于豫中南,秋庄稼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是种的玉米,过去收玉米可不比现在,因为那时还没有脱离机,更没有收玉米的收割机,掰玉米,砍玉米杆,包括剥玉米粒,全靠人工操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剥玉米是在所有农作物收获后,麦子已经全部播种完毕,人们都闲下来了,家家户户就开始剥玉米粒。人工剥</span>粒比较缓慢,持续时间比较长。</p><p class="ql-block">晒干的玉米棒子就靠着院墙堆放,用几根旧檩条斜靠着院墙,塑料布就搭在院墙上,上面压了一层砖。天晴了,塑料布折叠上去用绳子系起来,遇上下雨天,塑料布就放下来,为防止水从下面洇进玉米棒堆里,底边用土压结实,这样玉米棒放多长时间都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家里有个用竹子编的大笸箩,平时家里晒些少的农作物,如扁豆,芝麻,豌豆,有时面受潮了也会倒笸箩里晒。其实它最大的用途就是为了每年剥玉米粒用。</p> <p class="ql-block">家里有几个推玉米粒的锥子,都是父亲用大粗铁钉制作的,铁钉有六七寸长,截一节二寸多长的玉米芯,铁钉从玉米芯里穿进去,推玉米时找一块破布片包起来,这样推起来对手的伤害减轻一些。锥子的用途就是在剥之前,要用锥子搁两行推掉一行玉米粒,这样剥时就会好剥一些。</p><p class="ql-block">白天父母他们在外面剥,晚上我们上学的也在家,笸箩就抬进屋里,点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我们一家八口人把笸箩围的严严实实,父亲、大哥和二哥他们三个推,娘、大姐、三哥、还有我和妹妹,我们五个剥。</p><p class="ql-block">一家人推的推,剥的剥,金黄色的玉米粒从锥子尖和指缝间滑落到笸箩里,相互撞击摩擦产生的“哗啦哗啦”声清脆悦耳,伴随着一家人欢快的说笑声,就如同吟唱着一首丰收和谐的歌谣,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回荡。</p><p class="ql-block">煤油灯的灯光也按捺不住喜悦欢快的跳跃着,一会功夫跳出来一朵灯花,煤油灯一下子暗淡下来,母亲忙随手从门帘上取下根针,挑一下灯芯把灯花拨掉,屋子里又亮堂许多。</p> <p class="ql-block">那些天,父亲不再是平时那个古板严厉的父亲,他一改常态,和我们谈笑着讲述着过往,说今年的玉米棒子大颗粒饱满,又是个丰收年。</p><p class="ql-block">父亲说自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每家每户,粮食产量年年增长,这几年国家收购粮食价格也一直在上涨,家里的日子慢慢富裕起来。等玉米买了钱,父亲说每人扯一身新衣服,把多余的钱存起来,大姐和大哥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迎送嫁娶都需要钱。</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畅想伴随着“哗哗啦啦”剥玉米声,夹杂一家人欢快的说笑声,又如同一首美好生活的畅想曲,一直在这温暖的空间回响,虽说我的小手磨泡了还伴随着有点疼痛,可那温馨祥和的画面,还是让我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那剥下来的不是玉米粒,是我们家里的希望,也是更多农民的希望,是一切美好的生活开始。</p><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陆陆续续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从开始手工推子到小型的脱玉米机,再到大型的脱玉米粒机,慢慢演变成大型收割玉米机,机械化的普及,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可那温馨的画面至今想起来,心里便涌起无限的温馨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不管走进那一家,都能听到这熟悉的“哗哗啦啦”剥玉米声,人们的欢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把秋天丰收的喜悦与小村的喧闹融为一体。那种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好生活向往的优美乐章,如今回味起来,依旧是那么美好,那温馨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清晰如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