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台北中正区,一条“徐州路”静静串联起博物馆与高校,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两岸文化同根、情感同源的鲜活见证。从百年前的跨海戍边到如今的深度交融,徐州与台湾的联结,始终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在岁月长河中书写着“两岸一家亲”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徐州与台湾早已在共护家国的征程中结下不解之缘。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悍然入侵台湾,危急时刻,驻扎徐州的淮军将领唐定奎、程孔德奉命率部渡海驰援。在钦差大臣沈葆桢的统筹下,这支徐州劲旅迅速布防、严阵以待,最终以强大的军事威慑迫使日军撤军,成功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驻台期间,他们并未止步于戍边,更积极投身当地开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为台湾早期发展注入了“徐州力量”。</p><p class="ql-block">如今,徐州博物馆珍藏的《修建唐公祠碑》与《程公德政碑》,虽未直接记载援台壮举,却以淮军将领联名立碑的方式,将这段共守河山的历史记忆永远镌刻,成为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血脉的羁绊,从不会被海峡阻隔。1949年前后,两万余名徐州人远赴台湾,乡愁从此成为他们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为留住故土根脉,徐州籍台胞自发成立同乡会,历时数十载编纂出版《徐州文献》《丰县文献》等近十种刊物,累计字数超3000万。这些泛黄的纸页里,既有徐州的历史沿革、街巷变迁,也有家乡的民俗风情、美食记忆,成为在台徐州人寄托乡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如今,在台徐州籍同胞及在徐台属已达20多万人,他们是两岸亲情绵延的纽带。台湾老兵丛继康的女儿丛慧娟跨越海峡寻亲沛县的故事,便是这份血脉深情的生动缩影——大伯在徐州故土坚守数十年,用一封封书信传递牵挂,最终促成亲人团聚,完美诠释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亲情。</p> <p class="ql-block">步入新时代,徐台两地的交流合作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在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奏响融合发展的“交响乐”。经济领域,徐州台北园区精准聚焦精密制造,吸引台企在半导体、新能源设备等高新产业领域落地生根,目前在徐台企已超600家,成为推动徐州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2024年,徐州主动搭建合作桥梁,推动25家本地企业赴台洽谈,促成交易额约320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金额3.5亿元;“徐台两岸金龙湖恳谈会”等平台常态化举办,助力台企深度融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实现“徐台携手、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文化与民生的交融,更让“一家亲”的理念直抵人心。徐州市台办全年常态化开展17场两岸大学生研学、非遗体验活动,“两岸大V跟着诗词看江苏”活动中,台湾同胞沿着诗词脉络走进徐州,在汉墓、汉画像石前触摸楚汉文化的厚重,在剪纸、香包制作中感受非遗的鲜活。</p><p class="ql-block">台湾小伙小鱼在徐州新沂做客时,朋友家人拉着他的手唠家常、备团圆饭,让他在异乡真切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台湾博主记录台北至徐州的行程时,对徐州地锅鸡的赞叹刷屏网络,金黄的面饼、鲜美的汤汁,成为两岸饮食文化天然亲近的最佳证明。</p><p class="ql-block">如今,徐州被列为首期呼吁开通赴台直飞航线的城市之一,未来,这条“空中捷径”将进一步缩短两地时空距离,让更多人实现“朝发台北、午食彭城”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从淮军援台的铁血担当,到文献传情的乡愁寄托,再到如今产业相融、民心相通的生动图景,徐州与台湾的联系早已融入彼此肌理。台北徐州路的灯火与徐州汉墓的古碑遥相呼应,台企车间的机器声与徐州工程机械的轰鸣同频共振,团圆饭的香气与文献中的故土记忆交织萦绕——这一幕幕场景,都在诉说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正如近期火遍两岸的歌曲《没出息》中所唱,“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这份跨越海峡的联结本就顺应历史潮流与民心所向。历史与现实共同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徐台两地的情谊历经百年沉淀,愈发醇厚。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这份根植于文脉、联结于血脉的情谊必将更加紧密,两岸同胞也终将以“从从容容”的定力与底气,携手谱写“徐台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