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青州一中散忆48:又到熏醋的季节

东山福山东

<b><font color="#ed2308" style="">73 一中曾经流行的预防</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感冒大药方</font></b> 老校门 实在没有想到,中秋节之后,本应是秋收农忙、秋高气爽的时节,山东一路向北,竟然连续多日阴雨绵绵,以至于以蔬菜生产著称的寿光地区遭遇了水灾;北京连续100多个小时的秋雨也是历史罕见,今年入冬时间也明显提前。秋冬交替的时节,正是各种病毒肆虐的时候,流行性感冒就会不期而至,人员聚集的学校也是感冒病毒极其喜欢的地方之一。 80年代初期的青州一中,除了正在建设的一座理化实验楼外,全部是平房教室和办公室,宿舍更是大教室改成的大通铺,门窗关闭不严、玻璃破损是家常便饭,也没有暖气,更不会生炉子,多亏一个宿舍都是几十个学生挤着,又都是火力壮的半大小子,除了手上偶有冻疮比较痒外,倒也没感到冬季寒冷难过,但是,班里感冒的同学此起彼伏,咳嗽、擤鼻涕的声音也是时有发生。咱们一中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咱们的学校医务室。81年我入学时,从学校北大门进入,向南,有一条青砖铺成的甬道通向学校办公区域,办公区东西各有一条宽敞的通道,东侧通道东面就是民国时期何思源拨款建造的学校大礼堂,从北向南大礼堂直到现在的松林书院北侧正门之间,是三排青砖黑瓦的大教室;西侧通道两侧是高大的杨树,其西侧是四排大教室(紧挨北院墙的四个大教室显然是后来建成的红砖房子)。咱们的医务室就位于离大门口约三十多米的第一排颇具民国范的连排办公室里,医务室西侧出廊的偏房是副校长信玉珂的办公室(当时教我班几何),东侧则是校广播室。医务室有一名青岛口音非常明显的个头中等的中年男医生(我们也叫他老师),只是一直不知道他姓什么。<br> 当年校医务室对学生实行免费医疗。每到秋冬时节,感冒来临,我们常常浑水摸鱼去开点小药片。记得我们初中81级2班的陈庆伟因为他叔叔是食堂的大师傅,跟这位大夫熟悉,他去开来了一瓶止咳糖浆。那个年头,糖水都是惹人稀罕的,结果拿回来我们几个小伙伴竟然你一口我一口给喝光了。于是,我们商量着,晚自习时分头到医务室假装咳得厉害,向大夫讨要止咳糖浆,结果无一得逞,都是给了十几片甘草片。因为嫌甘草片难吃,我们大都不吃要丢弃,结果来检查晚自习的副班主任、生物老师赵守义告诉我们这是中药片,是好东西,我们就把甘草片都给了赵老师。 老办公区最南侧一排办公室 书归正传。至少到1983年冬季,医务室一直是这位大夫当家,他颇具预防流感流行的意识。一到入冬时节,他就会和体育组联合开始校园大规模预防感冒的行动。因为我是初中三年班里的生活委员,我有些印象的是,体育组的一名女老师(当年二十多岁,圆脸白净,有点外地口音)通知各班生活委员,下午第二节课后,分轮次到医务室领取装着半锅食用醋的小铝锅,一个酒精灯(或是其他加热器皿,忘记了)。轮到我们时,我就和1班的生活委员赵长河一起到医务室,按照这位大夫的吩咐和叮嘱,拿回教室后,将小铝锅加热开始熏醋。那个时候,走在校园教室前的甬道上,提鼻子一闻,都是酸酸的醋香……<br> 84年我上了高中,听说这位大夫调动回了老家工作,校医务室日渐式微,好像再也没有人张罗熏醋的事。我不知道当年熏醋预防感冒的具体效果,但学会了这一招。二十多年后,家里有了小孩,怕孩子感冒,我曾经多次在家里熏醋呢。 天冷了,好想重回那既熟悉又陌生了的校园。此时此刻,我仿佛又闻到了那浓浓的醋香,又看到了袅袅升腾的醋雾气中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也真心向曾经给与我们无限关爱的不知名的这位青岛籍大夫问一声:您好!